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云南:让民族文化在市场浪潮中涅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1日 08:44 经济参考报 秦晴

  被誉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集成块”的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正在探求这样一种模式:让民族文化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的检验,使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多元社会中显示出蓬勃生机,让民族文化走上生态的产业化道路。

  文化产业是云南省最有前途的支柱产业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是民族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它包括有形的物质遗产,如民居、雕塑和服饰等;也涵盖了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的遗产,如口承文学、环境知识和信仰心理等。千百年来,民族民间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绵绵的生命力,跨越时空,延续至今。然而在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不少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正日渐式微,频频告急,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

  “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消逝得无声无息。”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上,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现状痛心疾首。

  拥有26个民族的云南省,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浩繁而艰巨。也正因为如此,云南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从政府到民间,从学院到乡村,都在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1997年,云南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民族民间美术及艺人调查命名工作,并于1999年6月23日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民族民间艺人命名大会上,命名了166位艺人,分别授予他们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美术师、美术艺人称号;

  2000年5月,云南省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2003年8月,云南省在国内率先依法对全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科学、规范的普查。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后一桶金”,美国的文化产业成为继电脑、航空和石油之后的第四大出口支柱产业。巴黎、伦敦和东京等国际性城市的文化产业也都已成为其各自支柱产业。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云南省将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最有前途的支柱产业予以发展。

  纳西古乐队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独一无二的古城构架、小桥流水、雪山草甸,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艺术——东巴文化、纳西古乐几乎成了丽江的代名词。步入丽江大研古镇,一排排极富纳西东巴传统文化特色的服饰店、手工艺品店鳞次栉比,一幅幅精美木刻、烙画作品,骤然扑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这里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城,也是传承古老纳西文化和东巴文化的艺术之乡。身处丽江,你常常会听到中外游客发出如此感叹:“这里的文化是鲜活的,是开放的。不仅可观、可感、可听、可触,还可以带走,这里有其他地方寻找不到的旅游工艺品,是独一无二的。”

  去过丽江的人很少有空手而归的,无论是小小的纳西木刻圆盘、纳西古乐CD光盘,还是一袭纯麻质地的民族式样长裙,无不烙上“丽江”这个无形商标。在旅游产品上寻找文化卖点,做足民族文章,让潜藏的文化通过有形市场迅速传播,一条由独特文化派生而出的文化经济产业链自然形成。

  2003年,丽江文化产业收入由2002年的2亿元左右增加到近8亿元,文化产业收入占到全市旅游业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靠封闭来保护是不现实的,没有人能拒绝现代文明的进入。只有当百姓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尝到它带来的甜头,才能理解它、珍惜它,并自觉地保护它。现在广大群众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价值,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许多人自觉地加入到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行列中。这正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才能相辅相成。”丽江市领导这样说。

  提到丽江的民族文化保护,我们不能不提及宣科和他的纳西古乐队。正是有了宣科,才有了纳西古乐的复苏、繁荣,生活在丽江的许多“老纳西”都这样认为。宣科和那些不识乐谱却能将唐代古乐演奏得丝丝入扣的老人们,在滋养他们的大研古镇四方街上为游客演奏,弘扬传播着纳西文化,并向世人展示其独特魅力。

  宣科,这位被戏称为“丽江首富”的老者丝毫看不出已年逾古稀。思维敏捷、睿智风趣的他,说到纳西古乐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宣科正式恢复古乐会之前,演奏纳西古乐的老人们只是不时聚在一起玩玩,他们大多是屠夫、裁缝、皮匠、种田者,但宣科改变了他们的命运。1987年,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正式成立,并开办了古乐传习馆,先后招收中外学员120多名。宣科告诉记者,他们每年靠演奏能够赚700多万元,目前已经成立了一个股份有限公司,用来更好地开发保护纳西古乐。据记者了解,在丽江从事专业演奏的纳西古乐队现已发展到了16支。

  民族文化的“杨丽萍模式”

  走在古城石板小路上,随处可以感受到浓得化不开的民族文化气息,从一串串刻画着东巴象形文字的马帮铜铃到一匹匹纯手工的织锦,从一声声雅致悠远的古乐吟唱到一块块青石板散发的清冷月辉,无不演绎出古韵十足的民族文化。云南省德宏州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曹明强认为,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走向市场,民族文化要开发,也要保护。让文化走向市场不是保护文化的唯一方式,但如果不让它面向外界,越封闭,越保守,文化就死亡得越快,尤其是民族文化。

  前不久,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率领数十名来自云南大山深处的土著演员为所有热爱民族艺术的观众献上了《云南映象》。这幕原生态歌舞集的新意在于强调了原生态的内涵,用最原生态的歌舞展现了民族文化,从歌声到舞影,从道具到服饰……均体现了这一特色。《云南映象》的成功得意于,它运用了最为现代的产业化运作方式来宣扬自己,通过市场化路线彰显民族文化之魅力。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该剧已在全国公演了近百场,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云南民族文化的巨飙,杨丽萍和她的舞蹈向世人展示了保护民族文化的全新模式。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英语四级考题泄露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
我国部分省市供电告急
河南高考舞弊案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
2004世界难民日
2004欧锦赛 2004温网
不良信息举报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