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互联网周刊》新银行业专栏 > 正文
 
2003:中国银行业的“八十年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07日 13:26 互联网周刊

  25年以来,银行技术以一种春风绿草的姿态自然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繁荣局面。但是规划性的欠缺造成了应用质量上的差距。专家判断:我国的银行技术现在处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本刊记者 蔡虹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现任国家开发银行信息中心总工程师的许成军还十分清晰地记得,1977年,当时还任职陕西省人行会计处的他被领导安排参加一个“银行核算网络工程”项目组。行里的人都习惯将这个项目称为“三点两线工程”:国务院提出建设电子化的银行核算网络,定了北京、上海、西安三个城市试点,而北京到上海,北京到西安则是两条线。从人行、四机局(前电子工业部)、陕西几个大学和厂子、研究所抽调出来的20多个人组成了这个项目组。会计出身的许成军没有想到从此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又做了管理。

  至今中国银行IT技术系统的发展历经了25年。最初参与的人也没有想到银行技术能发展到如今支撑所有柜面和非柜面业务,硬件和软件系统都不落后国际水平;但是众多系统自然发展造成的芜杂现状也引发了许多应用问题。

  下一个25年,银行技术的发展将是在系统的规划和标准指导下进行的,目的是扭转落后15~20年的应用差距和更有距离的银行经营管理。

  当前问题的历史原因

  中国的银行技术与国际水平有多大的差距?在不同的层面上的差距不一样。国外银行一般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完成大集中了,银行内部的规划和标准也比我国要完善得多。我国的银行技术现在处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银行在技术系统上的投入非常大,有些地方发展得很好,硬件和系统软件上已经不落后国外了。有的国外发达银行的机房里甚至还在用国内早已经不用了的、很老的设备。国内银行落后在应用方面。更落后的是业务经营和体制方面,国内银行从计划经济体制转过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改革。信息化如果离开完善的经营管理,很难产生出效益。技术系统的高层应用实际上是和经营联系在一起的,和核心竞争力联系在一起。

  发展的弯路是许多客观情况导致的,也是必然的。在金融电子化五个阶段的发展中,实施某些项目的时候,由于缺乏规划和标准,出现中断、放弃的现象;也因为一些项目见效快、成本低,而导致了原来思路的放弃。在当时的基础和条件下,技术系统的发展自主选择了一条相对最优的道路。

  1977:尝试

  1977年老人民银行组织项目组,计划在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已有的一些电子化基础上,做一个全国的网络,专门进行银行核算。当时北京人行总行有国内唯一的联行对帐系统,五、六十年代分别从苏联和法国进口过一批系统。上海用复旦大学自己研制的“浦江一号”计算机做会计计帐。陕西用意大利引进的计帐机,在柜台上直接计帐。

  项目组的工作是从研发计算机开始的,计划从计算机到软件、通讯设备都用国产的。后来方案稍有变动。由于经费问题计算机采用江苏无线电厂的C4;软件用很原始的手编码(0101)编写,西北大学数学系承担应用软件研发。“三点两线”的规则中还计划把银行间的交换都放进去。

  国产的计算机、包括通讯控制器稳定性差,所以这个项目一直没有上线。现在看来,当时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项目有点贪大求全,而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所以难以投产。但是起步阶段锻炼了一批技术和业务都通的人才。计算机是工具,与业务应用结合在一起,把工作流程简化或创新,才能实现作用。纯技术、纯业务人员都不可能做到这点。

  1978:步入正规发展

  1978年后银行技术开始进入比较正规发展的阶段,走引进道路,而且实现了大规模投产。当时中国银行和人保都已经在外面挂了牌子了,但还是由人行统一做YBS系统(包括银行和保险系统)。有两条战线,一条是在中国香港的中银集团,第二条战线是大陆。硬件上最终选定了日立的7套中型机和30多套小型机铺了一批城市,当时即便叫“中型机”性能上还不能和后来的小型机相比。七、八十人的攻关组开发了四套系统,包括对公会计核算、联行对帐系统升级(从布尔升级到富士M150)、中国银行国际业务系统、保险系统。从M150之后,国内银行开始了真正的联机处理、实时计帐,以后这个系统又扩大到报表和统计。

  当时人民银行机制很开放,先有一个课题,然后组成攻关组,做试点,做得好就可以推广。许成军回想1979年冬天集中在北京开发第一个会计软件,项目组的人住在海淀办事处的五层,到前门西河沿总部的机房调试程序。每天坐302路公车在动物园换车,还有3角钱补贴,已经非常知足了。几个月天天干到夜里12点,甚至通宵,几个人用一台电脑,每天都是被赶着走,才不情愿的从机房里出来。

  最难的其实在于手工业务对于计算机的适应过程。一切都需要事先想好,把模型做好,在软件里面体现出来。当时纯粹把手工的东西搬到计算机上,实际用还不如手工进行效率高。老的会计制度适合人工来做,而计算机系统要求有一套新的会计制度,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1982:IBM主机系统渐成主流

