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纵览《新华航空》《新世纪》 > 正文
 
张维迎:生活在逻辑之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4日 15:04 《新华航空》杂志

  撰文/许晖 李宽宽

  理发店也许是最能勾起张维迎不良情绪的地方。

  先是烦,他总是成为各种染发剂的推销对象。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缤纷彩音风暴免费听 激情新势力性感新锐动

  继尔是淡淡的怅惘——剪落的头发铺下来,白发显得格外多。他今年刚刚45岁,发白无家族遗传史。

  岁月如流水。白发铺下来时,他想起他农村生活的20年,考大学,毕业后又一个20年。

  有谁能说简单不好?

  头发迅速变白,和社会知名度猛烈飙升,同样是近几年的事。

  张维迎认定不染发,是觉得应该本色一点。

  他从不回避西北黄土高原的老家,黄土地让他品了一段有各种滋味的生活。他个人认为,所有过去的经历都是美好的,只有正在经历的才可能是痛苦的。

  按照他的逻辑,当现在的经历成为过去,痛苦又幻化为美好。这是思考的结果。

  “任何一种经历都会增加智慧。”——他说。

  “同时也会增加白发。”——我看。

  “但智慧比形象更重要一些。”张维迎总结。

  很多经历当时觉得很痛苦,过后就成为对自己的一种丰富。张维迎文章中的类比经常来自他的农村经历——农村的经历很简单,但是有谁能说简单不好呢。

  很多经历并非独一无二,为有的人增加了智慧,有的人就一无所获?张维迎这回是用他的城市经历来类比:天底下的电视机都是一样的,但有的电视机可以收到信号,有的就不行。因为制式不一样。自己的功夫到了,接受到的任何信号都可以收集在你的系统里,然后绘制成一幅完整而有效用的图表。有些时候,电器都在那里,只是没有插头,这些电器就没用——关键在于连接的地方。

  张维迎所说的“真功夫”,是软件,是灵感。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一样的,个人的表达不同,完全在于个人的感受、体会和领悟能力的区别。企业家对商机有特殊的感觉;一般人可能看到的是一些有趣的事情。其实,张维迎接触的知识很单纯,和他关心的事情不搭界的,他很难记住。对于学问,头脑中积累得越多,吸收得也就越快。

  按特定的逻辑做事

  张维迎的本色,看上去是灰白头发,听起来是黄土地,想下去则是“一个有清楚理念并且很有逻辑的人”。

  原来很少总结,但是最近的一些事情让张维迎开始更多地考虑定位和定义自己。他想,他是一个学者,一旦确定一个理念,就会坚定地做下去,很少顾及太多其他因素。

  但是不要以为他是认死理的人。认死理的人,往往爱钻牛角尖,那样就没有逻辑可言。张维迎是一个被逻辑操纵的人。

  用五笔打字,“逻辑性”的输入,等于“男性”。

  在按照自己的逻辑做事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喜欢和不喜欢两种意见。张维迎不太在乎别人的批评。比如到某处做演讲,内容中一定有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也会有所有人都不喜欢的东西,区别是喜欢和不喜欢的内容不同。喜欢还是不喜欢完全在听众个人感受,这是张维迎的逻辑。他觉得大部分人还是喜欢他的,因为知道他所说的都是逻辑推导出的,不会怀疑他的目的。

  无论别人喜欢还是不喜欢,做事总要有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可能造成两种后果:第一,对自己的伤害;第二,对对方的伤害。

  张维迎说自己一般不会让人觉得太苛刻。至少目前,在北大,他还没感觉受到伤害。“应该说给我一个位置,我就会按照特定的逻辑去做事,不会特别计较个人的得失。”对他而言,实施他的理念是最重要的事情。

  得失可淡,看轻成败却难。张维迎说,有时候一件成功与否要取决于人们的主观预期,大多数人觉得能成功,它就会成功;大多数人预期它会失败,它就会失败。考虑任何事情都是以此为出发点,这本身就是张维迎逻辑的一部分。可能在他看来可行的东西,可能别人觉得风险太大,可他自己心中有数。依托于知识背景和判断能力,他的任务是说服别人能成功。

