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先们的困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3日 17:50 中国《新闻周刊》 | ||||||||||
过去十几年中,国有企业中不断地涌现一些具有强烈个人魅力、一手创造了企业辉煌的铁腕企业家。 但不受约束的权力会趋于走向反面 本刊评论员/秋风
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赵新先都具有惊人的企业家才能。但身为一家国有企业的老总,他却长期是军队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到1998年时,他还拥有军中文职二级官衔,享受中将待遇。 一个人,只要拥有这其中任何一个角色,都会充满荣誉感和成就感,赵新先将这两者角色混合在自己一个身上,因此,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当代中国红顶商人。 这是幸运,还是不幸? 这种混合身份,可以让赵左右逢源。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转型时代,在政府的计划控制与市场体制交错的时代,往往是红顶商人才能成就大业。业内公认:尽管军队划拨的企业质量不高,但军方背景为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他人难以想象的机会,比如政策方面的倾斜可以获得大量银行信贷。正是大量的信贷,使三九能够迅速扩张其事业,但也最终成为其沉重的包袱。 此外,国有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的体制也为具有企业家秉赋的少数国企主管们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由于制度约束,国有经济中的企业家精神极度短缺。政府为了维持国有经济的发展,对于具有企业家才能的国企高层主管,格外呵护、宠信,给予他们数不清的荣誉。而在企业治理结构上,国有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董事会,因而一个杰出的经营者,可以轻而易举地变为“独裁者”,掌握企业的多种甚至全部权力。政府主管部门一般会容忍这种“独裁”,因为,相对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低效文化,这样的“独裁”格局确实具有较高效率。 因此,过去十几年中,国有企业中不断地涌现一些具有强烈个人魅力、一手创造了企业辉煌的铁腕企业家。 但不受约束的权力趋向于走向反面。由于没有人敢于向这企业家提出异议,严重的失误频繁发生,但外界却无人知晓。直到问题实在无法包藏的时候,才会暴露出来。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上级才会痛下决心请他出局。而此时,企业必然要经历一场阵痛。 可以想象,在很长时间中,赵新先自己恐怕也会为“红顶”与“商人”的双重角色所困惑。作为一个高级干部,他的一部分时间生活在政治世界中,按照这里的逻辑,他当然不能追求金钱。干部的职责就是完成上级指定的任务,自己所得的报酬,就是上级按照规定给予的工资、奖金及相应的福利待遇,当然还有荣誉。赵因此塑造了一个正面形象:三九企业内部员工几乎公认赵新先是生活简朴的模范,他经常和员工一起在食堂用餐,穿着朴素得不像一个企业领导。 然而,赵新先的大部分时间却置身于商海之中,所谓往来无白丁,举目皆富豪。在这个世界里,如司马迁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赵新先的困惑可想而知。 虽然赵新先的工资只是一个普通白领的收入,但在职的他有专车,有公房,有停车专位,有秘书,工作、生活诸多费用都可以报销。如果退休,这些与职务挂钩的地位、隐性收入和政治荣誉都将丧失,所谓白茫茫一片,他将用什么体现自己的价值? 于是,临近退休之时,赵新先开始频频在公开场合谈及三九的产权和经营者薪酬机制的问题,用他的话说,管理部门对企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却不考虑激励机制问题,“只把企业当牛赶,不让牛吃草”。 赵新先们也许并不是在乎那些钱,他们在乎的是这些钱所体现出来的自己的价值。他们曾经是那样伟大的商界人物,实在无法面对突然之间失去一切的未来。赵新先们限入了困惑。 可以预计,现在叱咤风云的那些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还会有人难逃相似的命运。而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要找到走出困惑的出路何其难! 《三九集团触礁调查》相关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