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中国金融》2004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价格传导系数显著下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7日 11:06 《中国金融》

  经验观察

  采掘业价格指数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石油、木材等人类向自然界索取资源过程中的商品,是产业链中最上游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包括了经提炼的原材料价格和经加工后的加工品价格,是产业链的中游部分。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至少从1998年1月以来,采掘业价格指数的波动幅度比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波动幅度要大得多。2000年采掘业价格指数平均上涨25%,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只有5%左右,两者相差5倍多。如果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中剔除采掘业价格的影响,前者上涨幅度更小,两者对比更强烈。

  消费物价指数为最下游的价格指数,也是绝大多数中央银行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主要指标。以避免食品价格波动干扰,剔除食品后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食品价格波动不完全取决于货币的调控)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相比,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波动幅度明显大于核心消费物价指数的波动,其中2000年,前者的涨幅是后者的3倍左右。2004年2月份,前者上涨4.6%,后者上涨只有0.3%,涨幅对比更为强烈。即在上游和中游产品之间表现出的低传导系数问题在中游和下游产品之间同样存在。

  进一步分析1988年以来采掘业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年度上涨的对比情况可以发现,在1995年之前两者涨幅比较接近,差距在1998年之后明显扩大。进一步计算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对采掘业价格指数的弹性,1998年之前为0.8,1998年之后只有0.1,下降了近8倍。

  历史经验表明,如果说1998年以前的上游价格上涨最终必然转化为巨大的通货膨胀,那么在2000年前后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很难说一定会形成下游产品的通货膨胀(2000年前后中国的货币政策并未明显收紧)。

  理论分析

  人们习惯将价格传导理解为上游价格的变化影响下游价格,从而把价格传导理解为成本推动型的价格变动,但在多数情况下,上游价格变动是最终需求的变化通过产业链传导到上游产品,属于需求拉动型价格变化,如铁矿石、木材等资源类产品,如果没有来自需求的拉动,很难想象存在持续的供给方面的扰动所导致的价格变动。

  因地缘政治、OPEC的干预等供给方面因素对油价变化产生强烈影响之外。劳动力市场也可能由于通货膨胀预期等原因产生供给方面因素以推动工资水平的变化,上中下游产品会同时感受到成本上升的压力。现代货币经济条件下其他因素不变,货币供应过快将导致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步上涨,不存在供求变化意义上的传导。

  一般来说长期存款利率水平包含着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以长期国债利率为代表更为妥帖,但我国缺乏这方面数据),比较1996 年前后长期利率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差异相当大,这种差异反映了1996 年之前中国经济中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而此后该预期是相当低的。1985~1995年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平均11.7%,此后相当长时间内价格非常稳定,1996~2003年CPI平均只有1.3%。这就是说,1996年之前中国价格传导系数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高通货膨胀预期带来的。目前该预期比较低,因此1996 年之前价格传导方面的经验证据并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进一步以供求分析为基础,从长期均衡角度看,在考虑流动性和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所有部门的利润率应趋于相同水平。由于在下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上游的投入只是成本的一部分,其他方面的成本还包括劳动力工资、机器设备折旧等,因此在后者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上游价格的变化不可能导致下游价格的同幅度变动,具体的传导幅度取决于下游的成本结构。在传导过程中,上游价格上涨较大,中游次之,下游最低,表现出逐步衰减特点。

  在短期内影响价格传导因素包括:

  ——企业的设备利用率。该利用率越低,需求上升导致价格上涨的程度就越低,反之亦然。正因如此,在企业设备利用率较低的时候,扩张性政策(或者冲击)主要影响产出水平,利用率较高的时候主要影响总体价格水平。

  ——进口渗透率。进口渗透率定义为进口中的一般贸易与GDP的比例。该比率越高,需求上升越容易通过进口的扩大来满足,价格越不易上涨,反之亦然。

  ——行业集中度。行业越分散,竞争程度越高,需求扩张越不容易导致价格上升,如果行业集中度比较高,生产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企业中,则企业对价格的控制能力要强得多。

  ——产品的可替代性。一种商品越容易被其他商品替代,成本上升转变为价格上涨的难度就越大,从而价格不容易传导。典型例子是粮食涨价,食品成本上升,存在提价压力;由于对消费者来说食品很难被其他商品来替代,粮食涨价就很方便地转变为食品价格的上涨。也正因如此,2003 年底以来的粮食涨价对消费物价形成了一定压力。制造品领域成本上涨没有形成消费价格的大幅上升。

  ——企业家预期。如果企业家预期成本上升或需求扩张是长期性变化,就会通过提价来应对,否则企业家可能会以毛利水平或库存的变动来应付。这是因为提价行为本身有一定的成本,所以面对短期扰动频繁调整价格的成本比较高,而价格不调整的情况下毛利率或库存水平平均会维持稳定。

