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珍:一代“和商”的没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08日 09:4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范利祥 合肥报道 65岁的陈荣珍,与张巨声一道,在合肥市政府的“安排”下,心情复杂地作别荣事达。
但令这位老一辈企业家颇感遗憾的是,直到现在,荣事达的股权风波尚未平息。 娴熟的财技 在1980年代初期,陈荣珍进入荣事达的前身合肥市洗衣机厂,由副厂长做到厂长。“荣事达是从一个街道办企业发展起来。当时完全是个手工作坊,一堆零件,几个人七手八脚把它装配起来。”一位老员工说。 作为公司创始人,陈荣珍一直是荣事达的核心。在荣事达的成长过程中,陈一直不主张上市,但这并不影响他运用自己娴熟的资本运作技巧。 1985年,陈荣珍以固定资产306万作抵押,从银行借贷2700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在经济高涨到来之时获得了超常的高额利润,完成了初始的资本积累。 陈荣珍说,这是荣事达发展中很关键的一步。渡过这个阶段后,企业资本积累达到一定规模,资产特别是净资产的获利能力比较强的时候,就要考虑下一步怎么融资发展的问题,小富即安不行。“虽然产品销得很好,但家电是劳动和资金密集的产业,除了技术领先之外,还要有资金做后盾,有一定市场和生产规模。” 荣事达的第二步,是把存量资本盘活。1993年,荣事达在资本利润率高达20%时先将企业49%股权出让给港方,获得资金1.1亿元。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企业获利能力这么强,转让给别人,不是划不来吗? “当无形资产不拿到市场上交换的时候一分钱不值。”面对众多质疑者,陈荣珍这样回答,“一方面,那些人不知道拿存量资产换取资金能谋求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在资产获利能力最强的时候才能卖个好价钱。” 陈还有更长远的想法。他拿这1个多亿与日本三洋公司合资又引进1.18亿元。这就是家电业广为流传的“出让资产,赢来三洋”的佳话。“当时资金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如果还依赖银行,风险会比较大,而且高负债率企业在银行会很快失去融资信誉。所以这一步是很重要的。”陈荣珍说。 1996年,荣事达洗衣机如日中天,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但陈荣珍并不满足“单项冠军”,决定上马其“同城冤家”美菱的强项冰箱,但囿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陈荣珍急需“帮手”。 经考察,陈选择了美国家电业排名第三的美泰克。此时此刻的美泰克也正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这样,双方一拍即合。其中荣事达以旗下5个子公司作价,美泰克投入8200万美元。双方各持合资公司49.5%的股份,另外1%股份为香港爱悦集团持有。陈荣珍担任合资公司董事长。 这一股权有利于三方互相制蘅,同时符合陈荣珍一向奉行的“和商”理念。这种股权“平衡”一度被陈荣珍视为骄傲。“吸引三洋进来,再加上荣事达的自我发展,企业生产量上去了,连续三年全国第一。正因为连续三年全国第一的信誉资本,我们才可能第三步与美商合资。” 基于与日本、美国合作成功的经验,荣事达又掉过头来吸纳2000多万民营资本。再次在业界引起轰动。“现在回过头来看,荣事达起步很低,通过资本积累的几步棋一走,我们的企业不但生产工艺装备水平提高了,产品开发水平提高了,人员管理水平提高了,内部的积累、约束机制也在提高。”陈荣珍后来回忆说。 1998年开始,荣事达又结合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资产重组,一年之内,跨地域、跨行业组建了4家公司。荣事达集团内部的子公司也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中日合资公司(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美合资公司(荣事达美泰克合资总公司)、荣事达全资公司(荣事达电工公司、荣事达包装制品公司)。 股权生变 真正把荣事达搞得声名狼籍的,是荣事达美泰克合资总公司。 最初的姻缘是甜蜜的,这样的甜蜜持续了两年。两年中,荣事达洗衣机形势一片大好,美泰克亦深感满意。除了技术力量的输入外,美泰克几乎坐享其成。但当1998年10月荣事达冰箱下线时,形势急转直下。当时的市场情况是海尔、容声稳居前列,新飞锋芒毕露,西门子、三洋强势反击。外部竞争环境的恶化提高了荣事达进入冰箱业的门槛。 同时,由于荣事达冰箱生产线和技术是美泰克从美国总部直接移植的国际一流的生产线和技术,这就意味着荣事达冰箱必须走一条高端路线。而长久以来,尽管荣事达洗衣机销量一直不错,但大多走的是二三级市场。试图以洗衣机积累的“二线”品牌去带动“一线”的冰箱市场,荣事达显得力不从心。最终的结果是其拥有120万台冰箱的年生产能力,每年销量却仅有10万台左右。高技术和高价生产线除了给荣事达带来风光外还有尴尬。光设备折旧费一年就是800万元。 合资之初,美泰克除了技术支持和派出一名财务总监外,很少干预荣事达的日常管理。但是出现亏损后的1999年下半年,荣事达和陈荣珍明显感受到了来自“另一半”的压力。内忧和外压迫使陈荣珍做出应对时势的调整。从2000年年初开始,一批具有跨国公司工作背景的人才被陆续引进,这个名单包括销售副总裁董勤龄、市场副总裁王伟东等,而一批与陈荣珍当年一道打江山而又不适应形势的“老人”则纷纷“下马”。在3年赢利预期即将到期的2001年夏天,陈荣珍真切地感受到了资本的压力。外方代表劳伦斯以总裁的身份进入荣事达。 2001年11月,经过多方斡旋,陈荣珍辞去荣事达美泰克合资总公司董事长,由劳伦斯担任。 一度,荣事达的“前台”变成了劳伦斯表演的舞台,劳伦斯曾对外宣称,以后高端产品可能会推出美泰克的品牌,而中低档产品仍保留荣事达品牌。 但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大额亏损,令美泰克心灰意冷。其冰箱产能和销量之间横亘着的不仅是数量的鸿沟。2000年,美泰克的全球销售额是43亿美元。作为一个跨国品牌,43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并未强大到足以无视连年亏损的地步。在忍耐和苦苦支撑了5年之后,美泰克效仿了它的美国同胞惠而浦早年在中国的做法:退出。 但直到现在,美泰克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伴随着股权之争的,是陈荣珍与合肥市政府的对峙。按照中美双方当初的合资协议,美方要变现股权必须征得中方荣事达的认可。有知情人士说,在转让美泰克股权的过程中,有多位买家找到荣事达,但“合肥市政府与陈荣珍的想法老是不一致”。 于是,2002年7月,陈荣珍被合肥市政府强行安排“退休”,董事长一职,由49岁的合肥晚报总编仇旭东担任。 记者了解到,对于荣事达,仇旭东并不陌生。从1976年至1993年,他曾在荣事达集团公司工作,并从1983年开始担任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家喻户晓的“荣事达、时代潮”的广告语就是由他创意的,“零缺陷质量管理”也是由他于1991年首先在公司提出并开始实施的。 “我的任务是让荣事达真正走向国际化。”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仇旭东如此放言。 但这尚需要时间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