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六:中国经济能否避免硬着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1日 21:07 新浪财经 | |||||||||
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2004年5月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经济高峰会作为科博会的主要活动之一,于2004年5月21-22日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大饭店召开。 下面是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先生,他将就当前大家非常关心的全球经济当中的问题进行演讲。
胡祖六:我的题目是中国经济能否避免硬着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分析师都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这种主流的共识导致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过热的担忧日益加剧。而这一段时期来,国际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商品期货的市场确实出现了巨大的压力,由于中国经济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火车头,尤其中国作为第三大贸易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从初期商品,比如原油、铁、矿石、以及先进的机器设备贸易所处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中国是第一大钢品消费国、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如果大幅度减缩的话,将引起全球的震荡,东亚,包括香港、台湾、日本自然首当其冲。就像97年、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一样,比如国际的媒体,又开始连篇的刊登一些中国耸人听闻的报道,比如中国即将崩溃等等,这些担心又有过度之嫌,中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从目前高速度适度减缓放慢,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而且可持续的增长。中国经济硬着陆未避免这种说法是过于悲观,是非理性的恐惧。国际资本市场过热的反映,大部分是目睹了中国经济目前的现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立场,首先对于中国经济是否出现了全面的严重过热,这在学术界和政策界存在了混淆,什么是过热?过热这一说法非常的形象,而且被经常的滥用,严格的说来,只有当总需求远远超过总供给,导致通货膨胀的飙升以及宏观调控内外部严重的失衡才能称之为宏观调控的过热。一个过热的经济体就像过热的人体一样,过热的经济体就会出现经济膨胀。我们看CPI,消费物价通货膨胀率在今年一季度为2.8%,四月份3.5%,这与当年二三年前的通货膨胀率接近为零和负的是天然区别,但我们好不容易摆脱了通俗的通货膨胀的忧虑,这不应该引起惊慌失措。我们在3-5%的通货膨胀率只能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不能称为恶性的通货膨胀,尤其我们剔除高能源的商品之外,比官方公布的CPI还要低。 再看资产的价格膨胀,证券市场、股票市场经过过去两年的不景气,现在有一些起色,但不至于会出现大泡沫。房地产可能是一个例外,近两年确实有比较大的上升,应该引起较大的关注。 过热的经济还要看外部的平衡,我们第一季度的经常帐户出现了八亿美元的逆差,这在国内和国外的市场都引起了非常大的议论,这种现象无须大惊小怪,当国内需求大于国内供求,通过外部的供应来弥补是非常健康自然的调整。我们过去十年来,由于国内储蓄率高于国内的投资率,经常帐户连续维持了顺差。因此,这种正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差额,在中国依然可以维持比较高的投资率,这与拉丁美洲、与东南亚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前夕不一样,我们不像拉美一样或者亚洲金融危机前个别的国家,由于国家的储蓄率低于投资率,所以要依靠短期的外债来维持高增长率,显然是很难维系的。 我们看劳工市场,当经济体过热的时候,出现劳工短缺,工资成本大幅度上扬,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的现象。但是中国的在城镇失业压力也很大,如果包括下岗、新的中学生毕业人口,再加上广大农村2.3亿的剩余人口,可以看出需求远远不足以消耗我们的劳动力。 我们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被修正后是9.8,速度当然非常高,但也不至于引起大惊小怪。过去25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9.8,听起来很高,但潜在增长率大致一致,我们实际的产出与潜在的产出在过去几年,从97年到01年,一直都是维护,实际的产出远远低于平均的产出。从去年到今年,产出的缺口才逐渐的消失。所以不能说中国经济已经严重的过热,或者过高,大泡沫即将破灭。作为以前在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工作多年的一个官员,我曾经考察过很多新生市场,央行总裁或者财政部长说取得真实的GDP增长率9.8,你会感到非常的高兴。 