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货币有多重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 08:45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小民

  货币引发了大危机?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在许多人心目中已经是一个远逝的噩梦,但经济学家围绕这次大危机原因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E歌时代来临了!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大危机的直接原因当然是总需求的大幅度持续减少,但又是什么引起总需求的这种变动呢?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安娜·施瓦茨(Ama J·Schwartz)在1963年出版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提出,引起这种总需求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货币量的减少。尽管美联储并没有减少发行量,包括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金在内的货币基础也没有减少,但由于许多债务人无法偿还货款,银行不良资产剧增,以及储户挤兑,许多银行破产。银行破产减少了货币量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存款,正常的货币供给量减少了20%。这是总需求减少和大危机如此严重的最根本原因。换言之,货币是引起大危机的关键因素。

  针对这种观点,美国经济学家彼得·特明(Peter Temin)在1976年出版了《是货币因素引起大危机吗?》,他认为大危机产生于自发支出的减少,这种减少与货币供给量无关,主要是由于人们日益增长的悲观情绪和不确性的持续。

  货币有多重要?

  对历史的争论总是为现实服务的。这两种观点的背后是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一直关注,而且至今也没有一致看法的一个问题:货币对经济到底有多重要?货币以什么方式影响经济?这个问题对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极为关键。只有了解不同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才能解释和评价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所运用的货币政策,才能知道这些政策背后的理论,以及它能起到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是与人类社会的交换活动同时出现的。当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部落与部落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时,世界各地就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货币。尽管以贝壳、石头、贵金属为形式的货币与今日的纸币不同,但它作为交换媒介、价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的基本职能并没变。对个人来说,货币,或者俗话所说的钱,代表财富,货币的多少决定人的生存状态,当然极其重要。但对社会而言,货币无非是便利交易和商品流通的工具。在德语中,货币(Geld)包含通用(gelten)的意思,即货币是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一种工具对整体经济当然谈不上有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人类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之后,货币的作用日益重要了,不仅市场经济的最早代言人重商主义者把货币等同于一国的财富,以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实现富国富民,而且,有更多的经济学家看到了货币对经济的直接影响。18世纪的美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就指出:“在货币输入空前激增的各国,一切带有了起色,面貌一新;各行各业朝气蓬勃,干劲十足,商人更加雄心勃勃,力图进取,制造业者更加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连农民扶犁也手脚轻捷,格外用心了。”休谟的这句话是指货币增加刺激了总需求,引起经济繁荣。

  但货币量剧增也未见都是好事。十五六世纪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西欧各国对海外的掠夺使作为货币的金银大量进入这些国家。货币的这种急剧增加并没有引起经济繁荣,相反都导致物价飞涨,这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价格革命”。这次“价格革命”使经济学家更加审慎地看待货币,这就产生了至今仍有影响的货币数量论。在对货币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中,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形成了一种与主流地位的观点——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就是把经济分为两个互不相关的部分——实物经济与货币。相应地,经济学也分两个相不相关的部分——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经济理论研究实物经济中产量的决定,决定产量的是资源、人口、技术这些因素。货币理论研究货币如何决定物价水平。根据货币量同比例变动,货币的价值(即购买力)也取决于流动中的货币量,与货币量反比例变动。换言之,货币量变动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和货币价值反比例变动。这就是著名的货币数量论。由这种古典二分法又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推论:货币中性论。这就是说,在经济中,货币量的变动只影响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汇率、名义GDP这些用货币单位表示的名义变量,并不影响真实利率、真实汇率、真实GDP这些用实物单位表示的真实变量。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货币对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

  在今天看来,古典二分法太简单了,也许它反映了金本位资币制和经济尚不像现在如此复杂的经济中的规律,但已经不适用于今天。即使继承了货币数量论或货币中性论观点的经济学家,理论也大大改变了。今天的经济学家用不同的理论解释货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复杂影响。这些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经济学的重要发展,也是各国不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我们以后的话题正是以这些理论与政策为中心展开。

  ●作者系清华大学EMBA项目教授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北京煤矿发生坍塌事故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