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香港人“IN”就业回归“铁器时代”(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1日 08:56 21世纪经济报道
戴秀珍 绘
  在IN(内地)流行,OUT(移民)过时氛围中,香港北上职业经理人正遭遇短短几年后,由高于香港40%以上到低于香港40%收入落差的心理煎熬。

  香港人“IN”就业回归“铁器时代”

  本报记者于 保平

  上海报道

  香港人北上首先要想清楚的是,自己是否已经做好了同内地人才竞争的准备:去争的是一个“工作机会”,而非“香港人的工作机会”。

  到今年4月中旬,在浦东一家合资公司就职的香港人李先生终于谋到了市场总监的职位,但他的收入只达到此前上司的三分之一。4年前,他的上司刚来上海时,薪酬比在香港还高。

  在上海和中国内地其它地区,类似李先生的北上港人大军一方面为内地如火如荼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所吸引,另一方面却处于竞争更激烈,高薪风光不再的两难境地。

  “我的一些朋友经常咨询我要不要北上。”李先生说,港人北上和内地人赴港都是人才流动趋势,关键的问题在于目的是什么,你看到的机会是什么,仅仅读《北上人才争霸北上人才就业攻略》(这是香港晋兴人力资源公司总裁伍沛强专门为港人北上就业写的书)显然难以解决问题。

  潮流

  “在香港,经常性的话题是‘北上了吗?是上海、北京、深圳,还是……’”香港人甄荣辉(前程无忧51JOB总裁)说,北上内地是“IN”,移民是“OUT”。前者代表流行,后者则意味着过时。

  港人北上就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不少善于捕捉机会的香港人到内地做生意,多数是在内地开设工厂。而后的港人北上,“人才流”逐渐替代了以往的“资金流”。

  甄荣辉说,迄今为止至少有二十万至三十万港人在内地长期工作和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大约二三十万的港人在内地与香港之间“流动”,他们的公司也许在香港,但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呆在内地的。

  很多北上港人最初是跨国企业带过来的。比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发内地业务的时候,把很多香港的合伙人派到内地。

  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调查估计,1997年以前,每年平均有5万港人移民外国,但这一数字到2003年已减至不到1万人。此外,目前有超过11万名移民回流香港,北上内地工作和置业则成为新趋势。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香港分会完成的一项对其会员的调查显示,经常往返于两地的香港会计师,他们中的多数人对北上工作有满足感,觉得自己得到认同、有社会地位。

  另一项相关调查表明,有着5年以上管理工作经验的香港中层会计师中,超过40%希望到内地工作。这些北上的香港会计师,主要是财务总监及财务经理,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

  内地经济运行良好,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供需缺口很大,这是吸引香港人才北上的原因。

  据甄荣辉说,中国内地企业吸引海外专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应对加入世贸的挑战,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要依靠海外人才;二是与融资有关,比如一个企业如果有去香港上市的计划,就要有一个国际认可的CFO;第三与行业有很大关系。内地开放较晚的行业如金融,目前在国内快速发展的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如半导体设计等,在内地很难找到相应的人才。

  担忧在港工作不保,也是港人北上中原的原因之一。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03年10月份发表的统计数字,香港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升到7.8%。有关专家认为,大批香港人对到内地工作兴趣浓厚,首先因为香港经济近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经济衰退影响,持续不景气,就业市场低迷,各行各业都刮裁员减薪风。

  与此同时,内地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因此凸现了内地企业对懂国际经济规则的专业人才的渴求。香港长期与国际经济体系融通,在人才方面恰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他们对内地情况相对比较了解,在语言文化上障碍少,因此“北上”发展便成为港人越来越热衷的就业选择。长期以来,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四个城市成为港人进军内地的首选,现在港人进入内地更多的城市。

  两难

  “竞争激烈,薪酬大不如以前”,这是众多港人选择北上最大的顾虑。随着港人北上就业,地域和职业发展方面都越来越向纵深发展,港人在内地的薪酬待遇和职业设想也发生变化,使得港人“背井离乡”成为两难选择。

  “对于正在或者打算大举北上的这些港人来说,北上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记者遇到的众多港人羡慕他们的先行者。

  一种说法是,5年以前,在香港招一个中层管理人员,香港与内地的差距是2至3倍,香港人才比内地人才贵2至3倍。现在香港的中层管理人才,只比内地贵1.5至2倍或者差不多。

  “目前内地的人才储备非常多,内地企业最需求的香港人才都是比较专业的,他们在香港其实也不属于失业的一群。”甄荣辉说,香港的失业者大多是技能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如果在香港找不到工作,在内地其实也很困难。

