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该对拖欠公款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30日 09:19 中国财经报 | |||||||||
本报记者 朱啸波 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借欠公款,这虽不是件新鲜事,可普通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中央最近出台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对占用公物超过6个月的,轻则严重警告,重则撤消党内职务。
全国范围内拖欠公款的“黑洞”有多大?恐怕没有人知道答案。但已知的是,建国后全国范围内的公款清理工作曾经在1963年和1979年进行过两次,两次清欠都查出了巨额的天文数字。去年某省对公职人员拖欠公款开展过一次专项清理,为使清欠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初步的清理结果是:共有超过6万人拖欠公款,限期收回了4个亿。尽管有党纪政纪的要求,在清欠中仍然出现弄虚作假和隐瞒不报者,还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公款再也收不回来了。 拖欠公款是个顽疾,久治不愈。因为已有的规定局限在各地、各部门的内部规范上,局限在党纪政纪上,缺乏财政、财务上的相关法律条规的配合和支持。拖欠公款与贪污公款、挪用公款有着很大区别。贪污与挪用在现行刑法上是有专项罪名的。但想彻查拖欠公款却很棘手,党纪政纪的约束力不够刚性,因此操作起来有相当难度。尽管不少地方三令五申不准拖欠,但总是出现前清后欠,而且总有部分欠款成了死账。 历史上雍正帝清查亏空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以启示。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如吏治腐败、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亏空的数字大得惊人。 然而钱粮的亏空又不简单地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各地亏空的钱粮到哪里去了?雍正看得很清楚:不是上司勒索,就是自身渔利;而户部的银子则被权贵们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下“借”走了。在雍正眼里,大量“借”走国库银两说明吏治出了大问题,而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于是,清理亏空这件事,在他那里就成了当务之急。 雍正心如铁石,下令一查到底,结果是,连亲王都未放过;与此同时,雍正建章立制,从制度上堵住亏空的漏洞。结果是,此后几十年间,有效地扼制了大量官员侵吞国库银两,而雍正一朝几无亏空发生。 如今,大范围的拖欠公款虽不至于动摇国本,但对党政干部形象的损害程度是无论怎么说也不过分的。 公款中不能夹“私货”。公职人员无论是拖欠公款,还是利用职权将公款借给亲友,或者用公款给干部职工购买商业保险,只要是往公款里掺了“私货”,这在老百姓的眼中都是腐败。对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专项清理,正是反腐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该对拖欠公款亮“红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