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银行争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03日 13:39 互联网周刊 | |||||||||
黄燕 刘源 李晓蕾 工商银行:成功源于执行力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在国内最早完成数据大集中,它的银行卡业务独立最早,并且是目前唯一将电子银行分离出去独立核算的银行。除了业务,近年来工行在
2002年,工行在国内银行中率先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工程,建成了一南一北两大数据中心,并且建成了银行业务综合系统。同样是在2002年,工商银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诸多产品、服务归为一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电子银行”的概念,将“电子银行”和物理网点等传统渠道并驾齐驱,并明确将其品牌命名为“金融e通道”,随后又在这一大品牌下发展出“95588电话银行”、“金融@家”等子品牌。据工行电子银行部品牌推广处处长李一旗介绍,截止到2003年底,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客户数已经达到1500万,交易金额22.3万亿元,占到了全部交易金额的18.5%,交易数量16.9亿笔,占全行交易数量的15.7%。据统计,目前工行的电子银行在国内市场中已经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工行“电子银行”2003年的收入达1.14亿元(未扣除成本),收入主要来自年服务费和代理佣金,是国内银行中唯一能独立核算、并能统计出清晰收入的电子银行业务部。 为什么工行能够将许多创新变成现实?除了自身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许还要归功于工行内部强有力的执行力。以网上银行为例,2004年2月,工行行长姜建清表示要“逼迫员工用网上银行”。今后,工行的员工即使到网点办理业务也不再给对帐单,“我们就是要采取硬性措施,让每个员工都到网上银行去查收自己的工资,去完成个人理财。”其实,工行分行在2003年已经有类似的举措,例如“五个一”活动,要求每个员工开一个网银帐户、做一笔电子交易、发展一个网银客户等等。从2004年开始,工行要在全行推广网银,从自己的员工开始彻底贯彻网上银行的经营观念,并且已经成功地通过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将营业网点减少到了22000个左右。今后的工行不再是国内传统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却依然是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这也正体现出了工行未来的发展战略:真正转变为金融企业,把金融服务当成一项产品去运作、推广。(黄燕)
中信实业:混业先头兵 2004年1月2日,中信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中信控股正式推出了以中信借记卡为基础的“中信金融通”,客户只要凭借这张“中信金融通”磁卡,就可以在中信控股旗下所有金融机构内使用,还可以进入所有安装有读卡设备的金融子公司的交易系统或账户系统,进行查询、交易、转账等操作,使客户根据对风险和收益的不同预期采取不同的方式即时理财。中信集团副总经理兼中信实业银行行长窦建中表示:“金融通就是比银证通、银基通还要通的产品。”在外界看来,这无疑是中信为混业经营热身的信号。 中信的特点还不仅仅是混业。由于中信集团涉及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共享优势,通过与集团内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公司实现资源共享、业务互补和交叉销售,作为全资子公司的中信实业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高附加值的服务。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中信金融网,它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财经资讯,并能随时查询股票、证券动态,目前在国内已经享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在同业中成为独树一帜的资讯产品。 外汇业务和公司业务是中信的传统优势。1992年,中信实业银行在国内首次开设了外汇自动取款机,同年开展了国内首家速汇即付业务;截至1994年,中信是国内唯一一家承销国外债券的金融机构;2002年,中信与国际速汇金公司(Money Gram)联手推出“速汇金全球快速汇出”业务,它是国内首家推出的全球最快的境外汇款业务。在公司业务方面,中信作为首批会员参加了全国统一同业拆借交易系统,第一个交易日即以迅速、准确的操作完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第一笔交易。近年来,中信实业银行着力发展理财业务,并建立了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中信理财宝”,“中信理财宝”已经被国家工商局正式批准为国家注册商标,成为金融服务领域的第一个注册商标。 除此之外,最具有中信特色的是国内独此一家的“代理使领馆因私出国签证费和签证材料传递业务”,这在中信实业又被称为“一站式出国金融服务”。1998年,中信实业银行与美国驻华大使馆签定了《中信实业银行代收美国非移民签证申请费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信实业银行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沈阳地区的分支机构代理美国使馆收取签证申请费。至今为止,中信已经先后和美国、德国、伊朗、南非等国就此项业务达成合作,目前正在与英国进行合作探讨。(黄燕)
