首尝政策性金融债融资 农发行启动市场化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1日 09:51 财经时报 |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近日公布了2004年发行金融债的时间表,发债计划并于本月启动。这是农发行首次采用市场化方式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 农发行人士向《财经时报》透露,今后,中央银行对农发行原则上将不再增加新的借款(再贷款),农发行将开始自筹资金,发行金融债将是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这对农发行自身的市场化改革是个促进,意味着题目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躺在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上”
更有分析认为,农发行今后将像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一样,逐步转向规范的政策性银行。 试水债券市场 农发行的资金来源长期以来主要是央行再贷款。1998年开始实行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后,央行的原则是“有借有还,余额不增加”。目前,央行对农发行再贷款总规模是6500亿元左右。 1996至1998年,农发行曾发行460亿元五年期政策性金融债,但由人民银行运作,并由几大国有商业银行认购。到2003年末,农发行已全部按期兑付本息。 “以前发债不是市场化运作。”农发行人士表示,随着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粮食经营活动走向市场是必然趋势,“农发行走向资金市场化也是必然趋势”。在他们看来,不能老是在粮食流通领域封闭运行,今年发行408亿元金融债券,就是开始“实战练兵”。明年农发行将进一步增加金融债券的发行规模。 《财经时报》获知,“200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债券承销团”将于近期组建,今年农发行计划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四期金融债,发行规模总计408亿元;6月底或7月初将发行80亿元;8月、9月分别为100亿元;10月发行128亿元。首批发行的80亿元金融债期限为一年。 农发行人士介绍,目前农发行已确定近50家承销团成员,今年计划发行的这批金融债券,以短期债券为主,期限为一年或三年,主要为了补充流动资金,用于粮食储备和粮食加工。这与农发行资金主要用于粮食收购的贷款结构相匹配。 市场认可?农发行发行的这批金融债对于市场人士的吸引力似乎不大。该金融债承销团成员之一、某商业银行资金运营部人士告诉记者:“农发行的这批债券规模小,期限短,利率风险小。虽然按照银监会有关规定,政策性银行的风险权重为零,但农发行有无政策性风险,现在还很难判断。我们可能只会参与一些。” 据国家开发银行本周三(6月16日)发布的信息,该行2004年第十期200亿元一年期固定利率金融债券,经过承销团竞标,确定票面利率为3.4%,高出同期限央行票据近10基点(0.01%为一个基点) 这位人士估计,与国开行发行的金融债券相比,农发行的信用形象要差一点;加之发债规模小,流动性较差。因此,农发行金融债券的风险溢价(利率水平)会比国开行高些,估计会高出10个基点左右。 “在政策性银行里,农发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农发行在粮食领域里至少有五六千亿元的亏损。”一位关注农村金融领域的专家如此评价。 中国粮食购销体制逐步市场化后,农发行一直笼罩在“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的议论之中。在这位商业银行资金部负责人看来,只要人民银行批准农发行发债,就表明国家从政策上对农发行的支持;允许农发行进入债券市场,意味着人民银行有义务最终兜底。“至少我们是这么理解的。”他说。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秦池江推测,农发行发债对于央行而言,或许不是资金安排的制度性变化,而是一种操作性变化;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农发行走向市场,促进他们考虑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经营得好就继续发展,经营不好就另找出路。 建立区域粮食价格协调机制 记者同时获悉,在近日农发行召开的全行电视电话会议上,高层表示,除了坚持一贯的配合国有粮食企业、发挥粮食流通领域的主渠道作用,计划逐步配合地方政府建立粮食的区域价格协调机制。 在粮食收购由政府定价的时代,农发行的贷款发放额度相对固定。粮食收购全面市场化后,粮价由市场决定,随之而来,农发行对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配套贷款的发放数额将发生浮动,不易掌握。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贷款对象的风险不易控制,农发行的贷款运行机制面临多重难题。 据农发行信贷部人士介绍,目前农发行已开始启用新的贷款管理办法。他透露,《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刚刚出台,意图就是构建以贷款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管理体系。过去是国有粮食企业收多少粮食就给多少贷款,现在要根据企业的风险能力确定贷款额度,根据其资产负债率和经营能力确定贷款额度。也就是说,农发行贷款将参照企业前几年的经营水平以及它卖了多少粮食、收回多少粮食而定。 此外,以往农发行提供贷款仅在粮食收购、粮棉储备等流通领域,现在开始拓展到粮食加工领域。今年,农发行将开办大规模办理粮食加工企业收购资金贷款业务。“这是农发行信贷管理的新阶段,也预示着农发行的职能要逐渐转变。”他说。 作者:张宇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