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经济与环境要实现双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1日 15:30 新浪财经 | |||||||||
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2004年5月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经济高峰会作为科博会的主要活动之一,于2004年5月21-22日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大饭店召开。 在北京市副市长翟鸿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洲伟做了开幕式致词后,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第一个做了主题演讲。他首先发言表示,非常荣幸参加中国经济高峰会议,
第一,关于中国环境的特点,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我国严峻的环境压力是与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分不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以及我国的科技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基本上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上。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当中集中显现出来,这是中国环境问题的特点。 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历来非常的重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采取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地区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的措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草,退田换林,自然区保护建设等生态环境和保护工程,在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没有逐步增加,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了初步的控制,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了加强。但是从总体上看,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还在发展,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超出环境的容量。其中水体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大气当中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分别超过环境容量70%和60%以上。污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环境污染更加复杂,多年来我们通过实行结构的调整,污染的治理,工业污染的比重在下降,但是随着城市化和人口的增加,加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污染的比重在增加。2003年生活污水已经超过了工业污水的比重,占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53%,化肥、农药大量的使用,特别是规模化促禽养殖快速发展,农村污染呈快速的污染。 工业污染以煤烟为主,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以煤烟和尾气混和为主,我们城市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比较突出,酸雨覆盖面积达到了三分之一。去年随着能源的快速增长,多年来已经控制的酸雨污染有所发展。原有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接踵而来,工业固体费用综合利用率刚刚超过了50%,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又提上日程,生活污水垃圾接近60%,但是SARS的暴发又暴露了医疗废物处置滞后的问题。随着家中电器的大量使用,电子污染的高峰期已经来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略有好转,但是我们室内空气污染日显突出,造成污染扰民,已经成为人民强烈反映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脆弱,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我国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半旱区、全旱区面积大,缺水严重,全国流水面积365万平方公里,荒漠化达到267万平方公里,我国是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生境破碎,物种减少,对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以上是当前环境问题的特点以及在污染方面和生态方面的问题。 第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应生产的发展要求。中国环境的问题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自然条件的限制,中国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也是一些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难以避免的环境代价,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排在世界的第六位,但产业技术水平低,规模小,浪费和破坏资源严重。煤炭、钢材和水泥消耗量大,二氧化硫和水中的有机物污染以及消耗臭氧层的污染排放量均排在世界第一位。 一是单位产值农耗高,单位产值农耗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6.4倍,印度的1.65倍,单位产值农耗高。二是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每万每年消耗的铜、铝、铅、锌、锡合计40.7公斤,是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我国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灌溉用水系数为0.4,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一百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十倍。三是污染物的排放强度高,我国单位GDP氮氧化合排放量是美国的6倍,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德国的28倍、美国的6倍。 由于这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我国环境污染呈压缩型的特点,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危害经济健康,甚至影响到社会地区的稳定。据统计,仅空气和水质量一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我们算了一下,以95年为例,占当年GDP的8%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第三、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去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持续的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技术层面上升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如何有限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支撑我国快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是我们今天和未来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谋求经济发展双赢,传统发展观偏重于单纯的物质财富增长,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简单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忽视人文、资源的环境指标,单纯把自然界看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均衡发展。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绝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而应该合理利用资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创新,切实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否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以资源、产品、废物为特点,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 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呈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特征,以最小的资源和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应。我们主要是从三个层次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的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探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这个制度在固定污染防治法当中将修改进法里面。促进产品的生态设计,我国在全国14个行业以一大批企业当中开展了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企业的试点工作,在推动企业的循环经济。 二是在工业集中、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不断的延长生产的链条,实现区域和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废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现在有十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搞循环经济的探索示范。 三是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循环型的社会。我国以循环经济为主导,正在七个省、400多个生态示范区、34个城市、82个县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试点,现在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县、有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长期以来,对地方政绩考核侧重于经济发展,忽视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倾向。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要积极探索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将环境代价计入发展的成本,真实的反映发展速度和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改善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干部的考核要将环境质量的变化和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各级干部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项工作在我们国内干部政绩考核当中纳入进去。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促进建立环境污染的市场机制。环境保护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各级政府都在逐步加大环保公共和准公共领域的财政投资力度,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护环境的新的思路。近年来,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其主要的做法就是依靠市场的机制,把一个好的环境治理规划落到实处,它的资金是多元化的,通过市场的筹措资金解决了太湖污染治理的一些资金问题。 十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以上的同时,要实现环境污染有所减轻的目标,污染防治投入需要在GDP的1.3%以上,我们算了要达到五千亿左右,其中三湖三河和渤海、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规划需要1925亿元,这些资金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靠社会的投入,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完善经济的政策,现在对排污的单位实行了排污纳税,在征收城市污水、垃圾污水费对低排放减轻3%的污染税,给予税收的优惠,今后要提高排污税收的标准,限期征收城市污染费,达到保本微利的政策。对居民污水收费要考虑低收入家庭实际承受能力,给予适当的减免和补贴,实现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多元化,经营主体化,运营管理市场化。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制定产业发展和保护生态要依靠科技进步,我们要吸取世界管理的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开发适用的技术,努力保护环境的跨越化发展。中国产业环保产值每年达到2700多亿,并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环保产的市场由潜在的市场转为现在的市场,我们要不断的引进资金和技术,引进世界先进机制和环保理念,鼓励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投入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中国政府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目标,这个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国GDP翻两番,中国经济将不断的改善,中国利用资源的效率显著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和谐,我们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走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