广发:卖信用卡如洗发水 “用8年时间发行120万张信用卡”,摩根斯坦利的数据显示,广发银行已经成为中国信用卡发行量最大的银行。据统计,目前中国信用卡的真正发行量约为400余万张,广发已经占据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市场。广发依靠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业内人士对此评价道,“他们像卖洗发水一样卖信用卡”,而在这句看似调侃的评价背后,是广发银行在信用卡推广方面的独特经验—到那些能与目标客户群更容易接触的地方去,将申请表格放在他们易于索取的地方,并提供方便的交付方式,提供相应的服务。广发认为,信用卡推广的渠道有很多种,方式也很灵活,而最重要的是“走出去”主动行销,与客户密切接触。 广发是第一家推行真正的“免担保、免保证金”的信用卡的银行,在广发发行信用卡之前,国内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严格意义上属于贷记卡,需要一定的担保和保证金,且透支额度有限。同时,广发也是最早将信用卡透支额放宽至5万元人民币的银行之一。在疯狂圈地之后,广发开始慢慢梳理手中的客户资源。“广发最宝贵的就是积累了八年的百万级客户资料。这是对信用卡进行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依据,也能直接决定我们的市场策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我们可以对这些客户资料进行深度分析,提取隐含在其中的有用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一步细分目标客户,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广东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吕诗枫说。 细化信用卡市场是广发的又一创举。2002年10月,广发推出了国内首张针对女性客户的“广发真情卡”,同期广发的广告达到了铺天盖地的程度。“真情卡”分金卡和普通卡两种,均采用国内首创的透明卡版设计。它除了具有一般信用卡功能外,还可提供一系列专门服务,如特设女性专用网页、免费资讯、广发女性俱乐部网上沙龙服务、女性保险计划等;并将推出持卡人个人秘书服务,包括旅游信息和娱乐推介、预定机票和酒店等;还将定期举办持卡人参与的音乐会等聚会。在广发看来,银行也是一家企业,从设计产品、细化概念、定义需求,到开发产品功能、进行市场营销,卖金融服务产品和其他产品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黄燕)
银联:是政府还是公司? 在银联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业界对它的争议一直不断。 两年前,中国银联的成立,让持卡一族兴奋不已。因为,用不了多久,任何一张银行卡在任何ATM和POS机上都将畅通无阻。而在中国银联诞生之前,55家发卡机构、上十万个特约商户及数亿银行卡持有者的利益,纠集其中,封闭运作、互不相容。 在银联成立之前,对它即将要采用的运作方式,业界非常关注。因为在实施“金卡工程”的时候,本以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中国的银行卡就可顺利联通。然而,由于利益不能很好的划分,效果并不明显。中国的银行长期割据,金融市场长期封闭,银行卡联通工程实施了多年也没见多大收效。银联公司能不能让银行卡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呢? 银联公司在成立的初期就宣称要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赢利机构。而银联的第一桶金也似乎挣得非常轻松。 中国银联由八十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高达16.5亿元人民币。 交易清算服务费是银联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跨行的特约商户中,从每一笔交易额收取的交易清算费中,银联便可分得一杯羹。在同城跨行的ATM机取款所收的2元和异地跨行ATM机取款所收的8元中,银联可再切分30%。 此外,银联还提供一些其他的能产生收入的技术服务。 说起银联,人们都愿意拿它与VISA相比。 VISA的收入来源有两块:首先,它要向自己2万多家会员(相当于股东)收取会员费(入会时一次性交纳)。另外一块,也是收入最大的一块是从每一笔银行卡交易中收取的交易清算服务费。VISA尽管是一个金融帝国,但是它一直沿用“国际组织”的名称。如果改用公司体制,它的整个权利义务都要发生变化。正是VISA组织的特殊性。拉进了它与会员之间的距离,也维持了它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平衡。而它自身也得以发展壮大。 而银联的股东—那些大大小小的银行们,却对银联多有怨言。银联究竟是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政府监管者,还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这个问题至今让他们迷惑不解。