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条卡凭什么挤兑IC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 13:51 互联网周刊 | |||||||||
冯禹丁 我们常常以为商用技术间的竞争是遵循优胜劣汰律的,可能从长期来看是这样,但技术上的优劣与商业价值并不是一回事,很多时候适者生存这句话的含义并不等于优胜劣汰。
前两天看电视上报道一个案例,一位信用卡用户把自己卡的密码透露给他人,导致被人用伪造的信用卡冒领了15万元,法院最后判决银行免于法律责任。这个案子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用户质疑银行作为直接发卡机构为何会对伪造卡鉴别不力时,银行方面的解释是由于这种磁条卡的技术含量较低,作案者只要能解决简单的技术问题,就可能得逞。不知道在信用卡更普及的国家,对这类诈骗案法律要不要银行或发卡组织负一部分责任,但显然以上判决至少会助长当前国内银行在信用卡技术升级方面的消极倾向。 信用卡犯罪日益猖獗,专家解释说问题的关键在于磁条卡技术自身的缺陷,犯罪分子可以很容易地盗取磁条上的资料,再复制到新的卡片上。芯片卡(即智能卡或IC卡)的复制难度要比磁条卡大,金融犯罪成本也要高得多。在防御银行卡犯罪上,芯片卡技术的应用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的解决方案。但尽管业内对芯片卡技术的安全优势已达成共识,相关技术标准早已出台,国家也在加强这方面的政策推动,但多数国内银行对此就是不感冒。有的银行明确表态不换;有的态度支吾暧昧,一看就不想换;倒是有一家银行局部换了一下,据说“20亿砸进去等于打了水漂”。关键的问题在于升级换代的投入成本和受理环境如POS机、ATM机、银行相关处理系统的升级成本。一张智能卡的价格是普通磁条卡的十倍左右;一台新的POS机一般要四五千元。这笔账谁都会算,成本这么高,换了对我银行有多少好处呢?即使发生诈骗案,我也没法律责任。看来这个难题只有等技术和制度再进步,芯片卡、POS机、ATM机的价格跌到一定地步,而银行不换磁条卡的成本高到一定地步(比如竞争需要或法院判银行对信用卡诈骗负责)的时候才会得到解决了。当然,要是能出来一种技术把磁条和IC顺利兼容就最好不过了。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的升级和过渡如果不够平滑,我们该怪谁呢? 磁条卡“挤兑”智能卡的情形让人联想起小灵通现象。电信专家呐喊“小灵通必死!”都喊破了喉咙,小灵通就是迟迟不死,还有星火燎原、势如破竹之势,搞得移 动运营商都不得不变相单向收费。的确,你说小灵通在技术上是过气的、落后的、被淘汰的,但是市场经济嘛,讲的就是市场力量最大。铱星开创了全球个人通信的新时代,使人类在地球上任何“能见到天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无缝隙的通信联络,被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为当年最佳产品。但铱星这颗流星还是很快就陨落了,重要的原因是铱星公司对移 动电话市场的发展前景判断存在“重大失误”。铱星公司认为,只要技术先进,价格不会成为障碍,人们愿意为“一个号码通全球而付出一点高价”,事实证明付账时不看账单的人毕竟是少而又少的。 类似的情形还有现如今德高望重的互联网(TCP/IP),其实当年在技术上它并非最先进、最合理的网络协议。但是到今天,另几个比它更好或者各有千秋的网络技术早已经成为了人们脑海中的回忆。微软的Windows也不是当时最好的视窗,比office、IE好用而且补丁少的软件也不是没有。但最终微软成为了标准,成为标准的意思就是要么你采用标准,要么你付出额外成本,到了这个时候,技术之间的竞争就力量悬殊化了。“走不出实验室的技术改变不了世界”,技术和商业的互动是一种双向的、多因素参与的博弈关系,而不是单向的改变与被改变的关系,因此市场对商用技术的选择有时是带有一定偶然性的。 杰弗里·摩尔在其《断层线生存》中阐述了“技术采纳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每一项新技术都会经历一个吸引了早期接纳者后、赢得更多的应用者之前的一段“中断期(Chasm)”,对于掉进“中断期”的那些新技术、新产品而言,关键在于采取适当的策略跨越“中断期”。这说明了技术是有商业周期的,而且技术的商业生命力不光取决于其技术优劣,在一定时期还取决于其商业生存力。 实际上任何IT技术的应用也都要看机缘,技术对商业的作用不例外的也是要通过市场程序和过程来获得实现,因为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无法回避作为过滤机制的市场主体之间的结构博弈,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意志、需求偏好、商业环境、竞争形势以至于风俗、习惯、文化等都能对技术潮流施以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