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权威分析:价格传导机制出现重大变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 09:01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国家统计局 严先溥

  按照价格运行的一般规律,上游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会反映在下游的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上。但是,近年来,价格链条上出现了上游价格变动难以传导到下游的现象。具体而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扬,滞后期一般在3~6个月。而从2002年11月起到今年1月份的16个月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由0.2%上升到4.6%,尽管生产资料价格一路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上涨,但居民消费价格并没有因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出现明显的同步上扬,并且这种传导现象已经超过以往3~6个月的经验值,表明物价传导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过去的物价涨势相比,目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业成本的推进,还未形成市场冲击波,也还未导致物价的全面上升。上游产品涨价后不能及时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能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这种情况表明,新的价格传导机制呈现价格效应减弱、时滞延长、上涨幅度缩小的特点。对价格传导机制出现的这种重大变异,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而对管理部门来说,更要关注这种变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以便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防止由于调控不当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

  一、价格传导作用力为何减弱

  我国的产业链条可以大致分为两条:一条是以工业品为原料的生产,生产资料(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生活资料;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农产品→食品。但是,产业链条出现了上游价格变动难以传导到下游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

  1、下游产品定价机制不一样,融入全球定价体系是影响价格传导滞缓的重要外因。由于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较高,能源、原材料基本上是标准化的可贸易商品,其价格由全球的供求因素决定,而生活资料价格基本上由国内供求决定。

  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关税和非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或降低,我国大宗产品价格正逐步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中。即在开放经济体系下,我国大宗产品价格最终走势,不仅由我国自身对该类产品供求因素决定,而且也是同类产品全球定价的一个表现。

  第一、国内的供求因素在全球市场中所起的作用很小,商品价格完全由国际市场决定。如我国的石油产品,其增长波动主要是因为国际油价发生变动,而不是因为石油行业的国内供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动。

  国内和国际大宗产品价格走势的相关关系主要有:

  (1)对于贸易品,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国内产品价格相关性明显增强。比如国内原油、石化产品、铜、铝、钢铁、大豆、棉花等产品价格,在加入WTO以后,与国际产品价格相关系数明显提高。

  (2)贸易量越大的产品,其国际国内价格的相互影响作用越大。比如,原油、石化产品、铜、钢铁、大豆、棉花等产品价格与国际同类产品价格相关性就高于煤炭、小麦、铝、建材等产品。其中,铜、棉花、天然橡胶的国内价格起决定性作用。

  (3)在开放体系下,我国大宗产品价格不仅是本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我国融入全球产品定价体系的结果。

  (4)此轮能源和原材料产品价格上涨,不仅是由于国内经济重工业化导致对该类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结果,也与全球同类产品价格上涨密切相关。

  第二、国内的供求因素在全球市场中起着支配作用。此时,国际上的价格实际上跟着国内价格波动,国内价格也就是国际价格。我国的电解铝、氧化铝产品和化学原料药已经初步具备这样的特性。

  2003年以来,我国原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化工原料等原材料大宗产品价格呈普涨态势。由于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下游消费品价格上涨,并进一步影响消费价格指数和通货膨胀预期,进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另外,大宗产品价格的上扬直接推动相关行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带来相应的投资机会。因此,2004年大宗产品价格走势的预期始终是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在开放经济中,大宗原料因其同质性较高,价格联动效应十分明显。这就使得部分大宗原料产品的价格,不再仅仅是由国内行业供求因素决定,同时由全球供求因素决定。最为典型的是石油行业,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塑料、纺织品等产品的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联动性也十分明显。大宗原材料价格定价机制的转变,意味着生产资料价格的决定因素既有国内供求关系的改善,也有国际供求关系的复杂变化。

  2、下游市场结构不同。上游生产资料和投资品生产企业,由于进入壁垒较高,企业相对处于垄断地位,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与此相反,下游的消费品市场,由于进入壁垒低,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目前大部分产品基本上都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上下游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使得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的消费领域的难度增加,程度减小,时滞延长。

