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房价涨跌“口水战” > 正文
 
国土资源部:六大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情况调研报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4日 14:04 新浪财经

  适时适度调控土地供应 促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广州、深圳六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情况调研报告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调研组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编者按 为落实有关领导批示精神,根据国土资源部部署,部土地利用管理司于2004年1月,组成由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等事业单位的人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的四个调研组,分赴上海等城市,围绕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认真研究撰写了调研报告。从调研情况看,各城市房地产市场情况虽有不同,但运行基本正常。各城市分别针对各自的市场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土地供应调控措施,效果比较明显。同时,也存在市场分割、经营性用地应该市场配置的没有市场配置、个别城市房地产用地供应总量较大等问题。经有关方面同意,为适时适度调控土地供应,引导市场,现将六城市调研报告刊发。

  上海土地供应总量温和增长,房地产市场高位运行

  2003年,上海市政府通过调控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土地供应为龙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并初见成效,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近年来供求两旺的运行态势,各项指标在高位运行中稳定增长,供求基本平衡,价格上涨明显。

  一、土地供应量温和增长,注意调控结构和布局

  2003年1~11月,全市用地总量为95619.9亩,比2002年增长3.47%;其中房地产开发和工业用地分别为47643.15亩和40971.15亩,分别比2002年增长29.14%和41.19%;其他用地7140.6亩,比2002年降低73.05%。

  在供地结构上,向中低价商品房倾斜。2003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中,有40%用于5000~6000元/平方米中价房建设,40%用于3500元/平方米以下的低价房建设。

  在供应布局上,从2003年起,房地产供地布局与房价相适应,中心区供地占20%,内外环线间占40%,外环线外侧占40%。

  二、发挥土地供应调控作用,房地产市场稳定增长、高位运行

  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市政府在2003年采取了以土地供应为主的四条措施。一是动态调整土地及商品房供应结构,加大普通商品住宅建设用地供应。二是经营性用地供应方式以招标为主,采取综合评标方法确定中标单位。三是对中低收入家庭购房实行贷款贴息政策。四是拟出台的限制期房转让政策,抑制炒作行为。

  (一)供求基本平衡,竣工和销售面积明显增加。2003年1~11月,商品房竣工面积214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6%;销售面积20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4%,其中,商品住房销售量连续四年超过竣工量。

  (二)商品住房供应结构正在逐步改善。2003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开工的商品住宅中,市中心开发比例降至25%,内外环线间占49%,外环线以外上升至26%,在预售商品住房登记面积中,每平方米4000元以下的占总量26.8%,是近3年来上海中低价房比例的首次止跌。

  (三)空置数量下降。1~11月,空置数量由2002年底的348万平方米进一步下降到285万平方米,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为80万平方米,空置率7.5%左右。

  (四)二手房市场交易活跃。1~11月,存量房交易面积20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4%,接近新增房交易面积。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

  去年上海市平均房价增长速度及增涨幅度较高,超过人均可支配消费收入增长幅度及GDP增长幅度,应引起警觉。去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4480元/平方米,与2002年同比增长21.4%,市中心区域涨幅超过30%。房价上涨除上海市国民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愿望较高等原因外,还有几个特殊原因:

  (一)市中心区高价房集中上市。1999年、2000年和2001年经营性用地供应一方面总量小,另一方面拆迁量较多,供地布局集中在市中心区,导致中心区高价商品房于2002年、2003年集中上市,带动了整体房地产均价水平上扬。

  (二)结构性需求缺口。总价在30万~70万元区域间内的中低价位住宅稀缺,需求较大,据不完全统计,尚有数万户有效需求在排队等候。

  (三)投资性消费比例较高。抽样调查表明,以投资为目的的约占16.6%,且在高档楼盘市场中表现更高,可达到20%左右。境外投资商继续看好上海房地产市场前景。

  (四)世博效应凸现。2002年底,上海申博成功,带动了房地产价格上涨。

  (五)市政配套的完善。随着非中心区居住环境的改善及基础设施的完备,外围房地产价格明显提高。

  四、建议

  (一)适度控制供地规模。鉴于目前上海市房地产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2001年、2002年供应土地可建面积分别达到2025.38万平方米和3007.8万平方米,2003年经营性用地供应也较大,今明两年房地产有效供应很有可能放量,所以,应适度控制供地总量,以保证明后两年的市场稳定。

