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注意中国的后发劣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06日 08:56 中国经济时报

  包月阳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院士就中国的能源问题发表演讲,有几句话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他说,今天有很多外国经济学家和来宾在这里,我们坦率地说,现在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心里都不是很平衡。因为今天占世界人口八分之一的15个主要发达国家,他们发展到现在,已经消耗了世界上一半以上已知的矿产资源。
AC-尼尔森互联网调查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剩下八分之七的人怎么用剩下的一半资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觉得,这番话隐含了一个重大命题:从资源供给角度看,中国面临日益突出的后发劣势。

  近十几年来,国内的专家、官员谈论中国的后发优势较多,而后发劣势较少涉及。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因而只要企业在政府的保护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只要政府通过政策诱导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其比较优势,就可能追赶或超越先进国家或地区。人们谈论最多的后发优势是技术赶超效应。也有专家谈到制度安排方面的后发优势,即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直接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成熟制度及其操作经验,从而迅速缩小和消除同先进国家的制度差距,甚至创造出比先进国家更好、更优越的制度,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还有专家将后发优势的内涵概括为经验借鉴、科技文化利用、后发国家联合、产业转移、外资利用、榜样激励等多个方面。

  当然,后发也存在明显的劣势,有论者列举了诸如工业底子薄、技术落后、人才和资金匮乏、社会进化程度落后、人口包袱、环境压力和传统重负等方面。读者诸君不难发现,后发劣势其实就是后发优势的另一面。

  联系到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后出现的一些现象——电荒、煤荒、环境和安全事故频发、粮食涨价、国外对我反倾销和知识产权官司明显增多,我有这样一个感觉: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引人注目,中国在前二十年较充分利用的后发优势正在削弱,而后发劣势有强化或显化的趋势。

  看得见的一个后发劣势是前文所说的资源的制约。应用最广泛的石油及成品油一直在涨价,如果人类不能很快找到能够经济而又方便地替代石油的能源,在可预见的未来,石油就会有价无市。其他的资源虽然不像石油这样牵动全球的神经,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几乎对每种资源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制约的压力不仅存在于中国内部,更存在于外部。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资源消耗存有极大的戒心。记得在去年11月中旬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能源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瑞典伦德大学环境经济系主任托马斯·乔汉森先生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2010年中国汽车拥有量达到5000万辆,如果所有的这些车都用燃料来做动力,意味着什么?它可能就意味着中国必须为这5000万辆车进口5000万吨石油!事实上,类似“谁来养活中国?”这种尖锐的提问,在近年的一些国际性研讨会上不绝于耳。

  与此相近的一个后发劣势是环境的制约。从内部说,实现总体小康的人们对清洁环境的要求迅速苏醒并不断强化;从外部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其经济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权重加大。

  再一个问题是全球化必然带来的日益加大的市场开放的压力压缩了中国政府的活动空间,使政府试图保护国内部分竞争力弱的产业使其达到规模经济阶段的努力难度加大。同时,政府通过政策诱导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其比较优势的可能性降低。而这两点,正是后发优势理论的根基所在。

  另一方面,却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极强的竞争力引起不少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抵触,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倾向有所抬头,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发挥遇到了问题。

  最后一点,世界专利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大和水平的日益提高,客观上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赶超,从而使中国这个最主要的或者说最实在的后发优势有可能衰减甚至变为后发劣势。

  当然,正如前文所言,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处理得好,可能成为后发优势,处理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后发劣势。上述几个问题是苗头性的,并未到无法解决的地步。但可以肯定的是,早一点认识到这些问题,早作应对,有利于将事物引导到对我们有利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说,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确是一个富有远见,也十分及时的重大战略思想。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