  3、"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格局。近几年投资增长速度持续加快,而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反映在物价变化上,就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而生活资料价格指数上涨较慢,涨幅较小。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增长9.1%,与投资的增长幅度相差19.3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的矛盾,已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变化的巨大反差,使上游产品涨价后不能及时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能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虽然略有上升,主要是鲜菜价格和服务价格上涨拉动的结果,并不是产业链关联所引起的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的结果。

  4、上下游投资结构的非均衡。我国中下游行业的准入限制比较少,而中上游行业一般都有准入限制。以外资为例,2001年,原材料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占整个行业的比重只有21.3%,而机械电子和轻工纺织行业的比重分别是37.9%和32.5%。这种供需矛盾也导致上游价格涨得多,而最终产品价格涨得少。

  5、经济的重工业化趋势是价格传导受阻的深层次原因。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已成定论,其主要特征便是正式进入"重工业化"阶段。据统计,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1%。同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8.6%,轻工业增长14.6%,重工业增长值占工业值的比重达到64.3%,提高3.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重工业化趋势非常明显。

  重工业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我国能源需求和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导致房地产、汽车等耐用品的消费热潮,城镇化导致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兴盛、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拉动了我国金属材料、化工原材料、建材和能源消费需求的快速上升。

  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由于国民经济的重工业化推动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原材料价格走势影响巨大,在供给没有明显变化的条件下,其直接的效果是拉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6、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使企业只能通过自身消化或降价促销的方式开展竞争。由于产能的过剩,市场竞争的激烈,对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生产企业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实现最大程度的内部消化。加上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市场竞争仍很激烈的格局也没有改变,企业只能依靠降价来扩大市场份额。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共有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产品供求关系没有明显改善、生产厂家之间竞争依然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通过降价来抢占市场份额,增加销售收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

  从目前情况看,加工工业企业对于生产资料涨价因素大部分是通过涨价转移出去,少部分是自己消化(降低成本或挤压利润);生活资料企业则大部分自己承受,少部分通过提高价格转移出去。

  此外,在全球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背景下,钢、水泥、纺织、机械等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近两年进一步大规模扩张,一旦市场有变,就会出现竞相压价贱卖的局面,导致物价总水平更加低迷,甚至一些企业可能出现生产难以继续的局面。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逐步兑现,进口门槛降低,国外廉价产品如汽车、成品油、电子产品等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也会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下降,诱发通缩。

  7、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单位商品分担的成本大幅降低。

  8、现代物流的发展,使商品流通成本不断降低。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2003年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社会物流货物总额的比重为8.4%,比2002年又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社会物流总效益在不断提高。

  9、零售业连锁经营规模的扩大,降低了采购价格。

  10、低端劳动力供给的严重过剩,也减缓了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工资上涨的压力。

  11、政府对市场调控能力的增强。政府调控市场能力增强的格局没有改变,居民需求层次化增强的格局没有改变。政府控制上涨节奏,有助于减轻物价过快上涨的压力。

  与国际水平比较,我国服务价格水平上涨空间较大,在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低迷的几年中,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服务价格调整措施,服务价格适度上涨减缓了物价的下降幅度。但是,在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新形势下,为防止物价过快增长,国家有意控制服务价格的上涨节奏。这对于减缓物价波动、将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上涨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非市场因素。物价上涨的幅度较大、速度较快,固然有着市场内在因素的影响,但非市场因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搭车涨价、变相涨价、乱涨价、对需求增长的判断预测失误,造成生产安排上的失误。这些因素也对价格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价格传导受阻带来的几大影响

  上下游产品价格走势不协调,将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问题:一是下游产品价格被推动上升,但要以最终消费需求的协调快速增长为必要条件。从目前的可能性来看,由于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的不确定性及消费品市场明显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居民消费难以大幅增长。另一种情况是将进一步压缩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或正在产生变化:

  1、上中游价格涨幅高于下游,压缩了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挤压了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从流通的环节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明显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涨幅明显高于生活资料价格涨幅。2003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1.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涨幅,比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高4.7个百分点。

  从生产环节看,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涨幅,明显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前者比后者高2.5个百分点。