  (二)采取多样化的土地供应方式。对高档住宅及办公、商服等用地可以采取拍卖方式,对普通住宅可采取招标和挂牌方式。

  (三)加强对转让环节的管理。上海投资性购买房地产的比例不小,应注意加强转让管理,降低房地产转让的速度和周期。

  南京土地供应总量放大,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南京市2003年土地供应总量大幅增长,房地产供需大幅增长。

  一、土地供应总量增幅较大,住宅用地供不应求

  2003年南京市实际供地总量为17115.3亩(9486.9亩是存量土地),比2002年增加29.1%。经营性用地供应12169.35亩,占总供地面积的71.1%,工业用地3397.8亩,占19.9%,其他用地1548.15亩,占9.0%。从供地结构来看,住宅用地8551.2亩,占总供地量的50%,占经营性用地量的70.3%。

  南京市对出让后土地的利用情况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开发商手中基本没有闲置土地。2002年和2003年供应的住宅用地15180亩有的正在建设,有的准备动工。

  虽然土地供应量不断增加,但住宅房地产仍供不应求。2003年1~11月房地产开发总量比2002年增长15.8%,其中住宅开发量增长19.3%,而房地产销售量增长77.7%,其中住宅增长71.9%。有关数据表明,2003年南京房地产市场供需比在0.6至0.8之间变动。2003年新增商品房需求达900万平方米,而供应量为700万平方米左右,远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需求旺盛带来商品房空置面积下降,200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积40万平方米,与2002年同比下降13.0%。

  二、土地放量及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旧城改造速度加快。2003年全市拆迁约5万户,拆迁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拆迁户增加,引起对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也促进了旧城改造土地的市场供应。

  (二)调整“以地补路”政策。南京市政府于2002年4月全部停止了“以地补路”政策,但在过去实施“以地补路”过程中已划拨给开发商的约4500亩土地,现在按照新的政策政府要收回来重新进行招拍挂出让,从而引起短期内供地量增加。

  (三)全运会场馆建设需用大量的土地。2005年南京市将举办第十届全运会,目前正在大规模建设场馆,需要大量用地。2003年出让的体育用地面积为3480亩,占总供地面积的20%。

  三、问题和建议

  (一)房地产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应加大中低价商品房用地的供应。2003年2000~4000元/平方米区间商品住宅的需求比例是总需求量的60%,而供给比例只占50%,明显表现供给不足。因此,应加大中低价商品房用地的供应。

  (二)适当控制旧城改造速度,防止拆迁户过快增加引起商品住宅供不应求。近年拆迁户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房地产存量,也促进了二手房市场发展,但应适当控制拆迁规模、速度,防止需求过快增加引起房价进一步上涨。

  (三)严格控制周边新增房地产供地。

  苏州土地供应量基本合理,适当控制投资性需求

  苏州市注重土地供应的调控作用,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加速发展,土地管理规范,土地供应放量增长,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土地市场规范运行,供应总量大幅度增加

  苏州市用土地供应调控房地产市场,主要有三条措施:一是依据房地产市场情况制定土地供应计划计划一经确定,非特殊情况不能改变。二是坚持土地集中统一供应,牢牢掌握调控土地市场的主动权。三是经营性用地全部实行公开交易制度,招拍挂供地比例占国有土地供应总量的73%。

  苏州市区2003年土地供应总量41145亩(其中,利用存量土地15634.5亩,占38%),比2002年增加了47.8 %。其中,工业用地26332.5亩,占64.0%;教育用地2640亩,占6.4%;基础设施用地3382.5亩,占8.2%;房地产开发用地7320亩,占17.8%。2003年房地产开发用地比2002年增加了2520亩,同比增长52.5%。

  2003年通过招标挂牌拍卖方式出让房地产开发用地9003亩,平均地价2429元/平方米,比2002年上涨431元/平方米,上涨了21.6%。在房地产用地结构上,普通商品房用地占82%,高档住宅占8%,商服用地占10%。

