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策划:中国石油“退烧”迫在眉睫(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0日 15:42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在汽车数量迅猛攀升、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石油紧缺、价格一个劲地上涨,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石油的安全问题。 需求增长过快:石油持续“高烧” 作为生产生活基础性产品的石油,是否短缺以及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关乎整体经济效率和国民福利。然而,去年年中的石油供应告急,至今仍在延续。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最新信息表明,由于经济发展迅速、需求增长过快,我国石油供应形势依然严峻。 权威资料显示,在过去10年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6.66%,而同期的石油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75%。而这个速度在今年一季度又被重新改写。其中,仅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长22.6%,其中汽油、柴油分别增长23.4%和22.3%。而由于受电力供应紧张的影响,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使用柴油发电的情况继续呈现增加趋势,加大了柴油供应压力。 产出与需求之间的巨大缺口,让“进口”成为中国石油的常用词。从1993年开始,我国作为“石油净出口国”彻底成为历史,并在进口数量上连续多年“高歌猛进”,从1999年净进口量4000万吨,猛增至去年的9000万吨。据最新预测,今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1亿吨。而在未来10年,中国石油的净进口需求仍将按年均10%的速度增长。 石油紧张也带来其价格上扬。3月底,发改委再度上调油价,调幅为4年来之最,与去年年底相比,三个月内,90号汽油零售中准价每吨提高了500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油价均到达了2000年国家实行成品油浮动价格以来的最高点。 没有话语权:石油消费大国的尴尬 迅速飙升的石油需求,也使中国成为全球瞩目的石油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国际石油版图中崛起,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有关价格形成、石油战略制定等重大决策,几乎没有中国的声音。换言之,中国是“油品大买家、油价小跟班”。 我国是亚洲最大的成品油进口国,但我国不仅没能以此在国际上形成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反而受制于人,出现石油进口“大量高价”的奇怪现象。 “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自己的石油报价系统和期货市场。”中国石油大学董秀成教授如是认为。没有石油期货市场,就不能对国内石油市场的供需作出一个真实客观的指向,国内企业无法通过期货套期保值,面对国际油价大起大落也束手无策。而没有自己的报价系统,完全参照国外三地油价(我国目前油价是参照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制定而成),容易被国际油商通过交货前后做市投机炒高油价。 在国际石油市场没有话语权的最直接后果是,中国石油进口正在演绎多年前粮食进口“买涨不买落”的怪圈。统计表明,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了62%,但中国该年进口原油数量达到7000多万吨,与上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2001年,国际油价曾从每桶30美元以上一路下滑到每桶17美元。但该年中国的进口原油数量为6025.5万吨,比2000年下降14.09%。 这种“买涨不买落”的“购买怪圈”在去年及今年一季度的国际油价上涨中被再次验证。2003年,国际油价持续高涨,中国原油及成品油的净进口量亦大幅增长35.6%,达到创纪录的9739万吨。据业内专家分析,仅今年一季度,中国石油进口因为价格因素的原因,已经多支付了11亿美元。而在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中,中国高进低出,为7000余万吨的原油进口量大约多支付了80亿美元。 确保石油安全:寻求海外供油多元化 事实上,由石油紧缺所带来的石油安全问题,已引起越多越多的关注。在日前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能源:挑战与合作”被当作专门的议题。记者从这次会议上获悉,中国目前正在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利益格局,搭建多元化的海外石油供应体系,以保证石油安全。 出席圆桌会议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董事长陈同海指出,从石油安全战略考虑,寻找和发展多元化的石油供应市场已迫在眉睫。 虽然迄今为止现货进口原油仍是一条重要途径,但由政府指定的企业,正尝试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形式多样的期货及现货贸易,另外还包括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合作。比如,中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份额。 中国石油军团出境找油的第一步是在拉丁美洲。1993年,中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六、七区块的石油项目,拉开了中国石油进军海外市场的序幕。10年间中石油在拉丁美洲屡有表现。 此后,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便一发不可收拾。以购买油田股权的方式,积极参与世界各产油国及周边缅甸、越南、泰国等国家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并利用地缘优势共同建设周边国家至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输送项目。这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石油)在委内瑞拉竞标获得两块油田合作期限20年的开采权后,还赢得了苏丹大油田40%的股份。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与英国BP公司、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合同价值85亿美元销售与购买协议。 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为主的“国家队”,还积极抓住当前国际石油利益格局面临变化的新机遇。由于伊拉克局势不稳,其他产油国都在进行调整。近日,沙特阿拉伯宣布对外资开放其油气上游市场,伊朗宣布对外开放16个油田,并列出许多优惠措施。阿联酋、卡塔尔、阿曼、也门、巴林等国也加大对外资开放的力度。陈同海表示,这无疑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石油公司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 与世界上石油贮量仅次于中东地区的俄罗斯合作,也是中国石油海外战略的重要一步。特别是俄国是世界上主要石油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在油气资源上与中国具有很大互补性。一方面,中国需要增加油气资源多边化,以缓解自身能源问题;另一方面,俄罗斯有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资源的迫切要求。正是这种互补性带动了双方互利合作。 (策划:马勇) (实习生 观宇/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