  从产品的最终用途来看,投资品价格涨幅明显高于消费品价格。2003年投资品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前者比后者高2.3个百分点。

  与90年代价格的同涨同跌相比,2002年底开始的价格上涨周期中,上下游价格变动并不协调。由于高投资、低消费的状况继续存在甚至有所恶化,上游成本的增加通过产业链传导到下游的难度增加、时滞延长、程度减小。表现在价格指数上,上游价格涨幅明显高于下游。

  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因下游产品价格不能及时跟进而难以为续,最终将选择向下。从目前形势发展趋势来看,后一种变化实现的可能性较大。从各地价格监测反映的情况看,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的较大幅度上涨,已导致一些地区部分下游产品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和利润的明显减少,个别企业不敢满负荷生产,甚至出现半停产、停产的现象。

  例如钢材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导致造船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效益滑坡,企业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下游产品的生产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将影响这些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对上游产品的需求,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上游产品需求下降、价格回落。

  2、工业品:不同行业价格变动影响差异大。2003年在38个行业中,价格上涨的行业达20家。另外,工业中仍然有近一半的行业价格在下跌。价格上涨的20个行业中,按照主要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国际联动型行业。代表性行业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这部分行业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国际价格上涨的影响。

  二是国内需求拉动型行业。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直接拉动了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推动其价格上涨。代表性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业、煤炭开采业、炼焦业。

  三是成本推动型行业,主要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受粮食减产影响,去年10月份我国粮价出现了六年以来的首次全面上涨。粮食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植物油、谷物、饲料和肉类加工业价格的上涨。

  四是政府调价型行业,主要是水电煤等公用事业。这类行业价格上涨主要和国家调高水、电、煤气、热力供应等公用事业的价格有关。

  价格下跌的代表性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

  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电力、橡胶加工是我国的主导产业,其产品价格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的纺织业、塑料行业、油漆涂料业、家电行业,甚至波及整个加工业。尤其是我国目前各地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业化浪潮已席卷而来,原材料涨价将危及整个工业体系,特别是目前构成消费热点的汽车制造、住宅建设和交通运输这些产业,将会影响其产品市场需求和行业成长。上述产业同时又是关联度极高的导向型产业,其原材料涨价并导致粗加工产品价格上涨,将具有向消费品价格传导的"溢出效应",如果经过一些市场炒作和投机,极有可能诱发价格推进的"乘数效应",那将极大地抬高消费品零售价格水平。

  3、农产品:生产者受益,下游成本增加。一般来说,作为初级产品,农产品价格上涨,必然引起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其扩散路径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纵向产业链之间的联环"成本推动";二是横向产业之间的"替代品效应"。此引发相关行业产品价格和盈利水平的波动。如棉花涨价,必然使下游产业------棉纺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而棉花和化纤,均可作纺织原料,棉价上涨,导致棉纺企业更多地使用化纤原料,致使化纤价格上涨。

  但上游产业(或同类产品)价格上涨,能否顺利地传导到下游产业(或替代品),还要看这些产业本身的消化能力和竞争状况。有些企业可以通过挖潜、技改,将原料涨价因素自行消化,无需调整产品价格。有些产业竞争已趋白热化,根本没有对下游产业的降价空间,原料涨价只能降低其自身的盈利水平。

  因此,从总体上看,农产品涨价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分析,主要分两类:收益增加和成本提高。

  收益增加行业:一是种植业,种植业从事农产品生产,农产品涨价,生产效益立即回升;二是部分农产品替代品产业,粘胶产业(棉花替代品)、赖氨酸产业(豆粕涨价带动)。种植业,价格上涨,效益回升;粘胶行业:短纤价格随棉花价格同涨;氮肥行业:农产品价涨拉动尿素价格走高。

  成本提高行业:主要为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因源头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相继提高,如养殖业、粮油加工业、饲料业、食品业、棉纺业等。饲料业,原料涨价,盈利水平下降;食品制造业,肉制品、味精子行业盈利下降,深加工子行业影响较小;棉纺业,内销企业成本增加,外销企业影响不大。

