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门的教授也应该自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 12:11 中评网 | |||||||||
葛剑雄 看了新华社记者《“教授看大门”引发争论》的报道(载9月22日《文汇报》第6版),我以为,有关单位领导的安排固然有问题,但作为当事人,看大门的教授、发报纸的副教授也应该自我反省。
拿那位教授来说,既然身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又那么热爱翻译工作,为什么要在1993年到单位下属公司去当经理呢?报道没有提到其他原因,也没有说是领导让他去干的,总是自愿的吧!要是三年后公司不倒闭,他会主动申请回院继续搞翻译吗?既然自己选择了脱离专业,从事经济活动,就得承担风险,包括有可能无法返回原单位、原岗位的可能。那位教授自己说:“我给院里做了那么多贡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即使真是如此,那也是指他“下海”前的事。我想,要是他不是“堂堂正教授”,不是对单位有“功劳”和“苦劳”大概也当不了经理,难道让单位包你一辈子? 从报道的内容看,我甚至怀疑这位教授的实际本领是否有那么大。例如,称他为“河北省仅有的两名精通波兰语的人才”。他毕业于俄语系,一般来说,波兰语只是第二外语,记者根据什么肯定他达到了“精通”的程度?要真是如此,在他当经理的几年里河北省如何应付波兰语的需要呢?难道没有一位领导想到他吗?反之,如果河北省已经不需要波兰语的翻译,他为什么不能到需要的地方去工作,非要守在门房等领导让他回图书馆呢?至于他自己列举的成绩实在说明不了问题:“参与制作了反映河北省科学院20年成就的中英文对照画册《科技之光》,社会反响很好”。“参与”了什么?“参与”到什么程度?即使参与了英文翻译,能说明你现有的俄语或波兰语水平吗?他自称在1997年3月在河北省科学技协会大会上“作为多个协会的主要负责人”,既然从93年就下了海,为什么还能当多个协会的主要负责人?要真如此,只能说明这些协会的负责人太容易当了。 那位副教授也是在1994年到实业公司从事经营管理,1966年在家养病。对于自己的失败,她自称“其实并不是我能力差,主要是没有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这位副教授的“经营管理”能力,难道经营管理不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连与公司经理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又如何在公司经营管理呢? 对那两位教授、副教授当然应该从“尊重人才”的角度给他们妥善安排工作,我也认为让他们看大门、分报纸是不适宜的。但作为当事人,他们似乎并没有任何自省,这是很不应该的。 北京大学的领导在谈到人事改革时,承认他们学校的教授中也有不合格的。今后如果出现北大教授下岗的事,就不值得大惊小怪。随着改革的深入,教授、副教授都不可能是终身制。我希望那位教授想想自己应该采取的态度,也希望记者的报道能够更全面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