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新银行业 > 正文
 
解析对开行的三大疑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5日 10:49 国家开发银行网站

  ——《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24日第5版

  如果从1994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的成立算起,开行发展至今已有10个年头。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仅为1.34%;准备金对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覆盖率分别为159%和229%。这样的经营业绩,在国有银行中可谓首屈一指。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可就在同时,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猜测和疑问。综合起来,焦点有三:开行取得如此好的业绩,是不是沾了政策性银行可以享受财政补贴的光?开行良好的盈利能力,是不是通过与商业银行抢项目获得的?在自己擅长的基础设施等领域,开行是不是排斥商业银行的进入?

  显然的事实是,人们对开行的关注程度提高的同时,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并未享受“亏损补贴”

  根据我国现行的金融法规,在资金来源和盈利方式上,开行与商业银行相比,并不存在任何的优惠条件。也就是说,开行并未享受任何“亏损补贴”。

  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样,开行除资本金是由政府划拨的之外,用于放贷的资金百分之百地来源于市场,而不是财政。开行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来筹集资金,目前已全部通过银行间市场发债,利率由市场竞价决定,贷款利率也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

  既然没有政策补贴,那么开行是怎样确保资产安全并实现盈利的呢?这就要从开行的经营模式说起。简单地说,开行是通过建设市场的方法,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资产安全,取得合理的盈利,从而保持开发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开行除了被赋予国家信用,在资金上没有任何特殊支持的情况下,通过建设市场和建设体制的方式,把自身的融资优势和地方政府、部门、行业的组织协调优势结合起来,通过逐笔融资、逐个项目建设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和信用,建设投融资体制,实现项目成功和制度建设成功,确保资产质量和资产安全,从而取得盈利,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总之,开行是通过建设制度,不回避风险,把不成熟的项目和领域,变为成熟的市场和成功的项目,从而带来盈利。这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金融截然不同,商业金融是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在成熟的市场中,对有业绩、有健全的法人、有高现金流、有信用的企业进行贷款支持。

  不靠补贴靠信用

  国外开发性金融通常得到政府的两大政策支持,一是国家信用,一是财政补贴。而国家开发银行却不尽相同。开行在过去10年的发展中,也获得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只不过这种支持的方式,是赋予开行以国家信用,而非财政补贴。

  国家信用不是资金,但却是筹集资金的制胜法宝。对开发银行而言,国家信用主要体现在:把主权级信用运用到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变成筹资能力,把金融机构的短期存款和社会资金转化成长期资金,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和区域,提供数额大、期限长的贷款,并发挥资金导向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开行近年来所致力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尚不成熟的领域和将来成熟的市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桥梁的支点就是国家信用。

  为了保证国家信用在市场运用中的成功,开发银行始终牢固把国家信用与市场业绩相结合,以资产质量保证市场业绩,以市场业绩维护和增强国家信用,坚持依靠自己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来维持开发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开行发债得来的资金与商业银行的存款资金一样,是刚性的,要还本付息,要对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负责。只有通过稳健经营,严格管理,保持资金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完成政策性任务。因此,开行在项目建设中提供的开发性资金,必须得到回流。只有这样,开发性金融才能够继续运转下去,才能建设下一个市场项目,使那些在技术、体制、现金流等方面都不具备商业融资条件的新项目获得发展的机会。

  基础设施的“拓荒者”

  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等领域,开行是否与商业银行“抢项目”?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一下开发银行在我国发展的初衷和历程。

  1994年3月,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了更有效地集中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增强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国务院发出了国发[1994]22号文件,批准成立国家开发银行。根据这份文件,开行的业务范围被确定为: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发放贷款。

  在过去10年里,开发银行始终坚持在22号文件所确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在“九五”初期,开行信贷投放的重点依次是电力、煤炭、铁道、化工、石化和钢铁行业,占贷款余额的78.8%;目前支持的重点依次是电力、公路、铁道、石油石化等重大行业,完全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开行的全部贷款中,中西部贷款占到了一半以上,西部地区的项目贷款占到了近30%。

  开行在发展的最初几年,由于基础设施领域没有引起商业银行足够的关注,因此,开发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在经营范围上是“井水不犯河水”。近两年,随着商业银行资金日趋富余并逐步进军电力、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各种疑问也就随之而来。事实上,商业银行如今之所以愿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与开行这几年对于基础设施市场的培育是分不开的。

  三峡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峡工程正式动工于1994年,当时,这项工程预计动态总投资为2039亿元,总工期17年,分三期建设。在如今的金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视三峡债券为热门品种,商业银行也纷纷以向三峡工程贷款为荣,然而在开工之初,三峡工程却因为达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得不到任何商业金融的资金支持。作为项目业主的三峡总公司,开工之际急需落实一期融资方案,而各家商业银行当时资金普遍紧张,且不愿承担“第一个吃螃蟹”的风险。三峡工程融资这道难题,于是摆在了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家开发银行面前。

