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判断“过热”,经济学家有多少方式?(经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4日 05:4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乔越

  经济学家的价值在于对宏观经济发展进行准确的趋势性判断,而不在于猜准了一个数字。显然,“经济是否过热”,正是2003年末、2004年初,最为经济学家所津津乐道的重大趋势性判断

E歌时代来临了!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身处中国这样历史性的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学家的职责和价值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当代一大显学,无论经济学科如何细分、经济学家如何术业有专攻,对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判断,仍然是最具大众影响力、也是最能考验经济学家功力的大课题。

  “好日子”难再

  “我们刚过两天好日子,就说经济过热,你们让我们过几天好日子行不行?”2003年12月底,经济学家樊纲在参加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新浪网和国际金融报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展望论坛”转述一些企业界人士这番话时,心态多少有些复杂。

  2003年中,很多人还在谈论中国战胜非典、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之际,樊纲是较早明确提出应关注中国经济存在“过热苗头、过热趋势问题”的经济学家。然而,樊纲“你们”这些担忧经济过热的经济学家,受到了一些企业界人士的排斥。

  在樊纲看来,“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投资增长过快”,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生产资料产品的短缺或者价格上涨”。因此他希望采取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把投资增速降下来。

  经济学家林毅夫显然也属于不太为企业界人士认同的“你们”之列,因为他明确表示“基本同意樊纲的看法”。不过,林毅夫异常关注2003年中国投资真实增长率之惊人,更强调“过热其实是局限在某些领域的”。

  林毅夫觉得,“依靠银行的信贷扩张来支持投资的过速扩张,这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一定要调整”。至于是否要改变已实行五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林毅夫则认为“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当然必须改进其效率。

  半年过去了,重温樊纲和林毅夫2003年12月24日这场名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网上对话,也许别有意味。

  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里,恰恰是“说经济过热”的诸多经济学家的观点,被现实所映证,有的甚至见诸于中央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和相关宏观调控政策,那些企业界人士所留恋的“好日子”似乎正在变得艰难。

  又一场争论

  这实际上刚刚落幕的、又一场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阶段性争论。类似的争论此前曾有过两场,分别发生在1993-1994年和1997-1998年间。在经济学家王洛林看来,这几场争论都是“国民经济处于转折时期的反映”。

  但有点不一样,2003年这场争论其实很早就有了结果。在樊纲和林毅夫对话之前两个月,王洛林为2004年度的《经济蓝皮书》写前言时就说,“多数人接受这样的判断:经济形势总体上基本正常,但局部‘过热’”。

  而在几乎同时期举行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3年秋季座谈会上”,经济学家刘国光亦明确提出了类似的看法,“经济生活中虽然出现局部过热现象,但离真正全面过热还有相当距离”。因此刘国光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自然不能从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转向从紧的政策”。

  刘、王两人,同为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总负责人。说他们主编的年度《经济蓝皮书》“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可能多少有过誉之嫌,但他们负责的这个课题组份量之重、和对中央经济决策可能产生的影响,显然不容轻视。

  经济学家的价值

  因为准确预测了中国经济2003年度的GDP增速,2004年春节长假刚过,经济学家宋国青接受了《证券市场周刊》颁发的一项年度奖。

  宋国青领奖下来刚一坐定,在场的经济学家汪同三却提出异议:经济学家的价值在于对宏观经济发展进行准确的趋势性判断,而不在于猜准了一个数字。显然,“经济是否过热”,正是2003年末、2004年初,最为经济学家所津津乐道的重大趋势性判断。

  这可能是一个颇有深意的点评,特别是对于当前非常活跃的中国经济学家群体。他们占据了绝大多数媒体的版面或时间,主导着关于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话语权。那么,经济学家的判断又来自哪里呢?是否就是一些简单的数字列举和推论呢?

  如果习惯了通过媒体了解经济学家的言行,那些严谨的经济学论文很容易让人望而生畏。

  同样是谈论中国经济的超速增长和过度性投资,经济学家张军充分利用了2000-200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等频繁讲学的时机,进行一系列研究,形成了《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近来下降的长期因素》和《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下降与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两篇经济学论文。

  要读完这样充满了模型解释、公式推导和数据图表的长篇论文,显然需要相当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充足的时间,并外加上一定的勇气。

  但张军的意图其实很简单。在这样一个不少经济学家太过活跃的时期,他希望通过更复杂、但也可能更严谨的方式,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中复杂问题之所在的努力,还是很值得称道。

  而他的结论就更不算复杂:正是“众所周知的过度投资和过度竞争的混合转轨机制”,致使工业部门盈利能力持续恶化,投资效率不断下降。因此他强调,“一直被延误和滞后了”的中国“投资体制和金融部门”改革,显然已到了“关键时刻”。

  《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

  作者: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编

  出版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39.00元

  《展望中国》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

  出版商:中信出版社

  定价:28.00元

  《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

  作者:张军

  出版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30.00元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6月04日 第十二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关注2004年高考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AC米兰中国行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豫剧大师常香玉逝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