因为银联既行使着监管者的权力,又享受着作为公司获取收益的权利。而对于股东们来说,几千万元的入股资金也算是有了投入,因此,他们应该有权利参与银联的利润分配。而事实情况是,在银联成立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一分钱的红利都没有得到。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银联也没有闲着,据银联方面透露:到2003年底,全国地市级城市全面实现了联网通用;联网通用的同城和异地跨行交易的成功率分别从银联成立时的73.1%和48.7%提高到了88.2%和81.2%;受理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受理商户达到23万多家,POS机达35万多台,ATM近6万台。 最近,银联开始在电视上投放广告了,广告语是“华彩人生,银联相伴”。这说明银联要开始铸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了,不管银联怎样发展,有一件事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互联互通离老百姓越来越近了”。(水原)
多面民生 民生银行是中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入股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这使得它在众多的国有银行中显得极为特殊。 不仅如此,民生银行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很多方面: 民生银行是一家民营银行,大多数人都认为像民生银行这样的民营银行应该是远离政府背景的,但是它的董事长—经叔平,却有着非常高级别的政府背景,经叔平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而且担任过全国工商联主席; 民生银行的股份百分之百是民营资本,在成立的时候,监管部门主要是希望民生银行能够给民间的中小企业融资,但目前来看,它的资金投向主要是国有企业; 在众多准备上市的银行当中,民生不是最早申请的,但却是第一个上市的。 ...... 正是有了这么多的“特殊”性,民生银行备受业界关注。 在成立近8年的时间里,尽管民生银行一直喊着“创新”的口号,也不断有创新的产品推出,但是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并不多。但是,在品牌营销上,民生银行却是比较成功的。民生银行的储蓄业务有限,所以就显得它的门面很宽敞,因为门面很宽敞,民生银行就在电台做过一个广告,是“请大家到民生银行喝咖啡”,这给顾客造成一种感觉,那就是民生银行很大气。 最近,已经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的民生银行又对外宣布,2004年将在中国香港发行H股。 为了配合在中国香港上市的需求,民生银行早在去年就对公司的零售业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03年初,民生银行宣布将零售业务从各分行管理部中剥离出来,由总行直接管理。这并不是零售业务在民生银行一次看似简单的行政升级,而是民生银行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重大举措。在民生银行的发展规划书中,“5年内将私人业务总量提升至30%”是一个硬性的指标,而目前民生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比例为7%,个人信贷占贷款总量的5%左右。在这个硬性指标的指引下,民生银行不仅从行政级别上突出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并为此制定了更为详尽的以“住房按揭、银行卡、自助银行业务”三大业务为重点的发展规划,以拉动个人业务全面快速的发展。 尽管民生银行不遗余力地推进零售业务,以期达到在中国香港上市的要求,但民生还是免不了也会后院“起火”。 今年2月份,民生银行原股东深圳前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影新宣布,民生银行在上市前假冒他的签名。民生银行随即承认在管理上确实存在漏洞,在上市前的确将一份关于变更公司注册名称的董事会决议伪造为股东大会决议。无疑,这件事情使民生银行的信誉受到了质疑。这对即将要在中国香港申请上市的民生银行来说,确实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水原)
兴业:全面提速 更名、引资、发债券……兴业银行从默默无闻到全面提速的改变近来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 业务初始在全省,后逐步辐射全国的运作方式在国内银行中并不少见,但更名去掉地域色彩的,却只有兴业银行一家。2003年3月3日,原福建兴业银行正式更名为“兴业银行”,当天,全行200多家营业机构在同一时间启用崭新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完成了从地方性银行向全国性银行的彻底转变。 随后的12月,兴业银行私募发行30亿元五年期次级债补充资本金,从而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资本补充新方式的商业银行。而作为国内最早投身证券市场服务的商业银行之一,在国内证券资金清算体制改革之后,兴业所服务的券商客户数量仍保持重全国银行前三名、股份制银行第一名的位置。