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薛兆峰专栏 > 正文
 

薛兆峰致杨小凯:什么叫有吉芬物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24日 14:27 制度主义时代

  2004年2月13日星期五

  杨小凯教授,你好!

  今天读到你的大作《国内经济学者要重视经济学文献》(《南方周末》,2004年2月12日),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国内误解张五常的有几种情况,一是把张五常一些不重要也不一定正确的说法看得太重,例如张五常说过没有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但只要了解教科书中的标准结果的人就知道,可能有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对非正常商品即收入效果为负的商品,如价格上升,真实收入下降。由于收入效果为负(收入越低买得越多,例如收入下降,多买劣质商品),若收入效果大于替代效果,增加购买的收入效果超过减少购买的替代效果,社会就会出现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张五常应该知道这些的,但他说这完全是人造出来的,数学推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中国可能有些人连教科书都没读过,却说没有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讲得振振有词的样子,这是我很难接受的观点。当然张五常讲得有一定道理,像我们说的这个向上倾斜需求曲线的例子(基芬商品)没有很多思想在里面,无非是数学推出一个特别的例子。”

  我认为这个例子你举得不好,因为(1)需求曲线有时向上,不是不重要的问题;(2)张五常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不是不值得重视;(3)你上面短短一段话前后矛盾,令人无所适从。

  “需求曲线有时向上”不是不重要

  首先,需求曲线能不能向上的问题,你认为不重要。我尊重你走过的学术传统。但至少在经济学行内的另一个学术传统中,它曾经是、而且仍然是重要的。

  这个问题从Alfred Marshall就开始了,到Milton Friedman,他写了篇幅很长的The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接着Martin J. Bailey针对弗里德曼又发表了一篇同样名字的文章,Friedman看了又赶紧再发表一篇文章回应Bailey。当然,讨论这个问题的不只是他们三个,说什么怎么也得加上John Hicks和Eugen E. Slutsky。别的不说了,单看这阵势,看他们长篇大论、殚精竭虑,就能让后人感觉到问题应该是重要的。

  要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得配合Friedman的另外一篇重要(姑且不管你是否也认为重要了)的文章,叫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那是在他的一本名为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的书里的。这篇文章把Karl Popper的证伪思想移植到经济学里,说经济学要提供可证伪的命题才能成为科学,云云。

  正是因为Friedman等人脑海中有了这个“可证伪性”的根深蒂固的要求,他们才觉得需求曲线有时向上的问题非同小可。那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为如果需求曲线有时可以向上的话,经济学的科学根基就没有了。至少他们这样认为。也就是说,任何命题,都可以免于被证伪,在面临证伪危险的时候,只要说需求曲线掉头向上,说偏好(效用函数)改了就万事大吉了。

  需求曲线的掉头向上,是跟无差异曲线中的价格扩张曲线(price expansion path)的掉头对应而产生的,而后者的掉头是由效用函数决定的,而效用函数是随便定的。你说你有什么样的效用函数都可以。所以,吉芬商品和向上的需求曲线,就是在需求曲线和效用理论这两套思路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中,在学者的推理中,必然地跑出来的。

  我很难理解,怎么有人真以为张五常不知道“有”吉芬物品(所谓“有”就是指教科书上“有”写、而且写着“有”)。怎么能这样以为呢。每次提起他在北京演讲时,有个人准备了一堆图表,要说服他“有”吉芬物品,他都要笑。我们是从哪里听说有吉芬物品的呢?不就是Samuelson的《经济学》吗,不就是Hirshleifer的《价格理论》吗。

  事实上,张五常跟我说过很多次,说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同学门都在这个问题上转悠过不少时间,绕开了又遇到,反复多次。大家都知道,只要有那个缥缈不定的效用函数在,吉芬物品就一定会跑出来的,逻辑上避免不了这种纯粹的可能性。