  上述五个因素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和进口渗透率相当重要。由于1998以后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期、生产能力利用率和进口渗透率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格传导系数的降低必然是显著的。如果这方面的变化在今后几年内不可能出现根本性逆转,那么价格传导系数将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1998年之前的经验对于分析现在的情况并不具有借鉴意义。另需注意,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市场结构和定价方式也对价格传导在短期内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氧化铝市场。

  实证分析

  在此使用共同的解释变量系列解释中国采掘业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用全球20 多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增长率代表全球的需求增长因素,用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代表中国的需求变动因素,用全球能源价格代表石油等供给冲击,用美元对26 种主要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来代表汇率因素,重点考察1996 年10 月以来80 多个月的数据。

  中国采掘业价格指数的变动因素

  至少从1996年10月以来,中国采掘业价格指数的变化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已不完全受中国经济自身的影响。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只有8%,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率11.4%,但采掘业价格指数上涨高达24.9%;而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工业增长率分别高达9.1%和17%,但采掘业价格上涨只有13.3%,比2000 年的上涨幅度低得多。

  从增量看,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变动对中国采掘业价格指数具有相当强烈的影响,对于每个百分点的增长,其影响为0.71,接近中国工业增加值变动的边际影响系数0.36 的2 倍;美元名义有效汇率每贬值10%,价格指数会上涨3.6%,能源价格指数也有相当明显的影响。

  从直觉上看该结果令人意外和困惑:因为中国的GDP 大约仅占世界的5%,中国工业产出占世界比重不到10%,而对基础原材料的价格影响力接近主要工业国家全体的一半。这是因为中国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增长仍建立在能源和原材料大量消耗的基础上;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早已结束,工业增长基础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全球资源的压力相对要小。

  短期内由于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这样即使中国工业增长在未来有一定减速,中国采掘业价格指数仍可能维持高位并继续上升。具体说,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45%左右,其增长率每下降2个百分点,影响经济增长减速0.9个百分点左右;但如果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其对中国采掘业价格指数的影响将抵消中国工业增长下降2 个百分点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在2004~2005年增长率比2003年提高1~2 个百分点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若要保持中国采掘业价格指数不变,中国工业增长需下降2~4个百分点,导致经济下降0.9~1.8个百分点,此难度很大。因此,面对全球经济复苏对国内价格的传导,要稳定国内价格,需要研究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

  中国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动因素

  从1996年以来价格传导看,上游价格对美元汇率的弹性为0.36,中游价格为0.3,传导系数为83%,处于各变量的最高水平。

  上游价格对石油价格变化的弹性为0.24,中游价格为0.06,传导系数为25%,处于各变量的最低水平。前一弹性应接近石油在采掘业价格指数中的比重,后一弹性接近石油在制造业成本中的相对比重。对于石油价格来说,存在从上游向下游的成本推动型的传导过程,其传导系数反映了产品成本结构中石油的相对比重。2000 年由于石油涨价是上游价格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而该传导系数很低,所以2000 年总体传导系数比较低。

  相对而言全球需求因素的传导系数为38%,低于中国需求因素的传导系数52%,这与前述的中国工业化进程特点有关。

  结论:和2000年相比,在本轮的价格上涨中,石油涨价的影响在下降,汇率的影响在上升,而中国需求的影响则上升更为显著。

  中国核心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因素

  可以使用相同的理论框架分析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但由于高频率的消费数据难以获取,分析很难深入。初步分析结果,核心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主要取决于未来消费的启动情况,而短期内消费的强劲增长较困难;从成本方面考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传导到核心消费物价指数的传导系数不超过0.25,因此2003年的核心消费物价上涨应该不会超过2%。消费物价上升的主要压力仍然是粮食价格的上涨。

  (作者之一夏斌为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图1: 1988年以来采掘业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年度上涨对比

  图2:1996 年前后的长期利率水平比较

  附注1:

  中国采掘业价格指数

  = 4.35 + 0.19×CRB 工业原材料价格指数(滞后4 月)

  + 0.30×CRB 能源价格指数(滞后2 月)

  中国采掘业价格指数=

  0.71+ 0.71×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工业生产增长率(滞后4月)

  + 0.36×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滞后2 月)

  + 0.36×美元名义有效汇率变化(滞后9 月)

  + 0.24×CRB 能源价格指数(滞后1 月)

  附注2:

  中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2.26

  + 0.27×全球主要工业生产增长率(滞后6 月)

  + 0.19×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滞后2 月)

  + 0.30×美元名义有效汇率变化(滞后6 月)

  + 0.06×CRB 能源价格指数(滞后2 月)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