  目前开发商手中尚未动工的土地为6000亩,但处于合理的建设周期之内,基本没有闲置土地。2003年底储备土地余额1840.5亩。

  二、供地量增幅大,经济迅猛发展是主因

  (一)经济迅猛发展。2003年实现人均GDP55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0元,比2002年增长16.3%,人均消费支出8500元,同比增长21%。

  (二)进入城市改造期,房屋拆迁量大,引起土地和住房需求的刚性增加。2001年前,全市每年的拆迁量只有40万平方米,而2002年拆迁面积130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1460户;2003年拆迁面积达180万平方米。

  (三)良好的创业和人居环境吸引了外来投资者。据统计,工业园区的购房者中有15%~20%是来自上海等地的投资者。

  三、适时适度调控,保持相对稳定的土地供应量

  (一)应高度重视投资性购房比例偏高问题,防止出现过热苗头。

  据统计,目前苏州市投资性购房比例已达15%~20%,其中有部分以投机为目的的“炒家”,一定程度上为房地产市场增添了一些虚火,应引起当地政府足够重视,防止出现投资泡沫。

  (二)地价房价上涨仍较快,应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虽然苏州由于过去在沪宁线上房价偏低,地价被低估,现在的上涨正是对价值的回归,但过快的增长速度也应引起警惕,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

  (三)改变限价制度,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合理确定土地供应量。

  江苏省有关部门一直对房地产价格实行销售价格审批制度。而其审批价格的依据主要是开发成本和固定的利润率(8%),导致审批的价格明显低于正常市场价格,并进而引起排队购房、炒房号,乃至开发商自买自房的炒房现象,既引起了实际消费者购房成本的增加(至少增加了契税和营业税),也造成了虚假繁荣的假象,不利于政府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合理确定土地供应量,应尽快改变这一政策。

  杭州老城区土地稀缺,新城区供地量较大

  2003年,杭州市政府大力调整老城区(不含余杭、萧山,下同)土地供应结构和布局,初步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趋势,房地产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但由于老城区土地稀缺,供给仍显不足,商品住宅供不应求,周边土地供应过大。

  一、老城区房地产土地供应总量虽有增加,但仍显不足,新城区土地供应总量较大

  2003年1~11月,老城区供地总量为21493亩,与2002年全年用地总量基本持平。2003年新供地中用于房地产开发的5535亩,比2002全年增长14.51%。2003年1~11月,老城区共推出居住用地5159亩,占当年房地产开发用地量的93%,其中,商品住宅3012亩(均为存量土地),比2002年增长49%,预计年底达到3500亩(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经济适用房2147亩,预计年底用地总量比2002年增长5%。

  2000年以后,老城区商品住宅用地的布局逐步由市中心向市郊拓展,2002年五级地段以外占62%,2003年五级地段以外的住宅用地达到2281亩,占总量的74%。

  下半年老城区出让给开发商的房地产用地中,有2800亩由于规划方案等相关工作未完成,未进入实质性开发,其余土地都已进入开发阶段。

  二、土地调控成效明显,房地产市场运行基本平稳

  通过调控土地供应结构和布局,增加中低档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供应,利用税收杠杆,杭州市房地产市场从近几年的高速增长走向平稳运行。

  (一)房价小幅上扬。2003年10月末,交易价格为4023元/平方米,比2002年同期上涨1%,其中二、三级地商品房涨幅最大,中心区商品房平均价格为4700元/平方米,比2002年上涨9%左右,但平均涨幅低于同期全市(包括郊县)GDP增长率,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涨幅(2003年为9.5%)基本持平。

  (二)竣工略大于销售。2003年1月至11月全市(包括郊县)商品房竣工面积284.8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23.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分别为41.9%和31.6%;商品房销售面积235.24万平方米,住宅19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分别为53.6%和49%左右。近三年来,商品房空置率持续走低,2003年中心区空置率趋于零(扣除惜售等因素),开发商手中几乎无现房可卖。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老城区土地供求关系紧张。杭州老城区空间狭小,可供土地十分稀缺,建设用地实际需求旺盛,政府掌握的土地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目前储备库中有效待供的土地几乎为零,正在征地拆迁的只有1000亩左右。根据预测,2004年购房需求约为850万平方米,需要投放7100亩土地,供给与需求缺口很大。

