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贷险:“推陈”待“出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01日 11:10 证券日报 | |||||||||
自3月31日起,保监会正式叫停现行车贷险,并对各公司将要重新制定的车贷险条款和费率给出了基本的“框架”限制—— 牛四强 “贷款购车首付不得低于净车价的30%,对赔偿金额设定不低于10%的绝对免赔额,
保监会近日发出通知,对各保险公司现行车贷险条款费率从3月31日起正式叫停,并且对各公司将要重新制定的车贷险条款和费率给出了基本的“框架”限制。 这是否意味着车贷险也能给自己买上保险,摆脱恶梦,迎来春天的黎明? 原因 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自开办以来,对推动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市场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车贷险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责任界定、条款设计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保监会此次紧急叫停车贷险,就是为加强车贷险业务的规范化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截至去年底,我国个人汽车信贷余额达945亿多元。人行上海分行最新统计显示,仅上海市去年个人汽车贷款余额就达到85亿元,比年初增加约43亿元,增幅达到105%,是仅次于住房贷款的第二大贷款。而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不良信贷率接近30%,也就是说,假如这些消费都购买了保险,那么保险公司就直接承担283亿元的巨额风险。而这一数据是中国一家大型财产保险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利润的总和。这个数字之与保险行业,好比悬在半空的滔滔黄河之与脆弱的河床。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不仅让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振奋了精神,巨大的车贷市场容量和盈利前景让很多银行也不顾风险、奋不顾身进入,并且强烈呼唤相应保险产品的诞生。可能受了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经济对“规模”情有独钟,面对庞大且快速滚动的数字,银行信贷门槛越来越低,使得车贷市场鱼龙混杂,人、车一齐失踪之类骗取贷款和保险的事情不断发生。如此以来,车贷险此时不悬崖勒马更待何时? 隐忧 保监会要求各保险公司严格执行经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的车贷险条款费率,严禁通过协议等形式变更或替代报备的车贷险条款费率,严禁将车贷险业务办成担保业务。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些新的规定,自然在心理上慰藉了许多,多多少少对自身命运的安全感多了点把握。但我们在欣喜的同时,应该看到,中国信用制度建设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在相关的信用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前,是否需要大规模地推广信用保证保险这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以往的车贷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往往过分地相信车商和银行提供的材料,以至于成了接球手。”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这样评价。其实,这一角色不管是不是出台新的规定,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样一来,风险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源根本未动。银行、车行、保险公司,单凭自身的力量都还不足以与不可靠的信用环境抗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易宪容说,因为我国没有信用制度,对还款人、汽车经销商的约束都大大减弱。据介绍,在美国,信用调查局会提供个人信用记录,一旦贷款者的还款比率达到收入的40%,贷款方就会拒绝提供贷款;当用户购车时,只要查询相应的档案资料,确定购车人的信用等级,符合标准就能马上办理购车手续,一般20分钟左右用户就可以把车开走。在德国,基本上每个雇员都有一个汇划账户,可以查到购车者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偿还贷款,购车者是否在同一时间还有其他贷款等债务而降低了还款能力等问题。法国的个人信用档案已实现社会联网,放贷方只要进入法兰西银行的电脑系统,就可查询、核实任何客户的个人信用现状。 当然,经验再好,那也是在国外,中国目前甚至还有很长时间都达不到这样的信用水平。去年以来,中国多数保险公司或者多数城市已经取消了车贷险业务的开办,但今后还是采取回避的办法吗? 前景 汽车贷款消费这一经济生态链,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保险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保险的进与退,都将决定着这条“链子”的何去何从。 我国的车贷险业务是在社会信用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开办的,它与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一起,构筑起贷款风险防线,保证汽车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车贷险成功开办的一个前提,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要合理分担、共同管理风险,各自把住自己的风险关口。但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看到,银行玩得有些过“火”了,基本放松了对贷款风险的管控,使风险完全落在保险公司肩上,殊不知,保险公司不堪重负,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伤痛的就还是自家了。 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区别于老《办法》的重要之处在于,着重强调风险防范,要求银行建立更为严格的车贷风险控制机制,特别是内控机制,便于为保险公司与银行的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让保险公司继续充当“接球手”,不仅风险太高,代价也太大。保险公司再厚重的肩膀,也扛不起如此超载的重负。因此,笔者以为,逆水行舟,进还是要进的,关键是,新费率新条款要出台,还是观望一下新《办法》的市场反应再做决定为上策,这样做,似乎是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