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中国金融开放与商业银行改革论坛 > 正文
 
许小年:外国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商业银行改革步骤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7日 14:37 新浪财经

  

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许小年

  2004年4月17日,中国金融开放与商业银行改革论坛在北京国宾酒店二层大宴会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旨在为境内外的各级商业银行机构出谋划策、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健康、高效、深入开展。新浪财经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现场播报。以下为论坛实录:

  张承惠:下午好,我们今天下午的议程现在一个开始现在,今天下午第一个演讲人
中国第一只可转债基金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是许小年先生,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他是非常知名的学者,他演讲的题目是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步骤与策略,大家欢迎。

  许小年:谢谢张所长,谢谢大家,能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进行交流,我们国内的银行改革现在已经启动,由央行注资开始,商业银行都在积极上市。在银行改革中间,外资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今天我就这个问题跟大家交换一下意见。

  讲到外资的作用,我们就必须提一下或者重申一下,现代商业银行是我们国有银行改革最终的目的,到底什么是现代的商业银行?现代的商业银行有什么样的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在我看来,现代商业银行最本质的特征,经营目标是单一的,而且它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的。现代商业银行的其他各个方面,在管理方面,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风险控制方面等等,一系列的特征,都是由利润最大化这样一个单一的经营目标推导出来的。银行大家都知道,一个是要有利润,另外一个要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在我看来也是从利润最大化推导而来的,如果风险控制的不好,一笔坏帐的产生,就可以把更大量的银行业务所产生的利润吃掉,所以风险控制也是从属于利润最大化的。现代商业银行要建立起一套现代的公司治理机制,也是从利润最大化这个目标推导而来的。现代商业银行,大家都知道,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董事会,这个董事会可以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要有自己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和薪酬委员会,要有独立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银行能够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利润,为股东创造价值。这个是和我们国有银行一个最根本的区别。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商业银行内部的机构设置方面,在人员的使用方面,它都非常强调独立性和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制约下的平衡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风险。我们的国有银行和现代商业银行进行对比,我们就发现它的经营目标到现在说不清楚,它改革最困难的也是把银行的经营目标牢牢地定在利润最大化上,这也是最困难的地方。除了这个之外,我们的银行和现代的商业银行,在公司结构方面的特点是不独立的,我们的管理层不是独立的,我们的管理层是由政府任命的。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信托委员会都建立起来了,但是独立性不够。所以,在这些方面,是我们在银行改革中要花大力气加以解决的,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外资可以起到一个相当大的作用。

  现在银行改革的难点刚才已经谈到了,就是没有办法树立利润最大化这样一个经营目标,所以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多年以来一直在提要把国有银行改造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但是多年以来这个目标没有实现,我们的商业银行仍然不是商业银行,甚至有人讲,我们商业银行现在看起来还像政策银行,而我们的政策银行现在看起来倒像商业银行了,这恐怕有三分的真理在里面。之所以我们这么多年没有办法树立利润最大化这样一个经营目标,为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树立这样的目标,是因为我们在所有权的结构方面过于单一,我们的国家所有者没有也不可能认真地去考核利润指标,因为所有者又是政府,又是代表国家,国家和政府是有多重的非商业性目标,多重的社会目标,所以所有者的性质本身就决定了他不可能真正地去追求利润指标。我们都看到过去有这些所谓的安定团结贷款,有所谓支持重点建设的贷款,都反映了国家的所有者在银行的经营方面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其他的比如说GDP的增长,比如说城市的形象,比如说社会的安定等等这些非利润的目标,在主导着政府的行为,政府就把这些非利润的目标带给了商业银行,这就使得我们这么多年银行改革,至少提了十多年了,到现在也没有办法树立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的原因所在,就是银行的所有者是国家,是政府,而政府和国家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动机的。从道理上来讲,政府也确实不应该以利润为动机,政府应该是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悖论,在国资委成立的时候,我们就谈到了,国资委一成立马上就要面临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国资委经营国有资产的目的是什么?国资委自己也说得很清楚,是为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但是另外一方面,你作为国家股东,国家本身就不应该追求利润,国家也不可能很好地、有效地经营资产来提高资产产生利润的能力,所以这个悖论将是我们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长久面临的一个问题。

  我们假设一下,即便是树立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在执行中也可能出现很大的偏差。刚才我们讲到了,国家作为股东很难把利润作为他的经营目标,因为根据定义,国家应该是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来做事的,而不是追求某些资产的保值增值。现在让我们假设,即使透过某种方式我们可以在保证国家所有的情况下确立,也为我们的商业银行确立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但是这个原则在执行中很可能是贯彻不下去的,原因就在于利润最大化和管理者的激励不协调。银行的管理者以及银行的员工报酬和银行的业绩无关,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来自于国家干部,来自于公务员,所以他和银行的业绩没有关系,报酬体系是跟着国家行政系统走的,银行的管理者的升迁不取决于银行的利润、盈利和业绩,而取决于上集团的领导,以及前后所有方方面面的关系,所以管理者本身没有动力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且管理者、员工实际收入是和业务的量有关系,而不是和银行的利润有关系。

