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禁令能否规避贷款风险?(新闻分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8日 06:16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国际金融报记者 安明静 发自北京 限制棉花收购企业入市无疑会降低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影响它作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作用,缺少流动性的市场有可能交易清淡、名存实亡,也有可能令投机资金更易兴风作浪
匆匆上市的棉花期货在遭遇国际棉价持续下跌、行情交易惨淡的情况下,近日又受到来自农业发展银行对其资金面的限制。原本是作为防范农产品价格风险工具推出的期货交易,依然被农发行认为是风险的来源。 6月3日,距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上市仅仅3天时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给下级行发出通知,要求在农发行贷款的棉花企业目前一律不得进入期货市场进行交易。并且要求有关行尽快查清辖内是否有开户棉花企业已进入期货交易市场,若有开户棉花企业已进入期货交易市场,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这些企业尽快退出棉花期货市场。 农发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出此通知的根据是国务院1999年发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其中第47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使用信贷资金、财政资金进行期货交易,金融机构不得为期货交易融资或者提供担保。 先不谈1999年出台的《条例》正处于被有关部门修改的阶段,即便是与《条例》相比,农发行暂行通知中禁止贷款企业做期货与《条例》中禁止用“信贷资金”做期货也属完全不同的概念。 负责此《通知》的人认为,虽然农发行给企业的贷款额是按照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来发放,经济比较好的企业或地区,自有资金的比例高一些,信贷资金比较少,但是在目前的监管措施下,要把信贷资金和自有资金分开,缺乏可操作性。 于是,对于农发行来说,最具有可操作性的便是“一刀切”的做法:任何在农发行贷款的企业,不论数额,一律被禁止进入期货市场。 按照农发行有关负责人对媒体的表示,出台此暂时通知的原因无非两条:一是棉价持续下跌,担心涉棉企业的市场风险;二是棉花企业大都缺乏期货交易的经验;三是银行针对棉花企业入市交易的信贷监管缺乏经验;四是“交易所的运作也尚在探索之中,万一出了事,银行和企业都承担不起”。 但使人生疑的是,这位负责人是否忘记期货市场最基本的套期保值的作用?如果真为棉花企业考虑,在预计棉价还会下跌的情况下,这些持有现货的棉花企业可以提前进入期货市场卖出,将风险锁定,如果临近交割月,企业可以选择在期货市场买进平仓,也可以选择以当时卖出的价位交割。两种方法都可以减少企业因为棉价下降带来的风险,将损失最小化。否则,不参与期货市场的企业只有在现货市场上看着棉价一天比一天低而损失不断扩大。 事实上,棉花期货从市场知道获准上市到正式上市不到两周时间,大多数投资者由于准备不充分,从而影响了交易活跃,原来准备进场交易的多是手持现货的现货商,希望在期货市场卖出不断下跌的现货棉花。 另外,如果农发行以交易所缺乏运行经验为借口禁止棉花企业入市,为何不在其他品种比如普麦和强筋小麦上市时采取同样的措施?何况,限制棉花收购企业入市无疑会降低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影响它作为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作用,缺少流动性的市场有可能交易清淡、名存实亡,也有可能令投机资金更易兴风作浪。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6月18日 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