  (二)房地产市场分割。一是管理体制分割,虽然余杭、萧山的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余杭、萧山成为城区后,仍享受原土地出让管理权限三年不变政策。二是老城区居民购房主要选择老城区,新城区供地虽多,但难以有效解决老城区商品房供不应求的问题。

  (三)住宅供给体系不合理。未来若干年中经济适用房供地将以1∶1比例推出,虽有助于解决中低价房供应不足的问题,但由于此类用地规划在城市四级地以外,基础设施和配套不完善,交通和生活成本加大,同时购买对象和房型结构都有控制,一方面对平抑中心区商品房价格作用不大;另一方面,每平方米3000元的价格,低收入家庭根本买不起(即使低于每平方米3000元,低收入家庭也买不起),不能有效解决这部分人的住房问题。

  四、建议

  (一)统一市场管理体制,解决老城区用地紧张问题。将新城区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统一在杭州市内,解决老城区供地不足,新城区供地过大的问题。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大杭州市场。统一规划和建设新、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形成统一的房地产市场。

  (三)改变经济适用房政策,向可享受对象直接发放住房补贴。不应过度强调人人有产权的住房制度,而应建立人人有房住的住房制度。目前的经济适用房政策迫使中低收入家庭只能购买价格不菲的新房,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既不解决问题,又使政府包袱沉重,还限制了中低档商品房的生产与销售,限制了二手房市场的发育。如将这种政策改为政府向可享受对象直接发放住房补贴,更有利于解决中档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对于最低收入家庭,政府应通过廉租屋的方式予以解决。

  广州土地供应以存量为主,闲置土地和空置商品房仍待消化

  2003年,广州市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供应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土地供应和商品房供应结构基本合理,价格稳定。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旺盛,交易稳步增长。

  一、土地供应总量稳步增长,供应结构基本合理

  1998~2003年国有土地供应量呈逐年增加态势,年均增幅17%。2003年国有土地供应为19020亩,同比增长10.3%,增幅趋缓,土地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地价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年均增幅为0.6%。外围地区有所上升,旧城区有所下降。招拍挂价格较稳定,一般与市场正常价格相吻合。

  土地供应结构基本合理。2003年土地供应总量中,房地产开发用地8115亩,占42.7%;工业用地2385亩,占12.5%;其他用地(主要为交通、市政等)为8520亩,占44.8%。房地产开发用地中主要是普通商品住宅用地,占67.3%;高档住宅用地仅占1.2%。此外,经济适用房用地占11.5%;商服设施用地占20%。

  二、严格控制新增用地,积极消化存量,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广州市近几年的土地供应主要是消化存量土地,2003年国有土地供应总量为19020亩,其中存量土地18825亩,占99%,增量土地仅占1%。

  2003年,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土地供应上进一步加强调控:一是完善闲置土地处置政策,组织新一轮的清理闲置土地工作;二是强化土地的市场配置,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三是自2004年1月1日起,土地出让金由过去的分期缴纳改为一次性缴纳。

  (一)房地产市场总体态势平稳,投资规模增速趋缓。2003年1~10月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97.12亿元,同比增长5.34%,大大低于历年平均增幅。

  (二)房价稳中有降。商品住宅价格由2001年的4246元/平方米,房屋租赁价格由1999年的75元/平方米分别下降到2003年的4096元/平方米和49.93元/平方米。

  (三)商品住宅是房地产供给的重点,房地产二级市场活跃。2003年1~10月房地产竣工面积为1082.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占80.5%。二手房交易大幅增加,1~10月二手房屋成交量为4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1%,高于同期商品房成交量增长率10%。二手房屋成交量占同期房屋交易总量的41%。

  (四)市场需求以消费需求为主。消费者较为理性,购房多为自住,二次置业的主要目的也多为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五)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关系。房地产投资增幅大大低于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003年1~11月,GDP为3060.11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4.14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房地产投资为324.56亿元,同比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01.37元,同比增长11.9%,同期房价则下降,降幅约3%。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闲置土地仍然较多。由于近几年才开始陆续完善用地手续,市场上的存量土地依然很多,土地闲置约9555亩,消化利用的任务仍很艰巨。

