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中国“蓝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8日 21:47 中国经营报 | |||||||||
张斌 几天前和一位朋友聊天,说起广东沿海打工仔的生活艰辛,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他最后的那句话:“十几年前,打工仔到广东沿海出口工厂里打工,看到的是老板永无休止的加班要求、少得可怜的社会福利保障和每个月几百元的工资,十几年后,他们的儿女们长大了,可是父一辈、子一辈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同,赚到的还是那点儿钱,小康生活的希望依旧是
那么究竟是谁挡了打工仔生活奔小康的路呢?看看那些出口产品的价钱,谜底一下就揭开了。国内打工仔工作10小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值5美元,发达国家的打工仔工作1小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值10美元。究其原因,中国打工仔辛苦工作却难以摆脱贫困,除因为企业收入大部分落入老板的腰包,企业纯收入增长工人的工资却纹丝不动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都是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卖不出好价钱,一句话,产品的价值低,劳动力生产效率低。 令人担心的是,我国目前在全球生产分工的格局当中处于底端,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内,工人们每天十几个小时重复同一个工序,很难指望他们自身有什么人力资本的持续性积累;企业家拿到的也仅仅是平均利润,他们基本也没能力搞太多的技术创新。经济学界的泰斗小罗伯特·卢卡斯在1998年一篇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章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提出了这样一个告诫:对外贸易有可能把一个国家的产业锁入在低端产业的国际分工格局当中。如果真是这样,这个国家技术进步的余地会很有限,每个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很难获得可持续的增长,摆脱贫困的机会很渺茫。 摆脱中国当前所处的全球生产分工困境,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急需政府的帮助。以往,政府对于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并不是没有帮助,各种各样的出口退税、税收减免以及用地、用电等各种形式的补贴帮助几乎从来都没有中断。可惜的是,这些补贴中的很大部分落入了企业家的口袋,却没有落入工人的口袋。很多补贴与其说贴给了出口企业,不如说补贴给了国外的消费者或者是国外政府。目前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别人,正是同样来自国内的出口企业。各种各样的补贴在国内企业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大战当中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的受益者是国外那些本来就生活得不错的消费者。更有甚者,一些国家对中国商品征收“反倾销”税,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出口补贴反而成就了国外政府的财政税收。 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表面上给了出口企业,但事实上企业又很难得到的出口补贴转移到企业工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上呢?这些宝贵的财政资源无论是建立技术培训学校,或者是成立打工仔的社会福利保障基金,再或者是建立专门为打工仔子女们开设的免费儿童教育学校,对于企业工人的人力资本积累都将是重大的推进。有了打工仔人力资本的持续提高,技术和资金不必太担心,毕竟,全世界的投资者们都夹着资金和技术寻找质优价廉的打工仔。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