  在其位谋其政

  张维迎说自己不是一个激进的人,一般比较温和。可他有时候会一点面子也不讲。

  在有国家领导人参加的活动与给学生讲课之间,他选择了尽一个教师的义务。“300多学生在等着我,课绝对不能耽误。”

  他现在给本科生讲《博弈与社会》,每周一次。

  校园内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相比之下,张维迎觉得他在校内的争议更多一些。可能因为北大改革的问题。

  这就是一个逻辑问题。为此,他写了《大学的逻辑》。这本书,让很多过去对改革不了解的人有了一些转变。

  北大这样一个学校,改革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很简单,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大学没办法做出他应有的贡献。”张维迎觉得,北大应该做成一流的大学。大学要有大学的理念。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理念,只是有些组织容易用一些可以度量的指标来描述,大学则很难。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就是,庙还在那里,看起来里面的和尚在烧香磕头,但是他们不一定信佛。

  当然是有感而发。张维迎认为,现在的大学已经呆滞了。北大有非常优秀的教授,但可以做得更好。应该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没有谁赋予他在北大进行改革的使命,张维迎的使命是职责赋予的。如果放在另一个位置,他就按照另一个位置的需要去做。所谓在其位谋其政。

  但是,这个位置选择了张维迎。

  他认为是很多偶然的因素共同作用。他没有设计自己。

  “糊里糊涂地就到这个位置上来了。”可是,选择他的人未必糊涂。

  组织的使命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是国内第一个以捐款者的名义命名的商学院,但在体制上与其他院系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张维迎认为,各种组织之间都是有相通的地方的,任何组织最核心的部分都是对人的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目标,一个成功的组织就要把每个人的利益目标都纳入到组织中去。这是一个组织的使命。

  在张维迎看来,大学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北京大学106年的历史,在世界大学史上非常年轻,他本人很荣幸在有着900多年历史的牛津大学读过书。任何一个组织,时间越长人越多,内部的矛盾就会出来,每个人会按照自己的利益驱使这个组织,他认为,大学也要有不断反思的精神:失败了,是不是因为偏离了目标?我们要成功,就必须反思我们所有的行为。如果偏离了目标,就应该去纠正。

  张维迎说自己不是当官的料,是学者而不是经营者,并且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这样认为。如果一个位子不能干事情,对他而言就毫无意义。“有人做事为当官,有人当官为做事。”张维迎欣赏后一种人。

  张维迎不说自己有个人的思想体系,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会有自己的思考。

  “所谓科学,就是很多事情看似不一样,但是本质上会有相同的规律。”他写了很多文章,涉及的问题不一样,但是本质是一样的。他只有一把钥匙,却可以开不同的锁。

  张维迎以校长助理身份在北大推行的改革遭到不少非议,他分析,有理念问题,也牵扯利益关系。此外,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太容易对号入座。如果讨论什么事情都放在自己的利益上来看,社会上就没有公正可言。“正义只能来自无知”。

  他认为,如果大学要达到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目的,就一定要有一批以研究学问为乐趣、有创造力、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人。教师队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能招到最优秀的人,留住最优秀的人,激励最优秀的人的制度,就是好的制度。这也是他坚持大学需要改革的理由。

  能让和尚幸福的事情,为什么有的“和尚”不愿意配合呢?

  张维迎希望能通过《大学的逻辑》说服一些人。并且,他认为这本书一些企业界的朋友也会喜欢。

  有些人警告他,说他太直。可他觉得做人就应该透明,在各种场合表达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与生俱来的“直”,带来的好处,是大家都比较喜欢他的性格,坏处就是不懂得掩饰,容易得罪人,而很多事情是需要伪装的。但张维迎已经习惯于直接的方式。很多他批评过的人也很喜欢他,他对政府部门表达意见也很直接。

  张维迎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收买他。如果谁的逻辑可以打败他的逻辑,他会佩服。

  但是说服他不太容易。他已经准备好了各种武器应对别人的挑战。大部分时间都是张维迎说服别人——当然,如果双方的前提一样。

  张维迎有时候也很愿意和别人交流意见。但是自己坚持的理念,他一定要阐述清楚。考虑到现实的利益问题“知难而退”,那不是他的风格。靠利益来说服他,很难。

  张维迎始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只是,可能他坚持的理念有点“极端”。

  20世纪80年代,张维迎发表文章比较多。当时很多人看了说他不懂中国国情,不现实。“现在20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是我对了,他们错了。我觉得中国就需要我这样不懂现实的人,才能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

