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模式”难推行 治污重点战役缘何进展慢?(组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 19:05 中国经营报 | |||||||||||||||
5月9日,国务院主持召开的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议在太湖之滨的江苏无锡举行。以“三湖三河”为首的水流域的污染治理工作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但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得到的消息,治理工作不容乐观,实际治理效果与预期目标差得太远。 谁建得多,谁就赔得多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提出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污染防治思路,确定了一批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然而在距2005年只剩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些重点流域区域本应在“十五”期间完成的污染防治项目还有一半工程尚未动工,投资完成率只有30%,数百亿元治污资金没有着落。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方面,淮河、海河和辽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仅分别完成应削减任务的25%、20%和20%而氨氮排放总量基本未削减,一些省份甚至还有增加。 与此不同的是,太湖流域江苏部分污染防治项目开工率已达92%,今年上半年所有项目将全部开工;近60%的治污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目前除部分出入湖的河流外,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已基本达到“十五”目标。 不过,据江苏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介绍,太湖“战场”只是一个例外。 2000年5月,江苏沿太湖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当时的江苏省省长决定到太湖之滨的某市去“现场促进”一下。当省长来到时,工地热闹非凡,从别处借来的施工机械来回穿梭“表演”;而当省长离开以后,所有的工人和施工机械又不见踪影,工地恢复往日的冷清。 这个国债投资占一半的污水处理厂缘何搞假开工?“污染处理厂建成后,只要运行,每天都会赔本。”史振华告诉记者,“如果污水处理价格低于处理成本,就着意味污水处理厂谁建得越多,运行得越足,谁就赔得越多。” 排污权有偿制试点 2002年,经充分调研,江苏省政府决定根据保本微利的原则,全面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建立市场化的污水处理价格形成机制。目前,太湖流域各市已将污水处理费提高到每立方米1.1元左右,到2005年,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和各类开发区的收费标准将调整到每立方米1.2元。下岗职工和亏损企业,则可享受不涨价的特殊政策。 新的价格机制激活了过去省长也无法推动的污水处理市场。自2002年起,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信贷资金和境外投资进入环保领域,兴建污水处理厂。位于太湖入湖河边的前杨村是著名的亿元村,又是太湖的一个污染源。2003年,村里的7名民营企业家共投资3000万元兴建污水处理厂。“我们投资前经过核算,搞污水处理虽然赚不了大钱,但还是小有赚头。” 今年5月,江苏省又将在太湖流域部分县市启动水排污权有偿分配制度试点。这一制度就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让过去无偿分配的排污许可证变成有偿使用,企业要排污,就得到市场上去买排污权。 史振华在解释“太湖模式”时说:“这些做法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理顺环保价格体系,并最终建立污染治理的企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 “太湖模式”难推:缘于环保资金极度短缺 在我国绝大多数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进展缓慢的背景下,“太湖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专家认为,在环保领域确立市场观念、引入市场机制难度不可低估。 面对巨额的环保投入,许多地区的负责人表示,尽量从财政里多挤一点儿,向环保倾斜。然而,“挤”并非长久之计,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保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去年的全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江说,虽然国家出台了污水处理收费等一系列鼓励政策,但目前全国约16%的地级市和绝大部分县级市还没有开征污水处理费,而重点流域内大部分城市虽已开征污水垃圾处理费,但收费标准偏低。“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治污项目进度迟缓,甚至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营。” 在江苏,城市污水处理费先是每吨征收0.2元,然后涨到0.4元、0.6元,都没有引起市场的反应。通过调研,江苏省环保部门明白了一笔账:污水处理厂每吨污水处理费约为0.5~0.6元,设备折旧等成本每吨约0.3元。如果不能赚钱、无法保本,那些专门寻求利益的社会资本怎么会来当“傻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