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财政政策重在结构性调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31日 08:53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唐福勇 中国实施了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开始转变风向,正由“积极”向“中性”转变。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5月27日在上海的全球扶贫大会闭幕式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了一个信息:中国总体宏观经济表现良好,已经走出通货紧缩阴影。今后,中国将
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转变的第一步是要淡出先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此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并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已经发挥了良好作用。目前,中国已经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中性,意味着中国六七年时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当前经济局部过热的情况下有所改变,改变的落脚点在结构性调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对于“中性”的理解应当是:总量控制下的结构性调整,对有些项目降低、放缓支持或不支持,对有些项目继续支持。以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流向而达到中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而从积极转向中性,也意味着财政支出的进度放缓,这在当前是必要的。 贾康的分析也与金人庆部长所说一致,即在当前经济情况下,中国不但存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的问题,也存在着农业、能源交通、高科技产业、消费服务业等投资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急刹车”、也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有保有控”的财政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财政政策由积极向中性转变,这是很自然的,表明单一的货币政策调控还未到位,因而需要财政政策来配合辅助。 从已经出台的国务院各部办委局的文件来看,财政政策由积极向中性的转变已经早有动作,5月14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其中将调控的行业从原来的3个扩大到包括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石化、轻工、纺织、医药、印刷等九大行业。显然,这就是贾康所言的结构性调整与区别对待。而在外界看来,此次金人庆的说法更是明确了这一政策的方向转变。 对于中性财政政策的“度”,夏斌表示,要具体地说这个“度”,得分析所有数据,因此是难以说清楚的。但“总量控制”可以说是个标准。贾康也认为,“度”从财政支出这一含义上讲,就是支出的进度降低,这从年初及目前的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减少的调整可以看出一二。今后则将表现在财政支出的产业流向上,通过流向达到结构性调整与区别对待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