  张五常等人的处理值得重视

  张五常说“没有”吉芬商品,是在谈他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他不是说“书上没有”,而是说在“方法论上不能有”,在“真实世界中不会有”。你可以不同意他的处理,但不能说他的处理不重要。所谓“处理”,就是要挽救吉芬物品逻辑上存在而导致经济命题失去“可证伪性”的这一困难。

  有些教授说“有吉芬物品”,然后把追涨杀跌、炫耀品这些例子,都纳入其中理解。我认为这些人的理解一团糟。按照他们的思路,世界上任何一种商品,都是吉芬商品。既然可以把不同商品、不同收入、不同偏好,都纳入同一条曲线来考察,那么别说向上的需求曲线了,就是画成一朵花也可以。

  另外有些教授,则取折中,先说有吉芬商品,但第二页马上补充说吉芬商品是很罕见的,一般没有。Hirshleifer的教科书就是这么写的。(我怀疑“吉芬物品”这个概念,除了出现在每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吉芬商品”的那一页外,在别的地方就再不露脸了。)

  有些经济学家则断言没有。如Armen Alchian。他明确说没有向上的需求曲线。这是因为,他说的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定律来画的曲线,不是从“无差异曲线-效用函数”模式转换过来的需求曲线。我们知道,需求定律是明确假定收入不变的。只要你不改口,始终假定收入不变,需求曲线就不会向上。Alchian的需求曲线正是这样:它只刻划“替代效应”,不讨论“收入效应”;一旦出现“收入效应”,就用另一条需求曲线表示。

  只要不去追求将“无差异曲线-效用函数”的图线跟需求曲线建立一一对应(这不是数学癖好是什么?),而是按照需求定律来画需求曲线,就根本不会有什么向上的需求曲线,而只会有位置更高但依然向下的另一条需求曲线。这是摆脱了效用函数制肘的需求曲线,是来自真实世界、可以产生可证伪推论的需求曲线。我是Alchian《大学经济学》的中译者,非常推崇他的处理,所以在我写的专栏文章中始终持这个立场。

  胡佛研究所的David R. Henderson是The Fortun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的主编,也同时负责撰写“需求(Demand)”条目。在这个条目中,他引用诺贝尔得奖人George Stigler的话说:谁要在真实世界找到吉芬商品,他在经济学上就名留青史了;但既然至今没有出现这样的人,吉芬商品在真实世界里真不大可能存在。Henderson写得干净利落,我附节选在后。

  最近一位Stigler带出来的博士生告诉我,当年芝加哥大学经济系里,掌握了Alchian教科书后的习题,就有把握通过价格理论的考试。Alchian的教科书至今还是美国某些研究院的必读经典。Alchian的观点影响了很不少人,当然包括了张五常。

  而张五常自己,执掌香港大学经济系多年,又常年给中学会考出题,也影响了很多学生。我遇到过一个香港女孩,当我的另一个朋友大谈“不买假首饰要买真钻石是越贵越买现象”时,那女孩干脆地回答:“都不是同一条curve(曲线)。”

  北大经济研究中心一位博士后研究员,现在应该是北大经济学教授了,特意拿他以为的吉芬物品为难张五常,在张演讲时提问:“为什么现在的MBA学费比几年前贵,但现在想读的人反而更多?”张答:“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那位博士后不罢休,说了一通非洲什么地方报道说有吉芬物品,事后还对记者说张五常答非所问。张五常后来对我说,那样的问题,香港高中生就能回答;当时要是有时间就应该加一句:“我说我家里有个位置是没有万有引力的,你相信吗?”

  是,爱拿“有”吉芬物品来说事的人不少,但说“没有”的人也不只一个半个。杨教授见到别人说“没有”吉芬物品,又是中国人,就推测人家“可能连教科书都没读过”。这不太好。你自己读过人家的“振振有词”吗?想过人家说的“没有”是什么意思吗?难道你理解的“有”和“没有”,就仅仅是教科书上“有”或“没有”叙述那么简单?教科书上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数学推得出来就是“有”,数学没推过的就是“没有”?