同时,它还是目前国内资产质量最好的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按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仅为2.39%。 如果说这些都还不足以引起业内对它重视的话,那么作为境外最大的中国内地银行股权投资收购案的主角,兴业的轰动效应甚至波及世界银行业。2003年12月17日,汇丰银行子公司恒生银行、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新加坡政府投资机构GIC三家境外战略投资者组成的外国投资联盟,同意支付25亿元人民币认购兴业银行发行的9.99亿新股,从而占到增发后兴业银行总股本的24.98%。其中GIC与IFC分别持股5%和4%;最大投资者恒生银行投资额则为17.26亿元人民币,占扩大后股本的15.98%,而这是恒生银行成立70年来进行的惟一一次大规模的股权投资。同时,它还是迄今为止国内商业银行一次性引入外资股家数量最多、入股比例最高、涉及金额最大的一宗交易,并被国际主流媒体评价为中国金融业加快开放的标志性事件。因为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以后,兴业银行的控股股东尽管仍是占比25%的福建省财政厅,但外资股东持股比例已直逼上限,仅比控股方低0.02%。而此举无疑反映了大股东欲将兴业银行转制成完全按市场机制运行、让更多私人参与、并采用最佳国际通用作法的决定。 在今年2月5日至6日的全行工作会议上,兴业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公开上市作为今明两年各项工作的主线。而业内已然把兴业看作是2004年最有希望在中国香港H股市场、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中国商业银行。(李晓蕾)
浦发:外资的宠儿 作为一家成立刚过十年的年轻银行,浦发的总资产却已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位居亚洲300强银行中第63位,综合竞争实力排名第15位,坐拥国内银行之首。而继去年下半年提出60亿元可转债发行计划之后,最近浦发又决定再发行60亿元次级债,成为目前上市银行中发行债券融资规模最大的一家银行。 浦发绝对是外资的宠儿。在我国银行股中,真正的外资并购目前只出现在浦发身上。2003年初,花旗银行购得浦发4.62%的股权。按照双方的排他性协议,花旗在成为浦发第四大股东的同时,浦发也成为了花旗今后在中国内地可以投资的惟一一家商业银行。据浦发高层人士透露,目前花旗已经开始参与其董事会和高层决策。而花旗更是明确表示,将在2008年前通过多种渠道对浦发进一步增股,希望最终持股目标能够达到24.9%甚至更多。无独有偶,我国银行股中唯一一家被QFII买进的,也是浦发银行。截至2003年底,瑞银华宝以761万股的持股量位居浦发第四大流通股东之席。 外资的宠爱不但有助于浦发的业务拓展,对其提供的海外上市的便利也一点点显露出来。 为了避开四大国有银行的锋芒,浦发曾选择公司业务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其个人业务发展相对滞后,比如其所有的银行卡产品中,只有借记卡,没有信用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浦发已经与全球最大的发卡行及金融机构—花旗银行合作,欲借助其消费信贷的专业技能和雄厚资本,为自身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的战略转型带来契机。标志双方实质性合作的第一步早已迈出。2003年底,花旗与浦发合作发行联名银行卡,花旗银行的logo首次出现在国内银行卡上,而该卡也成为首张由外资银行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并在全国发行的双币种信用卡。 此外,浦发银行的海外上市计划也一直在积极谋划之中,据说方案已初具雏形,时间表可能在2006年左右,且融资规模将向民生银行海外上市融资规模看齐。不过毫无疑问的是,有了花旗和瑞银华宝的青睐,浦发在海外上市的认同度上,显然会比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具优势。(李晓蕾)
深发展:拒绝外资? 外资购并是深发展被市场炒作的一大焦点。然而与浦发、兴业不同的是,它竟能够让持有大量资本的外商遭遇到不小挫折。而这无疑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2003年上半年,新桥资本曾进行长达11个月的努力欲收购深发展的部分股权并夺取其控制权。当初,新桥资本成功介入的呼声非常之高,以致于被视为继汇丰进入上海银行、花旗进入浦发银行之后,又一个国际资本嫁接国内金融业的经典案例。然而这个一度被称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例“外资收购中国银行”的大策划却最终未能完成,新桥在“苦恋”中无功而返、怨声载道,让业界感到甚是蹊跷。又据称,最近深发展在不断寻找新的买家。 民营资本逐渐渗入商业银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然而据银监会统计,深圳发展银行总股本中社会公众持股比例已高达72.43%。 外地分支机构利润贡献已占到全行利润七成以上的深发展,今年的计划是加快零售银行业务的进展,并将中间业务打造成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日前它还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展开了全面的业务合作,意欲加速银行融资产品与保险产品的结合。(李晓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