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全情投入中国石化业(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3日 10:01 南方都市报 | |||||||||||
BP全情投入中国石化业 温家宝总理访英期间,BP集团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签下逾10亿美元大单 “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为BP集团的业务,尤其是其直接面对客户的业务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发展机遇。BP经营世界级的零售加油站的经验和全球领先的石化科技与中国合作伙伴在本地的优势相结合已经展示了其优越性,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新项目中继续扩大这种综合优势。”BP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的这番话,道出了作为全球最大的油气及石化集团公司之一的BP集团“全情投入”中国石化业的原因。 5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英国。5月11日,随行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耕、中国石化董事长陈同海分别与BP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签署了成品油零售业务的合同,最终BP集团落单的系列协议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 这笔大单,亦是温家宝总理访英的重大成果之一。 成品油零售业务花开两朵 BP集团与中石油、中石化的成品油零售业务合作人们听来已不新鲜,两个项目,一个在广东,一个在浙江,都早早进入了准备阶段。 昨日,BP集团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从2001年6月开始准备了将近三年的广东合资经营成品油零售业务项目已经有实质性进展。温家宝总理访英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耕与BP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于5月11日在英国伦敦正式签署了两公司在广东合资经营成品油零售业务项目的合同和章程。 合同规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BP集团将共同投资,在广东省设立中油碧辟石油有限公司。合资公司自成立起三年内,将在广东省境内收购、新建并经营和管理500座加油站。该合资项目经营期限为30年,投资总额为47.7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为15.85亿元。中国石油和BP分别占51%和49%的股份。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同海也与BP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正式签署了两公司在浙江合资经营成品油零售业务项目的合同和章程,双方将共同投资设立中石化碧辟浙江石油有限公司。合资公司自成立起三年内,将在浙江省境内收购、新建并经营和管理500座加油站。该合资项目经营期限为30年,投资总额约为2.5亿美元,合资初期中外方股比为60:40。 就在前天,BP集团去年10月以合资形式进入的广东南沙油库项目正式投产。南沙油库由BP与广州发展实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兴建,BP占有40%股份,总投资8600万美元。该油库建成后能储存约36万立方米的成品油和化工产品。 这是外资进入的首个码头油库项目。 南京醋酸项目签框架协议 2004年2月25日,中国石化宣布选择BP为合作伙伴,并在5月11日宣布就南京醋酸合资企业签署框架协议,此举被视为双方合作的里程碑。 本报记者向BP集团了解到,根据框架协议,中石化与BP将在江苏南京建设一个年产量达50万吨的醋酸厂。这一世界级的合资企业将采用BP世界领先的Cativa 技术,预计在2006年底投产,可以满足华东地区纤维、涂料、粘合剂、制药和印刷油墨等行业的需要。在该项目中,双方各占50%的出资比例。 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认为,南京的合作项目将显著加强中石化与BP现有的战略伙伴关系。BP集团石化业务首席执行官伊恩·科恩(Iain Conn)则认为,通过合作,BP与中石化已经展示了双方能够有效利用世界级的投资机会来满足迅速扩大的中国石化市场。此次对新醋酸厂的共同投资是BP对中国的长期承诺,以及BP与中石化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有力证明,该项目将成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醋酸供应基地。 BP富华携手扩大PTA产量 留意此次BP的超10亿美元大单,可发现BP集团在中国的“热情”蔓延到了化工业的各环节。 5月10日,BP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勋爵和珠海富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阎前签署了一份意向书,该意向书指出,双方欲共同探讨将珠海PTA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20万吨的可行性。 中国PTA需求量在2007年将达到甚至超过1200万吨,BP珠海的产品被广泛视为重要的进口替代品。BP集团方面介绍说,PTA是生产聚乙烯聚酯的首选原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容器、包装材料、薄膜产品等领域。在中国市场,90%以上的PTA产品被用于纺织行业。 BP与富华的合资项目位于广东珠海市,是BP公司(占85%股份)与富华集团(占15%股份)共同投资建立的合资企业。工厂于2003年1月23日建成,并于2003年9月9日正式投产。该工厂目前每年生产35万吨PTA,主要供应中国市场。 此外,BP更宣布将与中国科学技术部合作,参与氢燃料汽车的示范项目。BP将为项目设计、建造、运营提供氢燃料、氢设施,预计不久可在北京和上海看到氢动力的交通工具。 本报记者 李银责任编辑:范海东杨华(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