  其实,要找一本好的经济学教科书不容易,但要找一本没有提到“吉芬”物品的经济学教科书反而很难。你不妨在学校做个调查,看看拿到Econ101学分的人里,能有几个说没听说书上说“有”吉芬物品的。

  退一步讲,可以想象一个从未读过经济学教科书的人能振振有词地论述“没有”吉芬物品吗?这不是天才是什么?他难道不比读过很多经济学教科书还认为“有”吉芬物品的人强?

  张五常说没有吉芬物品,他的意思有两层。一,他接受了Alchian的意思,认为需求曲线要“定义为”只研究替代效用的。在他的《经济解释》第一卷,他详细地讲了什么因素能变,什么不能变的问题,包括收入是否能变的问题。其实那也是来自Friedman的《价格理论》。这是在方法论层面的。

  二,他说在竞争中的社会,吉芬商品即使有,也观察不到,因为“越贵越要”的商品,原来的物主怎么会拿出来卖呢?只有“越贵越不要”的商品,才能见到有人肯拿出来卖。这是他的另一层解释。当然,这在Hirshleifer的书中别的地方,也提到了这个概念,只是Hirshleifer并没有用这个概念来谈吉芬商品罢了。再当然了,不只是Hirshleifer,任何一本讲到“持有需求”的教科书都会讲这个了,价格贵到一定程度就转买为卖。

  你那段话的前后矛盾

  我很奇怪的是,在本文开头引用的杨教授的话里,杨教授不仅说这个问题不重要,还说张五常可能是错的,说“张五常应该知道这些(指教科书上“有”吉芬物品——兆丰注)的,但他说这完全是人造出来的,数学推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可是,只隔了一句话,杨教授就接着说“当然张五常讲得有一定道理,像我们说的这个向上倾斜需求曲线的例子(基芬商品)没有很多思想在里面,无非是数学推出一个特别的例子。”

  既然杨教授也说吉芬商品“没有很多思想在里面,无非是数学推出一个特别的例子”,那就不能说张五常只是“有一定”道理了,因为那完全就是张五常的意思。杨教授这么一段话,不是叫人无所适从吗?

  好了。最近几年国内的需求曲线之争,应该起于我2000年9月对汪丁丁教授一篇专栏文章的批评。在那篇文章里,他使用了波浪型的需求曲线。后来争论就不断了。再后来,我跟张五常教授开始交往,才知道他的第二层意思。

  我的观点前后一致,只是发表的文章是简化的,没有这封信详细。一是懒,二是不喜欢掉书袋,三是为了专栏文章易读,四是觉得这些东西明眼人都知道。但看了杨教授的文章,觉得有必要多说一点,对读者有个交待。

  祝一切都好!

  薛兆丰

  2004年2月13日星期五

   

  附:David R. Henderson在The Fortun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中的“需求(Demand)”条目节选:

  How do we know that there are no instances in which the amount demanded rises and the price rises? A few instances have been cited, but they almost always have an explanation that takesotniaccount something other than price. Nobel Laureate George Stigler responded years ago that if any economist found a true counterexample, he would be "assured of immortality, professionally speaking, and rapid promotion." And because, wrote Stigler, most economists would like either reward, the fact that no one has come up with an exception to the law of demand shows how rare the exceptions must be. But the reality is that if an economist reported an instance in which consumption of a good rose as its price rose, other economists would assume that some factor other than price caused the increase in demand. (Demand, The Fortun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by David R. Henderson)

  我们怎么能知道不存在“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的例子呢?的确有过一些记载,但它们几乎全都可以理解为价格以外的某些因素发生了变化。诺贝尔奖得奖人George Stigler以前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要是哪位经济学家真的发现了反例,那么他“以行内的标准来看必定能名垂青史并且平步青云的。”Stigler继续写道:“既然这两大甜头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梦寐以求的东西,而他们谁也找不到这样的需求定律的反例,那么可见这样的反例是多么稀有。”而实际上,只要有经济学家报告说找到了这样的例子,说价格上升时消费也增加了,那么别的经济学家就会设想,那是价格以外的什么因素导致了需求的增加。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