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创新15董事遭谴责(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2日 10:14 南方都市报 | |||||||||||
科大创新15董事遭谴责 5月19日,上交所终于对科大创新(600551)(资讯 行情 论坛)及公司上任和现任部分董事公开谴责,实际上在2002年9月上市以前,科大创新一直在侥幸地挑战着监管层。 从公开披露的信息获悉,实际上在上市前的2001年和上市的2002年,科大创新一直采用虚增利润的方式欺骗监管层和投资者,而上市后公司高管在业绩上继续造假的同时,部分高管涉嫌挪用公司资金高达5000万元,造成公司巨额亏损。 科大创新公司规模不大,总股本7500万股,净资产不到2亿元,但暴露的问题却是全方位的,作为在证券市场监管逐渐完善条件下上市的公司,对遭受损失的投资者而言,仅仅谴责科大创新15位当事董事似乎是不够的。 虚减管理费用 查阅公开资料,可以发现科大创新通过虚构合同增加收入以及虚减管理费用等方式,导致2001年和2002年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增加831.56万元和592.07万元,竟分别占2001年和2002年调整后净利润的479.5%和408.8%。如果扣除虚增的利润,科大创新上市前的2001年净利润将从1005万元减至173万元,每股收益从0.20元减至0.03元,净资产收益率则从11.99%降至2.24%,根本就不符合上市的条件。 虚减管理费用是科大创新造假的主要武器。2001年度和2002年度通过账外报销费用等方式,分别虚减管理费用190万元和480万元。同时,科大创新通过虚构生产数量和销货合同,以及通过违规对外担保从账外取得现金回笼货款等方式,累积虚增销售收入902万元。 表面看来,科大创新造假涉及的绝对金额并不大,但由于总股本小,因此对公司的利润影响程度非常大,更重要的是,公司虚假上市的目的并不在于公司的发展,而是成为了某些人窃取投资者利益的工具。 原总裁涉案被逮捕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科大创新部分管理费用通过账外报销处理,然而谁向公司提供这些便利呢?4月15日科大创新的财务指标更正公告给了我们答案。 公司称,今年1月8日,科大创新原总裁、董事陆晓明和财务总监张建生,因涉嫌私自将异地存款违规对外担保以及委托理财资金难以收回等原因被迫辞职,并于3月中旬被合肥市检察院以涉嫌经济犯罪正式批准逮捕。 2003年6月,科大创新投入3000万元,与深圳市德城安投资公司签订《资产委托管理合同》,根据安徽省公安厅经济犯罪侦查队于2004年3月22日出具的《“12.17”案件涉案资金情况说明》,该项委托理财金已被挪用,涉嫌犯罪人正是陆晓明和张建生。2002年10月,陆晓明和张建生将公司2500万元私自存在广州中信银行,并将其中的2000万元用于对广东中粤的担保,由于广东中粤未能如期偿还,中信银行广州分行扣划了公司在该银行的存款2000万元。 鉴于以上两项资金预计难以收回,公司对此全部进行了坏账计提5000万元,直接导致科大创新2003年出现亏损。科大创新上市共募集资金9328万元,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仅投入了5700多万元,陆晓明和张建生所挪用的其实大部分都是剩余的募集资金。 六成董事未尽责 科大创新的信息披露也存在着重大问题。公司为广东中粤担保的2000万元占前一年末净资产的26%;投入委托理财的3000万元占2002年年末净资产的18%,但这两个重要事项公司都没有及时披露。 实际上,科大创新的财务管理非常混乱。早在2003年8月18日,公司就曾收到证监会合肥特派办出具的《限期整改通知书》,指出公司募集的资金存在多头开户、管理分散、不利控制的问题,特别是异地开户存放风险较大,但公司并没有对此进行整改,公司董事也没有尽责提出异议。 科大创新本次共有15位上任和现任董事受到证监会的公开谴责,不过与这些董事们相比,更受伤害的是投资者,因为截至目前,科大创新上市募集的资金已经损失过半。 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杨拂玄 何洁(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