  这个阶段各专业银行分开了。从中国银行开始引进IBM系统,之后工商银行也开始引进。逐渐的把原来的日立改为IBM的中型机,IBM主机系统开始成为主流。

  这时开始从计算机技术和业务两方面进行研究。银行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严密的改革;配合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甲、乙行直接往来的网状结构变成了星状结构。事后的核对变成了实时的,在途资金也没有了。过去情况是帐目第二年才能对清,有些时候甚至隔一年才能对清。

  1986:小型机分布处理兴起

  1986、1987年,PC大量出现。许多银行大量购买小型机建设分步式处理系统,分布处理成为热点。当时分布式处理是主机处理的必然补充,因为成本低,上得也快。

  1988:走向集中

  1988、1989年后,银行技术系统扩大规模,又逐步走向集中,淘汰分布式系统。集中的过程到现在也没有结束。

  整个过程中软件的起步从会计电算化开始,第二步是报表,第三是管理。报表是管理的底层,最早是人事工资、然后到信贷,逐渐向电子银行、网络银行发展。最早一代的系统面向帐户;第二个阶段是面向交易的系统;现在过渡到面向客户的阶段,有代表性的是招商银行的一卡通。软件跟着理念在变。网络从原来的分布到批量交换,再到后来的交易上的集中,现在发展的是全行整体网络的集中。例如国家开发银行的办公系统、帐务系统和报表系统等都在一个大型的基础平台上共享。

  未来技术三大主流

  银行技术从“六五”时期起步,到了“十五”开始向国际化的水平靠拢。对于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的认识在不断地加深。大集中、标准化及B/S系统结构是下一个25年开始的技术主流。

  大集中

  大集中仍然是银行技术发展的主流。除了银行内部自己的集中以外,网上银行业务还涉及到银行间的互联,银行和政府部门及其他机构的联结,网络互联将会成为未来的技术热点。

  值得警惕的是现在做的集中很有可能还需要再改一次,因为目前做的还不是标准化的集中。

  标准化

  解决标准问题显得十分迫切。银行内部的数据共享、银行间的交换、银行和国际上的数据交换等,都是一个障碍。

  最基础的障碍是数据源定义不一样。也许业外的人看来是笑话,银行业系统的货币代码在我国各家银行很少有一样的。在国际上这是非常基础而且成熟的标准。过去各家在开发自己系统的时候,为了方便都用较小的代码。谁都知道应该统一,但要统一各行现在的许多软件都需要修改。年、月、日有几百种的定义和说法;金额也是,票面上的数字、余额、利息,再加上有逾期的、有正常的,有三年贷款、有五年贷款的,在不同的系统里对它有不同的描述,定义成3位的、8位、10位、18位的都有。这样的数据在取用和利用上就比较难了。

  不同系统的统计口径也不一样。一套软件,一套硬件,一个项目就做起来了。后来越做越多了,项目之间的设备很难共享,数据也很难共享。甚至不同系统得出的数据归总到一起时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每个系统都是对的,但是不能统一。例如一个水电站几十亿的贷款项目中,有的系统把它归到水利项目中,有的却把它归到电力项目中,最后的差别就产生了。一个铁路工程跨多个省,贷款法人主体有多个,大项目又套小项目。统计时间上会计是月底为准,信贷就不一定了,这也产生对不上的情况。

  人民银行计划到2003年8月初步完成标准化的工作。2002年人民银行搞的支付系统,就是要各家银行联在一起进行实时处理,大家都在做转换。银行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已经成立,隶属国家标准化委员化下的金融标准委员会。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银行业系统标准化的框架;另一部分是数据源规定统一代码,如果没有最基础的元素的定义,那么派生的都会乱套。

  标准化的下一步工作将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从银行到证券、保险;还要与海关、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相关的一起做。大家都将统一在电子商务的主题下。

  B/S结构热

  B/S结构(浏览器/服务器)对于银行应用来说有天然的好处。首先内部的系统管理和开发都更加方便;其次对于社会提供金融服务一定是采用B/S结构的,用户使用端必须非常“瘦”、操作简单。

  现在比较大的障碍是B/S结构相对处理速度比较慢。网络成本下降之后,它就会发展得比较快。计算机处理的成本摊在处理成本和通讯成本两方面。一般来说处理成本降低,管理方便,监控方便,但是通讯成本会升高。技术架构在两方面寻找平衡,目的是尽量降低总体成本。在这个平衡点的时候,分布式处理更好;到另外一个平衡点的时候,就需要集中分布式管理,像现在做的数据集中,处理还是分布的。到后来数据集中、处理也集中,但是还需要一些前置机的处理作为补充,也是为了降低通讯成本。最后通讯成本进一步降低,就会将前置机也收回到中心。然后处理成本也可能会下降,系统结构设计也会发生变化,其背后是效益杠杆在起作用。

  下一步技术发展首先从解决问题开始。与“从无到有”的前25年发展相比,应该也不是一个更轻松的过程。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