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上市如箭离弦 地方乳企谨慎关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8日 19:44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徐昙 近日,记者获悉,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则上已通过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的上市聆讯,并开始有关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前期推介活动。蒙牛的上市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BNP百富勤。因为受累于香港股市低迷,公司的募资额度从11.7亿元至15.6亿元之间调至10亿元以下。
银河证券一位乳业板块分析师对记者表示,目前香港低迷的融资环境给蒙牛造成一定的被动,会影响其单股定价的降低,市盈率的下调或缩减发行股数。 5月26日记者拨通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的手机询问上市详细情况时,牛根生告知记者,自己身在新加坡。根据香港联交所的规定,蒙牛现在属于上市静默期,自己暂时不能作任何评论。随后牛根生以马上要过“安检”为由,匆匆结束对话。 之前,也有传言说,如果蒙牛在香港上市不成功,会打道新加坡上市。资金短板引发上市饥渴 如果蒙牛上市成功,这是继伊利、光明、三元几大乳业翘楚之后,又一家乳业上市公司。此前,伊利、光明、三元上市似乎波澜不惊,而蒙牛的上市则颇为业内关注。作为国内增长最快的乳业企业,蒙牛的发展一直毁誉参半。 蒙牛以很小的资产撬动了巨大的销售额。从1999年到2003年蒙牛的销售额分别是4千万元、2.9亿元、21亿元、近50亿元。累计不过80亿元。蒙牛市场总监孙先红表示,今年的目标是100亿元。甚至超越了过去几年的累计销售额。 银河证券的乳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正因为短短几年内蒙牛飞速扩张,资金需求量很大。相比光明和伊利,蒙牛的资金压力更大。光明和伊利在行业内已经积累很多年,相继上市之后可以从股市上融资。这也可以解释蒙牛为什么股市低迷也要急于上市。 乳业资深人士陈易一认为:“在正常成长业务中取得的收益已经无法支持部分企业的扩张,乳业企业不得不患上了上市饥渴症。”陈认为,在当前的竞争状况下几大乳品企业在“市场布局”、“产品开发”、“人力资源”上已经不分胜负,如何在下一个核心点——资本或财技上做足文章显得越发重要。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乳业就像数年前的彩电业,销售净利润逐年下降。以国内一家乳业大上市公司为例,由2001年的8%下降到2003年的3.17%。这主要是因为乳业企业规模扩张很快,销售费用的上涨。 有数据显示,2003年9家乳业收入大增,乳品业2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值比上年同期增长40%,明显高于食品饮料行业8%增长率。而9家主营或兼营乳业的上市公司上半年报显示毛利率却全部下降。 如果乳业企业净利润仍然持续下降,蒙牛的抗风险能力有多强将颇受股市关注。银河证券的乳业分析师认为,对于净资产很大的企业来说,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要强。蒙牛的净资产相对要低。同时股民最看中的是净资产收益率,看企业的盈利能力。蒙牛的盈利能力在行业内处于中等水平。 在2003财政年度,蒙牛的销售收入近50亿元,盈利是1.62亿元。分别较2002财政年度增长1.95及1.35倍,预期在2004财政年度,蒙牛的盈利可进一步提升至3亿元人民币。上市后不会大肆收购 牛根生觊觎资本市场由来已久,即使受到业内“要市场份额不要利润”的指责。 2002年底,蒙牛曾以私人募集形式,引来3个国际基金: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分拆出来的鼎晖投资,以及英国联邦投资与商联保险合资的英联投资,总共筹得2600万美元。3家投资机构经过此次入股后,共持有蒙牛乳业32%的股份。2003年这3家机构又同时增资3500万美元。 目前,从蒙牛股权结构看,集团主席牛根生占10%股权,是单一最大股东。 入股国内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包装到海外上市、然后退出,这是业界已经相当熟稔的摩根士丹利的运作套路。虽然摩根作为投资性股东,追求回报甚于产业忠诚,却提升了蒙牛获得海外资本市场承认的机会。 但蒙牛2003年底以3.1亿元的巨额广告费成为央视“标王”之后,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的加大,增加了经营性现金支出。外界对其现金状况的疑虑增多,甚至有包括蒙牛会否成为乳业“秦池”的争论。 银河证券的乳业分析师认为,目前整个乳业行业处于打品牌的阶段。广告也是投资,有助于建立品牌,维系顾客忠诚度。如果能保证盈利增长,广告费用巨大也无可厚非。蒙牛目前的风险来源于,一是看产品风险,保证质量不出问题;其次是管理能力能否跟得上快速扩张,资金周转能否保证正常运转等。 上市之后,蒙牛还将实施投资推动发展策略。 牛根生曾表示,蒙牛今后会通过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系列运作收购兼并一些大的地方品牌乳品企业,收购后蒙牛会继续使用这些品牌,然后再慢慢统一到蒙牛的品牌上来。 一位地方乳业企业的老总认为,两年前,在新希望等大企业全国收购时期,地方乳业企业的心理恐慌是最严重的。目前许多地方企业已经通过打造营销通路,稳定了生存状况。蒙牛上市对他们触动不大。诸如光明、三鹿、完达山这样的国企也不可能被蒙牛收购。 银河证券的乳业分析师认为,蒙牛的策略要取决于今后其产品是常温奶还是鲜奶。伊利上市后,在呼和浩特本部大量扩建产能,在地方收购的频率却不高。因为产品以保质期长的常温奶为主。除非蒙牛以后要发展鲜奶,否则不会出现全国大肆收购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