  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这样一种结构可以使得银行很好地贯彻国家的意图和政府的意图,但是这样一个管理体系是不能适应利润最大化这样一个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我们现在银行的管理体系,以行政为主导的这样一套管理体系,它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国家和政府通过银行来实现它的社会目标,而不是利润最大化。所以,从所有者的角度出发,确立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非常之困难,从管理体系的角度来看,即使确定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在执行中也会是发生很大的反差,这是我们改革非常困难的地方。可是怎么样把银行的经营目标从政府的多重社会目标转向到以利润为中心的目标上来,这是我们银行改革的逻辑起点,没有这样一个逻辑起点的话,下面的公司治理机制,下面风险控制的手段,下面的人员激励机制都无从谈起。我们现在的行政式的管理体系是和国家的多重社会目标相适应的,但是和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如何重新定义银行的经营目标,真正的定义,而不是纸面上的定义,刚才我们讲到了,虽然国资委已经明确讲了国有资产的经营目的就是保值增值,但是他这样的讲话缺乏公信力,缺乏可信度。因为作为政府的一部分,只要是金融机构,只要企业作为政府的一部分,当企业和银行的盈利目标和社会的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家相信,一定会取社会目标而舍银行的利润目标,这在过去已经多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尽管国资委明确了国有资产经营的目标是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这样的一个目标用驳议论的话来讲是没有公信力的,是没有可信度的。

  在重新定义银行的经营目标,从管理构架上来讲,从银行的结构上来讲,要适应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坚决做到政企分离,这是我们银行改革的另外一个很困难的地方。银行政企不分,不仅是从经营目标上,从管理人员上,从激励机制上都是政企不分的,十多年了,到现在为止,到现在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这种政企不分的来源是什么呢?政企不分的来源是习惯性的预期心理,一谈起银行就觉得银行是一个战略性行业,国家必须控制。什么叫做战略行业?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至今没有经济学上的准确的定义,只有一些含混不清的说法,比如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我们看一下,在市场经济中间哪个行业与国计民生没有关系?任何行业都和国计民生有关系,就找不到一家和国计民生没有关系的行业,是不是所有的行业都由国家控制呢?所以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讨论政企不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回答什么是战略行业,银行可不可以允许内资外资、个人资本进入,银行可不可以有个人的内资和外资控股,我说的不是25%,我说的是51%。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那么我们就摆脱不了政企不分的局面,银行就会永远是战略性行业,国家就会始终保持对银行业的控制,只要国家保持对银行业的控制,我们就解决不了前面所说的两难的悖论,国家就不可避免地把他的社会目标代入到银行的操作中间,干扰、影响银行利润的最大化的实现。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在理论上进行讨论,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心理,就是银行业太重要了,所以国家不会坐视大银行倒闭,到关键的时候,国家还会出来救助,也确实,国家多次注资,过去对国有银行多次注资,前面有二千七百亿特别国债的发行,后面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坏帐剥离,最近又有四百五十亿的外汇资金的注入,多次的注入,强化了银行对国家的依赖心理,使得政企越来越分不开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使我们的改革能够推进下去,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政企不分的这些预期,必须予以改变,只有改变了这些才可以提高改革的可信度,才可以重新获得改革。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改变游戏规则,如果新的游戏规则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就无法替代原有的规则,原有的规则就会继续实行下去。这方面,日本的银行改革对我们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日本政府推行银行改革已经有十多年了,到现在也没有取得大规模的实质性的进展,原因跟我们一样,也是政企不分,在日本金融产业的同盟,三位一体,形成了牢固的共同体,政府在谈改革的时候,没有人认为政府会动真格的,为什么?因为三位一体要支撑日本战后几十年的发展。所以日本遭遇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也想推动改革,但是它的改革政策没有可信度,单纯依靠政府来推动很难取得突破,大家不相信政府会真的下决心打破这种政府、金融、产业利益共同体,这个情况和我们的情况非常类似,我们是政府、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所以东亚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非常多的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如何改变这种预期?如何相信政府的银行改革政策是可信的,是说了算的,是能够推行下去的,必须打破过去的这种习惯性的预期。日本政府最近也在做这样的事情,一个就是不再向银行注资,让银行破产,破产了之后卖给外资,当然这样做可能引起的振动比较大。另外一种做法,就是主动引入外资,打破原有的金融产业利益共同体,使它的产业获得公信力,使得银行企业都能够认真地对待政府的改革政策。

