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采访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5日 08:45 经济参考报

  上海是创造中国电力工业奇迹的地方。1882年7月,中国第一台发电机组——11.63千瓦机组在这里建成投产,为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光明;122年后的今天,中国最大容量的发电机组——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两台9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又在此并网发电,为缺电的上海“雪中送炭”。

  今年5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市长韩正及国家有关部委领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导的陪同下,走进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对工作在这里的电力运营和建设者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华第一机组”,解上海“电荒”之忧

  6月上旬,《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位于长江南岸浦东地区的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走进绿草如茵的花园式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台118米高的塔式锅炉。它们并列耸立在蓝天白云之间,与旁边外高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4台3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锅炉相比,足足高出40多米。

  “这是全国最大的蒸汽锅炉,高度相当于一栋40层的高楼。”陪同记者采访的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国宝自豪地说,这只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全国之最”,进入厂房,还可以了解许多“之最”——

  这里有两台中国目前火电行业中单机容量最大的9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其等级之高、容量之大、技术水平之先进,堪称“中华第一机组”。试运行时最高负荷达到100.3万千瓦,稳定在98万千瓦,这不仅是目前国内最高数字,而且是历史性的突破。它从全冷态启动到汽轮机转速达到3000转设计值,只需要20分钟。

  这是一座自动化程度、劳动效率均很高的电厂。据了解,在汽轮发电机组启动时,只要控制室给一个信号,一切便自动完成,无需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达到100%。而且一旦发生设备故障,控制系统立即启动保护程序。目前共有140多套自动调节系统全部投入运行,整个企业从事生产和管理的人员不满180名,两台机组全部投产后,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万千瓦。电厂全部建成后运行人员将控制在55名,劳动效率在国内同行业遥遥领先。

  这是一座能效转换值较高的电厂,也就是单位发电煤耗最低的电厂。据一家国际权威机构公布的数字显示,全世界电厂平均热循环为31%,中国电厂的平均热循环仅为27%,而外高桥第二电厂的热循环值则达到42.5%。在这里每发1千瓦时电的标准煤耗仅为283克,而在国内亚临界燃煤机组的煤耗通常在320克以上。这对于两台9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来说,意味着一年满负荷发电可以节省将近40万吨煤。如果用铁路50吨散货车皮装载的话,这40万吨煤足足要装8000节车皮!

  这也是涉外电力项目建设速度最快的电厂。据了解,国内许多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建设的电力项目,由于国内外协调不力等原因几乎没有不延期的。外高桥第二电厂虽然早在1999年2月项目可研报告就获得批准,但由于当时电力过剩等原因,国务院审议开工报告时未获通过;直到2001年5月,国务院复议报告时始获通过,7月正式开工。在工程总体进度拖期近一年的情况下,作为涉外项目的外高桥第二电厂,竟然赶在2004年“迎峰度夏”到来之前奇迹般地提前建成投运。第一台机组比计划提前了42天并网发电;第二台机组则提前了54天。

  中国最缺电的地区是华东,华东缺电严重的城市是上海。在2004年6月9日上海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乐景彭乐观预测:“今年上海用电形势将好于去年。能基本满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他解释说,做出此乐观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外高桥第二电厂的第一台90万千瓦机组已经交付商业运行,第二台于5月23日凌晨也已并网调试发电。”

  “crazy!”外国专家竖起大拇指

  上海外高桥第二电厂建设项目作为国家重点工程,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由世界银行贷款和世界银行牵头融资。资本金投资方分别是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申能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比例分别为40%、40%和20%。

  由于部分资金利用的是世界银行贷款,设备采购严格按照世行采购导则进行国际公开竞标。其中的汽机岛和锅炉岛分别由德国的西门子和阿尔斯通公司中标;仪控岛和500千伏GIS岛分别由日本日立、三菱公司中标;灰岛由德国莫勒公司中标;脱硫岛被日本石川岛播磨公司中标。国内参建单位则有华东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建咨询公司、上海电建、安徽电建等多个单位。

  于是,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技术观点各异的专家和建设者走到一起,搭建起一个“合作”与“较量”的平台。由此也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冯伟忠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让人难忘的是“临冲管爆裂事故”。那是2003年11月15日下午3点30分,90万千瓦机组锅炉点火进行第六次冲管时,只听到一声巨响,汽轮机B侧主汽门出口处临冲管发生断裂,在喷出蒸汽巨大的反作用力下,另一端垂直管道作扇形“扫荡”,8个集装箱办公室和工具间被冲毁。当时离年底并网发电只剩下46天,而且各方专家对爆管原因众说纷纭,从德国赶到现场的两位设计专家也一脸茫然。许多人都感到:这下完了,工程非大大延期不可了。