  越位

  张维迎希望给每件事情划一个句号,而不是一个个逗号地划下去。

  在任何位置上,他都要做应该做的事。只是他比较敢承担责任。中国的问题出在大家都不敢承担责任。

  一旦做出决定,张维迎就不怕为这个决定付出代价,不怕牺牲个人利益——但必须是他认准的事情。“给我权力我就会用这个权力,不给我权力我就不做这件事情。有的时候越位,是因为着急。”

  很早以前,张维迎不看足球。太太给他讲过一个故事——两个球队比赛,一方是进攻型的,总是把球带过来,威胁球门。另一方球员总是踢不过中线。守门员觉得很窝囊,一气之下,自己带球到了对方禁区,进了一个球。

  张维迎现在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守门员,本来的职责是守门,一着急就自己带球了。

  无论是不是越规,关键是,把球踢进去了。

  这个故事给他很大的安慰。

  太太给了张维迎很大的精神支持,在交流中,在张维迎的求证中,太太往往会给她一个不谋而合的答案。

  她认为他是一个比较有主见的人,追求完美。

  “我太太挺好的。”张维迎一脸幸福,略带羞涩。

  公私之间

  在相同年龄段和教育背景的学者中,张维迎比别人受到更多的关注。他不否认与牛津、与导师的光环有关。

  “小时的经历,长大以后的训练,对我都有很大影响。在牛津的5年,对我有提升的作用。”

  那5年里,张维迎知道了如何做学问,知道了一种学界的精神和自我陶醉的状态。

  校园里前后20年,张维迎的境遇反差非常大。他不清楚这有没有造成他处世风格上的反差。张维迎常说自己是个农民,但很多人说他不像。他觉得自己身上没有狭隘、自私的毛病。“农村最深的烙印就是普通话说得不好。”

  张维迎的家乡在陕北一个很贫困的山区。回家探亲感到压力很大,每天都有人来找他帮忙:帮他们的孩子找工作、调工作。

  家人提出要求的时候是非常小心的。伦理观念也在刺痛张维迎的心,他愧疚,甚至自责为“自私”。这样的剖析也许过于深刻——他只是爱面子。

  什么叫“私”,很难界定。如果在某件事上有人与张维迎观念相左,他就会坚持。这也算是一种私吧;如果是一般的物质利益,张维迎不是它的追求者。他需要的是一种理念。北大改革这件事,有人告诉他“会得罪人的”,他无所谓。

  “其实我就是一个教书的。”虽然认识当官的,但认识和求别人办事是两码事。这是张维迎的“自知之明”。

  但是周围的环境会让人的想法有一些波动。张维迎理解,这也反映出中国农村的出路太少,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希望,他们也不会放弃。

  盛名之下

  “人怕出名猪怕壮”。张维迎刚巧属猪。

  不过,他没有觉得自己特别出名,只是在这个圈子里,大家比较认可。他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自己的思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坚持这个原则。但结果是,他现在出名了。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名声被有些人放大,被有些人缩小。张维迎说,其实好坏的差别很小,奥运会田径赛跑,第一名和第二名差距很小。可事实是人们记住了第一名,第二名就被遗忘了。

  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现在的名气在变大。张维迎说光华的优势是其他商学院短期内难以超越的。

  营销当然很重要,但是张维迎更追求内在的东西,持续的竞争力。做人也是这个道理。他不喜欢“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就像考试,如果只应得80分,老师判成90分,这种感觉会让他很难过。名声比实际的内容小一些,他反而会比较踏实——这是他一直追求的一种感觉。

  张维迎说现在比较踏实。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不建诸手段,而建诸实力。

  他有学者的率真。他说尽量学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但是有时候在别人来看,他可能会有点傲气。

  在自傲、自负、自强这几个词里选一个形容他自己,张维迎选“自强”。“我不是自负的人,不是自以为是的人。”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美英军队虐待伊战俘
我国成功控制今春非典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