  面对这道“必答题”,国家开发银行果断决策:向三峡工程提供300亿元人民币贷款,贷款期限15年,宽限期10年。这对于当时的三峡工程建设来说,不啻于一场资金的“及时雨”,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94年至今,开行每年向三峡工程发放约30亿元的贷款,目前已经累计发放人民币贷款和外汇转贷款折合人民币达305亿元,占三峡工程目前到位资金的30%。正是在开行长期资金的鼎力支持下,三峡工程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项目盈利前景趋于明朗,一度犹豫不决的商业银行资金也开始大胆介入,使三峡工程的中后期建设资金相对宽松。

  三峡工程的事例说明,开发性金融不同于商业性金融,它不会直接进入已经高度成熟的商业化领域,而是从基础设施这种不成熟的市场做起,用投入资金和体制建设的方式进行投融资体制的“拓荒”,建设和培育市场,引导商业性金融的跟进。

  为商业金融的介入“铺路搭桥”

  不同国家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国情,可以选择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在我国,那些存在市场缺损、法人制度缺损,但却有光明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只要能够进行制度建设、通过整合体制资源取得盈利的,就是开发性金融大有可为的领域。

  像三峡工程这样重大的基础建设项目,开发银行不但应该积极介入,而且还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主力银行”的作用。这是因为,这样的大项目一开始通常是没有现金流的,而且项目的治理结构、法人、信用建设都还不完善、不成熟,加上建设周期长达一二十年,很多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对它的“钱”景并不看好。这时候,作为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就需要支持这样的项目,承担这样的责任和风险,让企业分享政府信用,用长期、大额贷款介入企业的信用建设、市场建设,帮助企业逐步在市场上树立起经营主体地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开行给三峡工程发放的全部是信用贷款,这在商业银行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对开发性金融机构来说,则是完全正常的业务。

  开发性金融与商业金融之间的关系,不是互不相容,而是互相补充。一国有商业银行认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不可能截然分开,它们之间的业务既交叉又重叠,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国家开发银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项目生命周期看,项目建设阶段,所需资金量大,周期长,可由开发银行提供长期贷款,而一些辅助工程、子项目则可借助商业银行的短期融资。另外,开发银行拥有做长期贷款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在项目评审上,技术力量较强,评审委员会内多为行业专家,风险控制力量强,与商业银行有互补性,可以做到利益共享”。

  打一个比方,开发银行如同是在从来没有人走过的地方用投资“铺路”,等路铺好以后,商业银行就像汽车一样,在路上飞奔。开发性金融为商业金融创造市场,商业银行再去满足市场,这样,两者之间就构成了一种互相合作的关系。以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为例,这些年通过国债、开行的投资,以及地方信用体系的建设,基础设施领域的部分市场已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市场化程度得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开始大量进入。这是一个客观的、渐进演变的过程,开行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市场先锋的角色,起到了“铺路”和“搭桥”的作用,使得商业银行才能进入过去风险大、不成熟、不能贷款的基础设施领域。

  开发性金融不排斥竞争

  基础设施领域目前是我国开发性金融投入的重点。在这个领域,是不是就该由开行一家垄断?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我国开发性金融的市场容量中找到答案。

  我国是一个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的国家,开发性金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在本世纪前20年,我国将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和挑战,开发性金融有足够的空间供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拓展。同时,在开发性金融领域,适当的竞争有利于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在实践中各展所长,共同合作,在中国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之前,找准自己的定位,增强各自的竞争能力。

  开发性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但要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并非易事。例如,我国很多基础设施项目,近年来都在开行的信贷支持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开行从中也取得了较好的资产质量。如果只是看到这种现象,商业银行就简单地效仿,跟进开行所涉足的领域,则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开行在每一个项目贷款之前,都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帮助这些项目建立治理结构、法人制度,建设现金流,共同建设信用。更为重要的是,在单个建设项目启动之前,开行都要与项目所在的地方政府签订金融合作协议,将政府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信用优势,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开行这种“从市场建设做起,从体制建设做起,从信用建设做起”的经营方式,是开发银行把先进的金融原理与国情的结合,是开发性金融的核心。

  我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存在脱节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性金融的任务就是用自己良好的资产质量,去覆盖这个脱节的中间领域。在开发性金融领域,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并不在于争论谁有资格进入这个领域,而在于谁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比较优势,真正能够将市场和制度的建设进行到底,在实现银行自身盈利的同时,为突破我国融资体制的瓶颈探索出路,达到“双赢”的效果。

  按照国家开发银行的发展思路,我国开发性金融今后的发展取向,将追求更多的社会发展目标,比如市场制度的进一步建设、西部的开发、东西部发展的均衡、城乡差别的消除等。只有这样,富有中国特色的开发性金融业务才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