  “任何导致项目延期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面对困难,项目公司决策层下达命令,“为确保上海用电不受影响,一、爆管原因必须尽快查明;二、年底并网发电目标不能改变。”

  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领导作为项目公司的决策者,一直是推动整个项目工程的主导力量。他们迅速组织人员夜以继日科技攻关,很快找出了管道壁面与压力波产生共振导致爆管的原因。随后把图纸迅速传至常州,并将上海锅炉厂库存的合金钢管发运常州,按图纸制作新管件。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七天,第一批管件到达工地;事故后第11天,锅炉点火冲管成功。

  “crazy!”一直沉默的外方专家发出惊呼。阿尔斯通公司高层管理者特意从德国发来传真,称中方对事故的处理是“迅速和安全的”。据他们介绍,这样的事故在德国处理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

  据了解,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2003年4月底,发现锅炉水冷壁鳍片超宽问题。按照锅炉承包商德国阿尔斯通公司提出的方案,需要两个半月才能完成,这就意味着直接导致工期推迟一个多月,中方难以接受。德方表示,如不按照此方案,产生的风险和后果将由业主承担。在事故讨论会上,中外专家剑拔弩张,最后,中方专家以详实的数据为依据提出堆焊增厚鳍片的处理方案,于是种种矛盾迎刃而解。德国专家再次伸出大拇指……

  “涉外项目,以我为主”,奇迹是这样创造的

  不管是临冲管爆管原因的分析处理,还是鳍片超宽的解决方案,发生在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个个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涉外电力项目建设中,中方要坚持“以我为主”。

  “以我为主”就是要牢牢掌握项目建设的主动权。在工期、质量和安全控制上,项目公司要担当起总体协调、指挥的重任,把握施工和调试进程。即使在对国外技术设备问题处理上,也不能盲目崇洋,有时候意见相左,甚至要“启动裁决权”。当然,“以我为主”不是盲目的“拍脑袋”,而是建立在完全掌握、消化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国外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由于整个工程不是一家公司中标承建,再加上中标商层层返包给国外和国内多个厂家,因此存在大量技术接口问题。据总工程师冯伟忠介绍,在2002年4月,主蒸汽和再热蒸汽管在冷态零应力下与汽轮机主、再热器门焊接的时候,对接口处的管道突然明显下沉。在紧急协调会上,中方专家提出要对德国阿尔斯通的管道设计数据进行重新计算,并于当晚进行了一个通宵的测算,最后得出结论:阿尔斯通的计算是错误的。三天后德国阿尔斯通公司总部回电,承认了自己设计的错误。

  特别是在与日本公司的合作中,中方专家发现,日方有关仪控岛技术人员对德国90万千瓦机组的运行和控制原理了解甚少。原来,日本战后电力建设引进的是美国技术,对欧洲流派的火力发电技术知之甚少,而且日立公司此前也很少与欧洲公司有过这方面的合作。这使得中方专家更加意识到“以我为主”的重要性。

  为此,中方项目公司迅速组织了华东中试所和上海电建调试所、设计院等专家队伍,对西门子和阿尔斯通提供的仪控岛参考图纸进行全面审查,同时还仔细清理核对日立公司DCS系统设计图纸。两支队伍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共查出300多个问题,其中有的甚至是会对工程造成灾难的重大问题。比如作为整套机组启动和运行枢纽的旁路系统,竟然连操作系统都忘记了设计。

  据了解,国内许多电力进口设备建设项目都曾拖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方作不了主。外高桥第二电厂能够突破重重难关,提前完成任务,不能不说是“以我为主”造就的一个奇迹与典范。而且这种“以我为主”勤奋敬业的工作作风,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赢得了工期,也赢得了外方人员的尊敬。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工程建设初期,世界银行官员曾经提出,两台9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建成后,必须由外方技术人员负责其运转,并将此作为贷款的前提条件之一。他们的理由是中方从来没有管理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机组的经验。

  可后来,当世界银行官员来到外高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参观了这里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花园一样的厂区后,特别是当他们当了解到中方电力专家和管理者们在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中“以我为主”的故事后,这些官员们完全转变了看法。他们对中方负责人表示:“你们完全可以自己管理好这个世界级的新电站!”

  显然,上海外高桥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百万千瓦级机组的建成,不仅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新起点,也为今后中国电力项目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作者:李新民作者单位:经济参考报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4-6-15星 级: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