  甄荣辉认为,港人北上的潮流中,不排除港人来内地“赚快钱”的心理。但如果将内地当作长远的发展机遇,对职业发展会更有利。

  “不少港人的心态是,香港目前经济不好,我们去内地淘金吧,两三年以后香港经济好了以后再回来,但是我们发现,持这种心态的人失败的概率往往比较大。”甄说,原因是哪怕你拥有很专业的技能,在内地仍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不管是文化、不管是交朋友,还是建立一个商业的网络,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很短视,就不会真的用心去学,不会在另外一个环境中好好地运用他的专业。

  年初,记者遇到一个全球500强的企业在上海招聘的一个香港来的财务总监。这位财务总监就明确表示,未来10年20年的他的发展重心在内地,全家已经移居上海。

  机会

  “北上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因为舞台巨大。”甄荣辉说,关键是要看如何把握机会,“比如创业。”

  根据前程无忧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杭州8个城市的342户企业(调查企业涉及行业包括IT通信、消费品、工业品、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生物制药、零售分销、媒体、互联网、保险、建筑房地产、制造业,基本涵盖了目前内地企业类型)进行的一项调查,62.3%的企业聘用了非内地员工,并且在聘有非内地员工的企业中,香港地区员工比例居前,高达5成。可以说明,香港人才在内地企业依然受欢迎。

  目前,香港人才北上最可能受聘的职位是中高层管理,91%的企业的非内地员工就职于管理层,而且主要居于高级(总裁,总经理,总监)和中级职位(高级经理,经理)。

  “丰富的专业经验、管理经验、西方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企业聘用非内地员工的前三位理由。”甄荣辉说。

  据调查,即便是目前尚未聘用外籍人员的企业中,也有四分之一的企业表示欣赏其西方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三分之一的企业表示欣赏其专业经验和管理经验。并且,其中有20%的企业表示今后有计划聘请外籍人。值得香港人才注意的是,内地私营企业对香港人才的关注程度在上升。

  与本地员工相比,企业聘用的非内地员工人数其实很少,60%的企业聘用非内地员工不超过5人;按员工比例计算,近40%的企业聘用非内地员工不超过员工总数的1%。聘用非内地员工在1%至5%的企业有36%。这显然是香港人北上就业和创业机会所在。

  “内地工作机会虽然多,但未必都是‘香港人的工作机会’。”前程无忧副总裁郭鸿宁告诫说,从绝对数量上讲,包括香港人才在内的外籍人才毕竟还是内地职场上的“凤毛麟角”。所以,香港人如果想北上,首先要仔细想清楚,自己是否已经做好了同内地人才竞争的准备:你们去争的就是一个“工作机会”,而非“香港人的工作机会”。

  人北上的“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四季

  港人最初北上就职也不是很情愿,是被跨国公司“逼”来的。从港人北上的历程看,到目前为止大体上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3年到1997年。

  “当时有人愿意来内地,如果他在香港能拿到30万的年薪,在内地或许能拿到50万甚至更高。”记者的一位会计师朋友说,住最好的酒店,享受着更高的工资,外加15%到20%的丰厚津贴和长假。当时很多的外国公司进来,都会把自己的管理层,特别是港台的管理层“劝说”过来。

  到1998年,国内企业开始通过引进海外人才来提高自身竞争力,很多企业希望从“海龟”或者港人中找一个总经理解决问题,虽然多数失败告终,但开启了内地企业招聘非本地人才的大门。

  实际上,引进海外及港台人才的第三阶段应该是从2000年开始。尽管需求还是以内资企业为主,但是他们已经变得相当现实了。不久前,前程无忧帮武汉的一家国有企业招聘了一个总经理,是一个香港人。因为产品是出口为主,他们需要一个人与国外的客户联系,开拓国外的市场。

  “内地企业对海外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有一个具体的原因,目的已经非常明确,不再是找一个总经理来把什么都搞定。”甄荣辉说,况且随着中国市场的深入开放,中国本地人才快速成长,港人在以前分割市场下所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已经逐渐消失。

  到了2002年初,整个香港几乎都在谈北上就业和创业,这是港人北上的第四个阶段。实际上,在香港专才北上的第三阶段,他们在内地的待遇基本上已经与香港接轨了,基本上不再享有15%至20%的补贴。这一波的北上港人,开始接受着内地的薪金。

  从2003年开始,一些港人包括大学生,愿意拿低于香港30%到40%的工资到内地工作。有些大学生甚至不要求工资,只想获得在内地的工作经验,建立一个商业网络。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激情新势力性感新锐动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