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建设国债投资放缓 中国财政政策将趋向中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8日 17:14 中国新闻网 | |||||||||
“今年确定的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将不会削减。”财政部官员对《财经时报》说。但为了解决投资过热问题,长期建设国债的使用将尽量向后延缓,同时,财政预算中已确定的建设性支出也将放缓。 此前,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上”,财政部长金人庆提出,财政政策将转向中性。对于如何理解“中性财政政策”,这位官员表示,简单的理解就是“扩张的力度不是那
财政政策转型 财政部官员透露,适当减弱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就是适度紧缩财政资金所支持的投资项目,对国债使用的结构和方向进行调整,由拉动投资需求转变为刺激消费需求。 中性财政政策意味着投资扩张力度的减弱,体现在不再开工新项目。为保证在建工程完工,不会削减今年的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但在建国债项目进度放缓,会适当控制政府投资的节奏。财政部官员强调,要防止已经上马的投资项目半途而废;在控制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要保证正常贷款的需求,防止切断正常贷款的资金供应链。 “现在的财政政策和前几年相比实际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何振一认为,探讨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财政政策终究是要有所作为的;如果在经济宏观调控中既不调节热,也不调节冷,这显然不可能。比如,现在财政通过税收减免和直接补贴、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这就不是中性财政政策”。 在2004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中,包括了增加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的投入,同时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支持推进税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 得益于国内需求旺盛 今年前5个月,面对以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高增长为主要表现的经济过热,政府利用定价、土地管理、进出口配额以及货币政策手段,全力遏制过度膨胀的投资需求。 在经济出现结构性失衡的同时,财政收入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500亿元,而今年全年财政增收预算不过1879亿元。财政专家指出,如果后三个季度财政收入不出现欠收,那就意味着“一季度财政不仅完成了全年的增收任务,而且超收600多亿元”。 “今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不是由于税收征管加强,主要是经济发展造成的。”何振一认为,今年计划确定的GDP增长是7%。而据国家统计局修订后的初步核算数据,一季度GDP初步核实数为271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8%。“经济快速增长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高增长”。 和上世纪90年代前后经济过热使企业资金困难、利润下降、三角债拖欠严重不同,这次的经济过热,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3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7%,累计税金总额2716亿元,同比增长24.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税金总额1765亿元,增长20.9%。 何振一认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进口大大超过了出口,进口会带来税收收入,除了关税,还有海关代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一季度出口增长34.3%,而进口增长42.4%。 未来增速会放缓 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达2500亿元,未来能否保持这样的速度?2004年中国财政增收是否会超万亿? “不会!一些造成财政减收的税收改革将在下半年实行,财政收入增长可能会低一些。”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专家对《财经时报》说,前半年考虑到宏观经济局部过热,一些税收改革进程推迟;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原定的税收改革将要继续推行,这将带来财政减收的结果,比如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等。 按照财政预算安排,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略高于7%的预期GDP增长水平,即增长8.7%。预计的减收因素主要包括:关税总水平将继续下调,增加出口退税指标,落实支持就业和再就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减轻农民负担税收扶持等。 央行专家认为,今年下半年投资增速也会出现回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必然导致财政收入增长降低。 全国人大专家表示,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没有特定的规律。如2003年就是“前低后高”——前半年因为SARS影响,财政收入很低,而后半年增长很快。2004年很可能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况。 (稿件来源:财经时报,作者:王长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