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从“长寿岛”谎言看诚信悲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3日 09:37 人民网-市场报

  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上有个梁子岛,本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岛,这些年却声名远播,原因就是岛上居民寿命长。据说,全岛2500名居民中,就有80岁以上老人43位,百岁寿星10位,该岛由此被称为“中国第一长寿岛”。然而近日有专爱刨根问底的记者上岛专访,一不留神问出了马脚:“长寿老人”的年岁大都虚了一二十岁,“岛上的百岁老人都是镇上前几任领导吹出来的”!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这简直是悲哀。一个偏于江湖、小得连分省地图上都查不到的地方,却也要挖空心思弄虚作假,编造什么“中国第一”,这到底是狡猾还是愚昧?是民风日下还是世风使然?

  还是记者的专访告诉了我们:被“提拔”了年岁的老人们并不领情,而许多村民更对这种做法大为不满,他们说:“吹牛皮的几任领导都升官了。”可见,不是民风不好,而是干部作风出了问题。

  为什么接连几任领导都要编造长寿谎言呢?我们不妨先顺着他们的思路推演一下:梁子岛在水一方,种田地域狭小,经商物产不丰,旅游交通阻隔,开发知名度低,岛上经济发展滞后,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干部难以创造政绩。靠什么来改变现状呢?也许是从岛上暮气沉沉的氛围或是岛民们风吹日晒未老先衰的脸上受到启发,抑或是因某个误传而产生“灵感”———何不另辟蹊径,改出奇招,打“长寿牌”?如果摘取“中国第一长寿岛”的名声,不仅知名度上去了,好奇的游客们纷至沓来,投资和收入随之而至,当领导的也脸上有光,治岛有方,升迁有望,何乐而不为呢!此思路一出,果然见效———“长寿岛”出名了,岛上有人来访了,相应的经济收入也会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政绩”突出,“几任领导都升官了”。我们不能不承认,“长寿岛”的“策划”真够独特和机巧的,梁子岛上的领导真够聪明和狡猾的。他们靠一个编造的谎言,骗取到了名声和利益。

  而今,谎言已经被揭穿,对那些靠造假而升了官的干部该怎么办?平心而论,比起社会上那些假公济私、假投资、假贷款、假指标、造假酒、卖假药、刻假章的人来讲,“长寿岛”的干部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吹出的泡泡,编造的“故事”也没有造成对国家和他人利益的直接侵害,究其动因,大约还是出于“善意”。对这些“善意造假者”,依据现行法规和制度,当地政府和组织似乎也没法拿他们怎么着,既不能撤,也不够免,至多面带苦笑地批评两句。说不定,这些人以后还能玩弄类似的手法继续逐名获利,继续步步升迁。

  一桩不折不扣的丑闻,很可能既得不到应得的舆论谴责,也受不到相应的行政处罚,也就不了了之下去了。这种态度和结果至少说明,对于诚信问题,我们在道义上和制度上,都还存在着明显的缺失。

  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传统美德和道义操守,诚信不仅是做事情的先决条件,也是做人的基本守则。“言必信,行必果”,“万事信为先”,这些被信奉了几千年的信条已经成为公认的行为准则。然而,面对着时下无所不在、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假话、假数、假案、假证、假货、假学位、假政绩、假合同等等的泛滥,我们的社会和公众已经变得有些麻木了。人们对造假行为不再一概排斥,而是“区别对待”,有所取舍了。例如,对造假酒毒死人命的恨之入骨,对用假种子坑农的仅止于查,对报假成绩骗取升迁的无可奈何,对盗版光盘半推半就,而对假名牌服装则喜笑颜开了———其区别的标准,大约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为害程度,而精神和道义层面上的危害往往被轻视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这就是问题的可怕之处。

  诚信作为维系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支点,更是任何一级政府、一家企业、一个公共部门必须恪守的法定准则,是对公务员、企业家和公众人物的职业规范。总统或官员做伪证会遭弹劾,公司做伪账要受处罚,公众人物说假话就招谴责,惟有如此,大众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社会的运转方能有序进行。目前我们在诚信问题上,显然还缺乏完整的法律和制度方面的制约与保证。对物质生产方面造假的,我们可以援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靠工商管理部门及消协的力量来打假;对上层建筑和精神领域作假的,我们似乎还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至于对官员和公众人物说假话、办假事、报假成绩的,暂时还缺少处罚、降级、解职等方面的规定,以至于“吹牛不上税”,吹牛成风,“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吹吹拍拍进步快”。设想一下,仅仅低级的造假行为有所受限,而“高级”的造假行为却往往得逞,其导向和示范效应是什么样的呢?这就是问题的危险之处。

  倘若社会舆论对造假(特别是“高级”造假)麻木不仁,倘若法律制度对行骗(特别是官员行骗)力所不逮,受利益的驱使,造假者大行其道,行骗者扶摇直上,旁观者随波逐流,那么出现诚信危机就几乎是必然的了。

  制止和防范这种危险倾向的出现,已经刻不容缓。其办法,看来不是仅仅靠“公民道德纲要”写进并倡导“诚信”二字就能够见效的,仅仅靠舆论的谴责和工商的处罚也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依靠制度的办法,从根本上遏止失信的蔓延。要加大作假的成本,让作假者“图虚名而招实祸”,不仅没有利益可捞,而且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记录在案,比如影响升迁,比如罢免丢官。

  诚信须自政府和公众部门始,假如我们的各级干部、公职人员和公众人物都说真话,办实事,戒虚妄,远假情,各行各业加强监管,广大民众群起仿效,何愁诚信唤不回!

  本报评论员:杨良化

  《市场报》(2004年04月23日第一版)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