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委托理财窟窿掀波澜 新一轮恐慌展露无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6日 02:25 证券时报 | ||||||||||
近期好不容易渐趋平静的市场,却被一些券商暴露出来的经营问题掀起新一轮波澜,尤其是部分券商委托理财的窟窿更是将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化,资金链条上的连锁反应于本已羸弱的市场而言不啻雪上加霜,屡有“中招”公司的股价大幅下挫,资金面的新一轮恐慌已在这些个股慌不择路的跳水表演中展露无遗。 问题虽然现在才集中暴露,但实际上,委托理财多属历史遗留问题。从时间分布看
当然,也有经历3年熊市之后操作相对保守的机构,仅仅将资金用来委托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国债,但由于券商可以将委托理财投资国债部分轻易地用回购方式变相将资金引入高风险的股票市场(这些券商看到的只有高收益,却忽视了背后的高风险),更要命的是,在通过反复国债回购放大资金的同时,也将风险放大了。一旦管理层彻查,这个窟窿可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这从近期的消息面上即可见一斑。而从另一方面看,近期国债市场的暴跌,使得一些券商想就此“金盆洗手”也十分困难。内在和外在的两种倒逼机制使得问题得以集中暴露,而与之关联的上市公司股价出现急挫也就成为必然。 委托理财本身没有任何过错,这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闲置资金的必然要求,国际知名的大机构大基金都有委托理财,并且相当部分成绩还不错,起到了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但反观国内这几年的委托理财,纠缠在上市公司与券商之间的“结”却被越打越紧:行情一好,不管资金是否闲置,上市公司就将资金委托给券商理财(事实上如果真实追求稳定收益的话,上市公司完全可以自行购买国债,勿需假券商之手);而一旦行情转淡或者政策调控趋紧,两者纠纷就来了,市场恐慌由此产生。由此看来,我国目前委托理财的主要症结还在于操作层面,相关操作方钻了不少漏洞(比如利用国债回购放大资金),加上部分券商的专业理财水准难以让人放心,使得本来可以在阳光下坦然生存的委托理财变味,暗箱操作、违规操作等自然不可避免。 不过,从近期管理层的一些实际运作来看,显然非常重视此类问题,这既表明了管理层对此类问题彻查的决心,当然也造成了屡有券商爆出问题的现实。从另一方面看,管理层并不是单纯的查处,而是有意将之前处于灰色地带的委托理财因势利导,使之进入“阳光地带”。那么,此次尽管资金面上有所恐慌,但经过这样一轮较为彻底的挤出效应之后,委托理财有望成功“换血”,这对于重塑市场资金的健康形象、重塑市场信心不无裨益。从市场表现来看,虽然来自资金面的恐慌可能引发市场新一轮急挫,但病树前头万木春,委托理财将逐渐展现其真正的魅力,而券商也有望真正摆脱窘境,市场机会也会由于参与这个市场的主体重新恢复活力而重新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