  (二)商品房空置量仍然较大。截至2003年10月底商品房空置总面积678.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87.6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140.8万平方米,积压时间较长的房屋消化难度大。

  四、政策建议

  采取有效措施消化闲置土地和空置商品房。广州市市场居民购买力充足,经济适用房已不是居民购买的主要对象,市政府已决定停止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议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将部分积压空置商品房作为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提供给中低收入家庭居住。

  深圳控制新增,积极消化存量,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2003年,深圳市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用地量,结构基本合理;市场供求平衡,商品房交易稳步增长二手房交易大幅攀升;商品房价格稳步回升。

  一、土地供应有序,结构比较合理

  (一)供地以工业和市政基础设施用地为主。深圳市2003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总量为17272.5亩,由于当年批准用地与签订出让合同不同步,实际供地量超出计划。实际用地总量为21144.3亩,比2002年增长5.8%。其中,房地产开发用地4470.45亩,同比降低2.6%;工业用地6716.25亩,同比增长17.8%;其他用地9957.6亩,同比增加2.7%。

  (二)房地产开发用地主要是存量土地。深圳市存量房地产开发用地是指通过协议、招标、拍卖以及市场价方式(含改功能、补地价、旧城改造等)出让,但目前仍未开工建设的土地。去年批准的房地产开发用地中利用存量土地、历史遗留闲置土地为2820.15亩,占63%。在房地产开发用地中,住宅用地占70%以上,是近几年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主体。

  (三)地价略有回升。以1999年为基期,2000~2002年住宅用地价格走势降幅分别为2.2%、0.6%和0.5%,2003年增长1.8%。

  二、发挥土地供应调控作用,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

  为调控房地产市场,市政府在2003年继续采取以土地供应为主的三项措施:一是减少全年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出让总量;二是特区内不再新批房地产开发用地;三是加强存量土地入市管理,并将其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

  (一)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需求增幅大于供给。2003年1~3季度房地产销售面积为600.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560.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3.6%。同期新开工、施工、竣工面积同比增长3.3%、9.3%和23%。

  (二)商品住宅价格略有上涨,价格梯度合理。2003年1~11月份住宅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5777.5元,同比增长4.3%,呈现温和上升趋势。住宅价格结构基本合理,中低价住宅占绝大多数。住宅销售价格在4000元以下的占31%;4000~6000元的占29%;6000~8000元的占22%;8000元以上的仅占18%。

  (三)房地产二级市场活跃,市场结构日趋合理。2002年二手房销售面积为340.49万平方米,2003年前三季度二级市场销售量增势强劲,同比增长36.9%,二级市场交易面积与一级市场的比例为0.56∶1。

  (四)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协调发展。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例趋于合理。2003年前三季度商品房完成投资299.91亿元,同比增长21.7%,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为1.3∶1。投资过快问题已得到解决,房地产市场呈现平稳、理性的发展局面。二是房价增幅大大低于GDP和居民收入增幅。2003年预计GDP达到2800亿元,增长率达到17%,人均收入增长预计达10%;而1~11月住宅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5777.5元,同比增长4.3%。房价收入比则由1994年的14.6倍降至2002年的5.7倍。

  三、存在的问题

  (一)存量用地有待进一步消化。2002年全市以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的新增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为888.45亩,而通过补地价方式出让的存量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为3549.75亩,占总量的80%。

  (二)存量用地随机入市是造成市场供给加快的重要因素。目前,深圳市已将存量房地产开发用地列入供地计划中,可以随机入市,对补充政府新批土地供应,满足房地产市场需求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不利于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以及土地供应计划的实施,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商品房空置问题不容忽视。截至2003年9月,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为250.3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积仍有152.94万平方米。空置总量虽有所下降,但仍需一定的消化过程。

  四、建议

  (一)继续加强土地供应管理,严格控制新增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出让,尽快完善存量土地纳入土地供应计划管理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与监控,强化商品房预售监管机制,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引导土地市场理性、健康发展。

  (调研组成员:叶剑平、丰雷、朱道林、洪亚敏、王文、张婉丽、叶明权、佟绍伟、孔维东、赵松、何志华、朴英、蔡卫华、董为红、冷宏志、何凤山、赵毓芳、宫玉泉、黄清。)

  以上内容摘自国土资源部网站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