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央行加息还须慎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7日 00:40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国际金融报记者 安明静 发自北京

  “中国经济并未出现过热的现象,通货膨胀率也不高,如果央行继续采取收缩银根的措施,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好的影响。”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6月15日在北京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蒙代尔认为,经济过热通常是一个比喻,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等这些西方国家经常把经济充分就业时,工资的上涨超过劳动力的生产能力,从而对物价造成压力的现象称为“过热”,但这种经济过热的模式对于中国并不适用。

  引发新一轮加息讨论的导火索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上升了4.4%,而环比则下降了0.1%。国家信息中心则预测,二季度GDP增速为11.4%。

  有媒体6月13日报道说,“央行研究局一位人士表示,央行加息的具体方案已上报,加息面临的主要是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而央行新闻发言人近日声称并不知道有关加息事宜。

  根据央行副行长吴晓灵5月份对媒体的表述,央行是否提高利率取决于CPI的增长状况,如果CPI上涨超过一年期贷款利率,则央行可能加息。央行另一副行长苏宁最近在东京的一个研讨会上说,如果经济增长维持在8%—9%左右,中国央行无需加息。

  市场人士据以上判断,得出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

  但是,蒙代尔提醒,在对于物价指数增长的判断中,不要仅与去年同期比较,更应该重视环比的数字。与2004年4月相比,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不升反降0.1个百分点。另外,他认为虽然同比增长的数字可以滤去季节的影响因素,但无法判断是因为今年实际增长,还是由于去年的下降,而实际上去年非典的流行使该指数保持了很低的基数。

  更有经济学家表示,5月的物价指数增长主要来自于粮食食品的增长,央行在作加息判断时更应该看重对物价增长的结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以数字来判断。

  蒙代尔认为,由于人民币采取实质上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美元升值将缓解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他说:“随着近期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元接下来一段时间将升值,由于人民币和美元挂钩,中国面对的通货膨胀压力将有所缓解,甚至会有通货紧缩的压力。因此现在中国央行加息不但无益,并且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蒙代尔认为,中国央行加息“将是非常大的错误”。他称日本在去年企图令人民币升值而向中国施压遭受失败后,又转而宣称中国经济过热论。

  反对加息的还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扬。他曾在本月初预计物价上涨的趋势会在今年下半年,迟则明年上半年出现逆转。加之本外币利差较大,如果加息的话,套利空间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经济过热与否的讨论中,国内坚持过热的经济学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是最具说服力的数字。尽管有一些学者,包括北大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认为,在中国特定的经济转型期,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是超经验的,并不能简单地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判断经济过热。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4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47.8%,而去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传统经济学家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25%看作是“过热”的警戒线。

  但国家统计局5月统计数字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已经有所遏制:5月当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3%,增速比上月回落16.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表示,从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来看,中央连续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坚持经济过热的另一个数据正在逐渐失去说服力,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不是在增加而是减小。

  据媒体报道,周小川已在近期表示,从整体看,宏观调控政策已在控制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央行将密切关注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详尽分析各项措施的作用,注意研究可能出现的负作用。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6月16日 第一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美国将移交萨达姆
第三轮六方会谈将举行
河南高考舞弊案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