第二,公众与市场目睹了中国市场调控的目标。这和我们一些官员在一些场合讲话和宣言当中对经济过热引起了过分的担心,事实上这点在经济学上叫自我实现的诺言或者预期,在大张旗鼓宣扬过热的时候,会引起投资者的担心,如果投资减少,信心低落,会导致硬着陆。我们政府自然希望避免像93、94年严重的过热和通货膨胀,但政府的目标不希望在调控的过程中使经济大幅度滑坡,继续维持高增长率,应该是中级目标。也就是说政府命令的任务是维持高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风险一个微妙的平衡。这个平衡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事实。最近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大部分为行政的措施,我们使用的工具比较粗糙、比较迟钝,这也是事实。但是中国政府在抑制过热的战斗中并非已经弹尽粮绝、无计可施,或者为时已晚,中国有很多的机会,中国仍然有可选择的工具,比如货币工具和常规政策武器。 经济过热一般指投资的需求异常的扩张,在某些房地产和某些行业出现过热的现象。刚才听了证监会范副主席的讲话,由于经济不发达,大部分的投资是银行的信贷融资,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中太多的流动性。广义的货币和国内总信贷的增加都在年增长率20%以上。货币政策从1998年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持续降低的银行利率已经非常的宽松,银行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现在条件过于宽松,而中国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在外资涌入的情况下也加大的过度流动性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最近一年多来一直通过发行央行的票据来试图对冲外资的流入,但是效果显然不好。 政府目前依靠行政手段来维持过热的投资,在很多方面跟计划经济时代的手段很类似,反过来会增加操作的风险,有可能会使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更加动摇,出发点是为了提高效率,政府一再警告盲目的、过渡的投资。全凭行政手段,不可避免会出现急刹车、一刀切。这种政府的行政手段非常不适宜,应该采取以市场为主导的间接的宏观调控措施,市场不应该以投资往哪个产业为流向,更不应该说具体代替投资项目的决策,因为只有市场才能真正进行有效的投资。但是政府更多的关注是进行总量的控制,尤其是在总的货币与信用条件的收缩方面来抑制,投资过渡归根到底是资本的成本过低,所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央行,应该提高利率,在未来12-18个当中提高利率。由于预计通货膨胀在升高,真实利率也提高,投资的需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抑制。 货币政策的收紧,应该由财政的支持和配合,财政的刺激是近年来宏观调控的重头戏。从1998年亚洲发生危机以来,就在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过去五六年当中,这种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刺激内需,在维持经济高增长方面取得预计的目标。但是所谓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今天已经偏热的经济环境中显然已经不再适宜,应该改成实行收缩,主要表现消减公共支出,包括在中央、地方政府各个层面上来减少不必要的公共投资的支出。 我们从上一轮的宏观调控,也就是90年代初期和中期宏观调控当中,可以看到财政政策的收紧以及财政支出的缩减,是财政政策的一个工具。在目前这一新轮潜在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下,也应该把财政的减缩和货币政策的缩减作为完整的政策配套方案。事实上,当公共的投资、政府的投资行为,政府投资支出减少的情况下也会减少信用的扩张,因为我们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工程在一大程度上也是用银行的信贷来融资的。 我们判断中国的经济在未来的走向和预期,除了看中国经济目前并不是非常严重的、全面的过热,除了看我们中国还有很多采取行动的空间,还有很多政策的空间,也要看我们过去历史的记录,现在目前在国际社会都非常怀疑中国是否有能力抑制这批像拖缰的野马一样快速发展的经济。有人认为中国并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抑制经济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如果你把中国和很多世界上新兴的国家来比较,中国在宏观调控方面,一直都有很好的记录。进入90年代,从93年,那时候经济过热,宏观经济的失衡比今天面临严重得多,比如CPI的通货膨胀率曾经达到12.8%,由于中国政府果断的采取了宏观调控在财政、在货币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及时的调整,中国经济出现了软着陆,就是通货膨胀在96年掉到低的单位数,GDP保持非常高的增长速度。所以中国有能力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避免经济的硬着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