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极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4日 09:32 中国经济时报 | |||||||||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可持续的生态科技之路是中国的惟一选择,财政资金应大规模投向新能源开发和循环经济 本报北京讯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的极限,要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走可持续的生态科技之路。无论代价多高,成本多大,都得走这条路。
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23日在北京科博会中国环境保护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发表的观点。 潘岳说,世上任何科技系统,都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资源范围内,支撑起特定的人口和文明形态。西方近代的传统工业文明,通过全新的科技手段开发了更多的矿产资源,集约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带来了人类财富和人口总量的膨胀,形成了一个以扩大物质消费为根本导向的社会。仅上世纪100年来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就远远超过人类几千年消耗量的总和。这种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限扩散,终于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全面承袭了西方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其代价是对本土资源的过度消耗。中国本来就人多地少,资源稀缺,传统过时的工业科技却又偏偏指向了稀缺性和污染性资源,这种科技具有不可持续性。如果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潘岳指出,新能源的开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正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转型阶段。谁最早转型成功,谁就是未来的主人。转型的关键在于探索“生态科技之路”,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是生态科技之路的核心。 潘岳说,别的国家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早一天晚一天问题不大,惟独中国不行。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的极限,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使用成为惟一可行之路。中国本来就是传统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不能在生态工业文明的路上再次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他提出,面对眼前的能源和环境压力,我们要少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少修一些对生态不利的大坝,少建一些怨声载道的豪华办公楼,少投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就可以积攒下办大事的钱。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府绿色引导和绿色控制的能力,打破一些权力部门和企业的垄断私利,将政府财政大规模投向新能源开发和循环经济,用优惠政策去鼓励新能源开发与循环经济。新能源技术的使用,虽短期成本巨大,长期将占尽优势。政府还应当积极推进那些迫在眉睫的生态科技项目,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技术系统、保障人体健康的污染防治技术、生态监测预警的科技系统等。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抓一些关系国家民族未来成败的大事。这些大事,暂时无利可图但关系国计民生,是政府的真正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