  打破这样一个预期,关键是在于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这时候外资就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投资者和政府不一样,不考虑社会目标,因此从所有制的角度讲,国家所有者和个人所有者,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最根本的区别是国家所有者追求多重目标,而且往往是多重的非商业目标,而个人所有者追求的是利润的单一目标,这应该说是国家所有者和个人所有者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我们引入外资,可以帮助我们的商业银行离开国家追求的社会目标而将他的经营统统地归结到利润最大化上来,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进行政企分离的工作,建立起一支独立的、专业的管理团队,从市场上雇佣银行工作人员,改变过去在执行国家社会目标情况下所采取的管理结构,国家干部和公务员做银行的工作人员,从利润最大化出发就需要从社会上雇佣专业的、独立的管理团队和工作人员,在利润最大化、投资者的支持下,管理者对政府的非商业目标和社会目标,说对不起,你现在让我发放贷款,建本市的面子工程,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我现在有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者,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如果我对你的面子工程发了贷款,我就是对这些投资者不负责任,这样的话就会逐渐地改变银行作为政府执行社会目标的工具这样一个局面,当然这个改变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引入外资只是我们银行改革的第一步。从利润的角度出发,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而且外资的进入可以帮助我们淡化战略行业的概念。用外资的进入来改变银行的经营目标,提高银行改革的可信度,在我看来是外资最重要的作用所在。当然,外资可以给我们带来国际上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风险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产品,都会有这些作用,但是最关键的外资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改变银行的经营目标,帮助我们提高银行改革的可信度。日本政府多次动用财政的资源,把银行国有化,免得引起大规模的挤兑现象,公有化之后,日本政府把手中持有的股份卖给外国投资者,当他卖给外国的投资者之后,对银行的管理来讲,对社会人士来讲,大家都知道了,这一次是要动真格的了,因为这一次推动改革的不再是政府,不再是政府、金融、企业三位一体中间的一个利益代表人,而是在这三位一体的历任格局之外的外资,这时候改革的可信度就大大提高了,在我看来,这是外资在中国银行改革中间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几年中间,有很多大型的国有企业到海外去上市,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实了外资在这方面的作用。我们大型的国有企业到海外上市,虽然还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管理上、经营上、竞争能力上赶上国外的一流公司,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如果这些国有企业的利润下降了,立即会反映在股票上。股票就会把信号传导到国内来,说明这个企业发生问题了,市场纪律的约束,投资者的监督,对我们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公司治理机制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相当大的推进和约束的作用。而关门的改革是很难取得突破的,就像我们在日本看到的一样,改革的政策缺乏可信度,受到原有利益的制约。为什么总讲外资?内资是不是有同样的作用?我认为内资也有同样的作用,只是银行改革中间,利用内资和外资都有一定的区别,有一些区别是技术性的,有一些区别是本质性的。比如说,如果利用外资的话,市场容量比较大,国有银行海外上市,容量比国内市场要大得多,大型的国有银行到海外上市,相信对海外市场不会有多大的振动,如果在国内上市的话,A股恐怕会受到影响,所以市场容量是有区别的。内外资其他方面的区别,外资多为机构投资者,不管是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还是战略投资者,都是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对银行管理层的约束力度要比分散的内资大得多,而且外资的引入对于我们建立起很好的债权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是内资和外资方面的区别。

  在外资的利用方面,也有三类,一类叫做战略投资者,比如说国外的银行,到我们的国有银行里持股,这属于战略投资者。对于这一类的投资者,我们当然是非常的欢迎,但是对他们的参与要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因为国外的商业银行参股于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利益冲突的问题,就是进来参股的外资银行,在国内也有业务,它的长远目标是想建立它自己在国内的营销网络和客户群,因此和我们国内的商业银行会发生利益冲突。过去国有大型企业海外上市,也都发生过这样的现象,我们的石油石化公司海外上市的时候,引进了境外投资者,壳牌的投资,但是他们不可能长期持有同行里中国竞争对手的股份,当价位比较合适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外国公司在价格比较合适的时候,就把手中中国的股票卖掉,所以长远来讲有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第二类外资是基金投资者,或者叫做直接投资者。这些直接投资者的目标是迅速套现,本身不经营银行,对经营银行也许多兴趣,他之所以愿意参与到我们银行的改革过程当中来,是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比较好的回报,因此银行上市之后,这些投资者也会很快将银行股票卖掉,只有证券投资者是经常性和长期的力量,在资本市场上。当然,证券投资者里面有一部分也属于短期炒作,但是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价值型的投资,是机构投资者,长期在资本市场上对上了市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监督,对于利润最大化这个目标的偏离,经营机制上的问题、管理层的问题等等,都会反映到价值上,这样对我们的商业银行有一个及时的监督机制,监督我们的商业银行牢牢地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操作。在外资的利用方面,从国际上的经验看,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利用,一种叫做被动利用。最突出的例子是亚洲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在清理银行坏帐之后,都把相当一部分的银行股份卖给了国际投资者,这属于被动利用,迫于形势,没有办法,我们现在的情况和金融危机中间的亚洲各国不一样,完全有可能采取主动的政策利用外资、吸收外资,为中国的银行改革作为动力和监督的力量。谢谢大家。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