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谁在期待出台积极股市政策?(记者手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1日 08:11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官建益

  在稳健货币政策取向适度从紧和积极财政政策逐渐淡出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宏观经济的增速适当放缓已经是不可避免,股市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也正日益显现,从4月以来20%左右的回落,已经形成了股市“硬着陆”的雏形,这对中国经济充满希望的投资者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对宏观经济的指向作用也是不利的。

NEC百万象素手机1元拍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仔细查阅关于宏观调控的精神可以发现,此次的宏观调控应该有别于1993年那次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保持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并且中央反复强调要努力实现宏观经济的软着陆。这样的观点至今仍然是一种主流的观点。

  如果这样的说法依然成立的话,那么目前的股市反应似乎就有过激之嫌。从货币政策来看,不少专家学者撰文表示,即使小幅升息,也不可能给具有较高增长的上市公司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而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也是迟早的事,而且淡出也会有一个过程。但是股市还是在加速下跌,基金经理们也加入大幅抛售的行列,这让我们不能不从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

  早在去年11月,一些专家学者就提出应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学者韩志国撰文指出,积极股市政策不是一种救市政策,而是一种促使股市健康发展的政策。这种股市政策的实质是针对中国股市中长期存在的股权分裂(同一种股票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和股本泡沫(在股票发行时同股不同价从而人为放大了非流通股的数量与比重)这两个最主要的弊端,用主动的、积极的和深刻的制度创新来逐步摆脱行政体制对股市的束缚,全方位地完成股市从二元机制向一元机制的制度跨越,进而使中国股市在发展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在国民经济全局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他还提出,积极股市政策的实施将大大地分散我国经济中的金融风险。直接融资渠道的畅通将会大大减缓银行的融资压力,也会大大减轻积极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的风险隐患。银行压力的减轻也有利于促使银行企业的机制转换,这也会在整体上增强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这样的观点曾引起不少关注和共鸣,经济学家萧灼基就在年初建议,实施积极股市政策可以考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此提振信心、推动股市向好发展。萧灼基认为,国家要把发展股市放在战略的位置,要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特别是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许多经济学家也撰文呼吁,市场参与各方也在积极响应,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实在是到了必须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时候。

  管理层在听取民意的基础上,结合资本市场的情况,终于在今年年初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的九条意见(简称国九条)。这样的纲领性文件被市场誉为转势信号。即使在宏观调控措施初期,不少市场人士还乐观地认为,国九条的利好足以抵消宏观调控的不利影响。

  这样的乐观应该是有道理的,如果按照国九条解决国有股的减持问题,则整个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将下降50%以上,在当时整个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即使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对市场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两相抵消,资本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而且更重要的是,只有解决了股权分置,才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的资金黑洞等困扰股市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这种乐观的情绪甚至让有人认为中国股市有望走出一个长期大牛市,而牛市的形成又会反过来为我们解决经济与社会矛盾提供机遇,从而一步一步地完成中国经济体制的制度性跨越。

  然而,数月过去了,宏观调控的缰绳越收越紧,而积极的股市政策却迟迟不见动静,两相比较之下,市场主力选择退出观望的策略也就不足为奇。股市的“硬着陆”雏形对宏观经济的“软着陆”是不利的,管理层从维护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局着眼,也应该考虑出台适当的对冲措施,以缓解股市的快速下跌。

  此前中国证监会已经多次重申要继续落实“国九条”精神,市场也对此给予厚望。但是有一点大家是清醒的,要落实国九条中关于股权分置等要害问题,需要多方面协作,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更多部门的关心和呵护。如果在去年宏观调控措施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市场呼吁积极的股市政策出台尚能被管理层接受的话,在资本市场不断下跌时,管理层就更应当考虑尽快推出这一政策,以实现资本市场的“软着陆”。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6月11日 第五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