  4、价格传导的滞缓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供给成本上升推动的物价上涨,有可能改变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出现两种不同的转向:一种转向是成本推进引起物价逐渐上涨,从此告别通货紧缩而出现轻微通货膨胀;另一种转向是在我国货币供给量相当充裕的条件下,油价上涨对耗能大和用油多的行业产生"供给约束",从而伴随着有效供给减少而且物价水平上升,减缓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些因素将对我国目前"低物价、高增长"周期产生干扰,对中国经济走向产生不利影响。

  更重要的是,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对于我国经济秩序和产业结构也有不良的影响。在"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驱使下,我国生产资料的销售将会大幅增长,2003年销售总额已经突破8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增长过快容易诱发市场投机,囤积炒作,造成虚拟需求膨胀,更易引起市场供求交替攀升,推动价格轮番上涨。而在不正确的价格信号引导下,原材料行业又可能出现新一轮的过度扩张,一些小厂将重新土法上马,浪费资源,加大库存,影响原材料行业的结构调整,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综上分析,对目前物价形势的基本认识是:2003年价格水平全面稳定回升,是宏观经济较高速度增长的客观反映和内在要求,是持续几年的价格下降后的恢复性上涨;生产资料涨价仅在生产领域反映,尚未传递到居民消费价格;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粮价上涨引起的;消费价格上涨的总体水平较低,属合理区间之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完全可以承受;并且,一定幅度的价格回升,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消除通货紧缩的影响。因此,对此番价格上涨要密切关注,合理引导。

  [焦点]价格传导效应大幅减弱

  从去年的价格上涨看,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下游产品的传导效应大幅减弱。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3.6%,而同期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平均上涨2.3%,居民消费总水平同比上涨1.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1%。从数据上看,价格上涨传导效应大幅减弱,时滞期延长,影响程度变小。价格传导受阻主要有以下几大表现:

  1、上游产品价格与下游产品价格变化不协调

  从2003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化来看,上下游产品价格变化也出现了不协调现象。2003年采掘工业出厂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3.3%,原材料工业出厂价格上涨6.1%,而加工工业出厂价格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仍然下降0.1%和1.1%。这种情况表明,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的机制发生了变化,价格的传导渠道受阻,出现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下游产品价格滞涨的矛盾局面。

  今年1月,全国工业品价格承接去年的上涨势头,继续以较大幅度上涨。与去年同月相比,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4%。另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今年2月中旬,主要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继续上涨,平均比上旬上涨0.6%。从环比变动看,24种产品中有16种主要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呈上涨态势,占所调查产品的三分之二。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影响,2月中旬钢材产品出厂价格继续上涨。从监测情况看,普通中型钢材、普通小型钢材、线材和无缝钢管分别上涨2.1%、1.7%、2%和3.6%,薄钢板微降0.2%。

  受钢材、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今年1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4.6%,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3.4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出厂价格受钢材和有色金属需求拉动的影响,比去年同月上涨7.5%;原料工业价格上涨6.3%;加工工业价格上涨3.1%。

  与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1.2%,农村上涨1%。若扣除鲜菜价格上涨4.3%、鲜果价格上涨8%的影响,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仅比上月上涨0.8%。

  2、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变化不协调

  我国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其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大约滞后3~6个月,是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先行指标。我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2003年上涨3.1%,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1.2%、零售物价下降0.1%,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与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形成巨大的反差。

  我国生产资料价格从2002年第四季度开始呈持续回升态势,且上升幅度变化十分明显。这种变化态势说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尽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滞后期已经超过以往3~6个月的经验值,但居民消费价格并没有因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出现明显的上升。

  3、农产品价格传导效应取决于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

  从农业到食品行业这个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关系比较简单。食品价格上涨扩散效应的强弱程度,取决于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当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较高时,食品价格上涨的扩散效应比较强,能通过工资成本上升导致价格的全面上涨。在1988年和1993的涨价热潮中,都曾出现工资成本和消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食品支出在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1989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比重)为54.5%,2002年为37.7%,2003年降到37.1%。食品支出比重的下降,使得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动的食品价格上涨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很难通过工资成本上升导致价格的全面上涨。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