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吴厉重化工之争 > 正文
 

顺应世界产业转移规律 中国重化工面临发展机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5日 19:46 《中国科技财富》

  化工业的比较优势呈现给国际资本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正在带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这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是中国。而随着世界重化工业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不断积聚的生产能力将随之改变世界的现有经济格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中国重化工业进程也打上了深深的全球化烙
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外重化工业巨头就开始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而进入新世纪以后的头几年,这种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石化、汽车、机床制造和金属冶炼等行业增长势头更为迅猛,其中尤以石化工业进军中国的速度为最。

  据统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2001年世界前75家化学品生产商中,陶氏化学、杜邦、埃克森美孚、亨茨曼、GE、巴斯夫、雪佛龙-菲利浦、壳牌BP、罗门哈斯、阿托菲纳、德固萨等公司均已大举入驻中国。

  迄今为止,仅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杜邦和拜耳6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额已超过100亿美元。其中,投资额度最高的BP,在华投资已达45亿美元;拜尔投资31亿美元,拥有12家独资或合资企业。壳牌投资额也达17亿美元,并承诺到2005年,其在华投资总额达到50亿美元。未来5年,这6家公司还将再投入125亿美元以上。

  为何世界石化巨头们如此匆忙地加快在华投资呢?对于这个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得到了有关答案。据其最新掌握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石油及化学工业市场总量达9702亿元,接近国内GDP总量的10%,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而报告所揭示的化工产品巨大的需求总量,同样令人吃惊。2003年,国内乙烯需求量1500万吨,而国内产量仅为611万吨。合成树脂进口1907.3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55.9%;合成橡胶进口100.6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5.7%;苯乙烯进口266.1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73.9%。国产磷肥只能满足需求的70%,染料品种数只能满足纺织行业需求的50%,农药品种数也只能满足农业需求的65%,子午线轮胎仅能满足37%。而许多精细化工品,国内甚至无法生产。

  与中国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韩、日、新加坡、中国台湾的产能严重过剩。记者从有关机构获得的数据是,中国短缺的5大合成树脂,基本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67%的进口合成橡胶从日、韩和台湾地区进口。

  为了给剩余的生产能力寻找出路,世界工业化国家必须依赖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以韩国为例,2002年,韩国生产合成橡胶1609万吨,其国内仅消费了894.7万吨,占总产量的57.7%。其余的42.3%,即714.5万吨,全部出口到国外。而80%都出口到了中国。

  巨大的市场空间,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国外石化工业巨头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进行本地化生产,谋求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除了石化行业外,其他重工业如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也成为外资进军的主要领域。原因很简单,即中国的工业利润正逐渐向重化工业倾斜。这一趋势在2003年表现的十分明显。2003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居工业行业之首;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首次位居工业行业第二位;钢铁行业利润创纪录,钢产量也首次突破2亿吨,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年产钢超过2亿吨的国家;随着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以及汽车、装备工业的高速增长,出现了近十年来罕见的缺电现象,电力需求增长超过了15%。

  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呈现给国际资本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正在带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这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是中国。

  从世界产业转移历史来看,此次,外资大量涌入中国重化工业也完全符合世界产业转移的规律。

  上个世纪60 年代到80年代,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大体出现了二次。

  60 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70 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80年代开始,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和东盟。这次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传递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 “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80 年代中期以来,“四小”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双向选择,对於中国经济来说,更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机遇。有专家分析说,中国如果抓住了重化工业化这一机遇,中国经济就完全可以维持20年的高增长,中国的经济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