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发端--2003银行变革之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 14:19 互联网周刊 | |||||||||
何佳艳 监管之年 2003年以来的一系列事件,例如非上市银行从2003年起也必须公布年报的规定;客观上支持了银证通推行的央行5号令的颁布和实施等,让银行业感觉到了监管层对风险控制的
2003年是商业银行被强制性要求披露年度报告的第一年。在媒体上公开披露年度各种信息,是国际银行业的通行做法,符合金融企业的属性,即使不是上市公司,也需要及时披露信息,以满足债券人、投资人和客户的信息需求。与此相呼应,信息披露也被纳入了全球银行业的“基本法”《新巴塞尔协议》之中,并成为新巴塞尔协议第三支柱“市场约束”的核心。然而,与监管机构和国际接轨的监管理念相比,国内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整体的跟进步伐显得有些滞后和力不从心。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今年只有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按时披露了年报。建行和农行都遭遇年报难产。撇开制度的因素,从技术角度来讲,缺乏信息系统的数据支持是导致银行信息统计、整合效率低下,信息披露成本高的一大重要原因。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与监管要求之间的落差由此可见。 本刊12月15日报道的“银行卡爆发费率之争”终于在2003年底有了最新进展。近日有消息称,央行已作出决定,从2004年3月1日起下调刷卡消费结算手续费标准。面对央行新规,国美们自然是大声叫好,而不管心境如何,各大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首先要做的,是修改网络系统以适应骤然复杂起来了的结算方式。银行卡向来是商业银行改革的试验田,而这一次,一向整齐划一、刚性十足的银行定价标准终于在刷卡费率上撕开了口子,尽管还没有实现市场化。
信用卡元年 “2003,信用卡元年”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招商银行提出来的,而各家银行对信用卡的大举投入则让这一在2002年看来还显得超前的概念,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扎扎实实地落了地。2002年底招行开始着手准备推出信用卡业务时,曾以为环境比较宽松,时间比较充裕,但随即发现信用卡市场发展之快出乎意料。招行的举动历来引人注目,各商业银行也随之加快信用卡业务进展,结果2002年国内信用卡市场启动很快,各商业银行纷纷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开设信用卡中心,发行自己的信用卡,2003年又有农行等多家银行宣布要发行自己的信用卡。汇丰,花旗等外资巨头更是通过参股、合资的方式,迫不及待地想要绕道进入信用卡市场。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和发卡热潮似乎在向我们表明,信用卡在其“元年”就注定不平淡。 信用卡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将反信用卡犯罪的难题推到了我们面前。针对各路信用卡犯罪,2003年国内展开过信用体系谁来建,如何建的大讨论。在几种不同的思路和规划之下,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都已进入实践阶段。一度芯片卡取代磁条卡也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对抗盗卡行为的手段之一,但也有人认为从长远来看技术升级其实于事无补,因为针对新技术的犯罪手段马上就会跟上来。
收费时代来临 收费概念由于2002年4月花旗与一位上海市民的纠纷而在中国深入人心。纠纷发生的根源在于,花旗银行把服务费标准定在“国内居民每月日平均存款低于5000美元收费50元人民币,存款不足10万美元收费100元人民币”。一直以来享受银行免费服务的这位上海市民认为自己的消费权利受到限制,一怒而将花旗告上了法庭。与花旗的“国际惯例”相比,让人们更难接受的是国内银行对收费行为的随后跟进。围绕“银行服务是否应该收费”的争论持续到了2003年。2003年6月26日,中国银监会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发布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行为给予了明确的界定,从而为过去一年多来对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争议做了最后的定论。《办法》从今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尽管像民生等银行为了扩大中间业务量和品牌影响力,仍旧提供免费服务,但不可避免的,银行服务的收费时代已经来临。
零售银行业务进入战略地位 伴随着银行卡刷卡业务的迅速发展,和央行关于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的出台,一直以来在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中占比微末的零售银行业务,在2003年不经意地被提升到了银行的战略高度。今年9月,中信实业银行在沈阳、大连、青岛、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厦门、深圳和广州等城市同时推出了经过一系列创新和整合完毕的个人贷款服务。中信总行还悄然完成了零售银行业务总部的设立,成为与公司银行业务部和资本业务总部并驾齐驱的三大主要部门之一。民生银行在2003年初制定了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以“住房按揭、银行卡、自助银行业务”三大业务为重点,拉动个人业务全面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大部分银行虽然不言战略,但无一例外地都以银行卡和网上银行为核心在推进零售业务的提升。 零售业务在2003年突然倍受青睐一方面源于国内银行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增强,因为企业客户风险集中,零售客户则风险较为分散。对于银行来说,个人业务占量过小,是一个危险信号。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形态的出现使银行零售业务得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扩张。在此之前银行为个人提供服务只有营业网点这一种渠道,做的是高成本,低回报甚至零回报的生意。在华夏银行推出了极富创新意味的“数字证书跨行通用”、“电子保管箱”、“企业展示平台”等三大网络银行新产品之后,业界老大工行2003年年底推出的金融@家再一次丰富了网上银行这一零售渠道的概念。同样的,工行将新一代网上银行的推出提到了战略转型的高度,透露工行将由此从“身边的银行”迈向“家中的银行”。 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的推出与近几年来银行界的数据大集中密不可分。工行也是国内首家将银行卡独立出去的银行。2002年5月17日工行牡丹卡中心的成立,被认为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实质性的第一步。在牡丹卡中心独立之后,招行、华夏银行、建行等的信用卡中心也相继走上了专业化、准公司化的改革之路。2003年是以牡丹卡中心为代表的银行卡专业机构接受历练的一年。经过一年的发展,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如今已从最初的内部建设进入到改革的实质性阶段—重建利益格局,真正形成与母体各基层发卡机构、各分行“按质计价”的业务模式和代销体制。这一过程的艰难可想而知,不过工行的决心也异常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