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龟”因何成“海带” 海归创业面面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27日 09:08 民营经济报 | |||||||||
如果从1874年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容闳随传教士赴美留学算起,中国人的留学史已逾百年,但真正形成规模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波留学热潮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出国热持续不断,归国潮来势凶猛。但当人们真诚期待海归回来的欢呼声还犹在耳际之时,“海龟”们却变成“海带”(海外归来待业)的尴尬,“海归”创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
就业不易变“海带”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自1978年至2003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17.28万人。 过去人们都公认,“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但时移势易,这一理念毫不留情地发生变化:近年“海归”的年薪行情由过去的几十万跌到3-4万。据报道,在北京近期举办的一次留学人员招聘会上,中关村有家软件公司报出月薪2500元人民币的条件,居然引得海归硕士们争相竞聘,这与以前几十万元年薪的行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低薪虽然对“海归”冲击很大,但真正引起他们震动的,是不少“海归”一不留神就变成“海待”。据悉,目前上海找不到职业的“海归”人员已达7000人。著名人才学家、原上海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叶尚志教授指出:专业过于集中,工作经验少、要价高成为部分“海归“滞销的主要原因。 有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从某个角度说,虽然“海带”潮对于学子们来说是痛苦的,但其积极意义在于,显示出中国人才市场正日趋成熟,也迫使“海龟”们给自己来个理性的“估价”,积极走上创业之路。 创业成功率不高 应该承认,“海归”创业具有视野广阔、专业知识强等优势,但这并不代表“海归”创业成功率高。据一项调查显示,在留学生归国创办的企业中,有1/3企业蒸蒸日上,1/3勉强维持,剩下1/3则只有宣告倒闭。事实证明,“海归”创业同样要经历艰难的过程。 有着“山东归国创业第一人”美称的徐丙垠,在商界摸爬滚打十几年,自己创办的高科技企业销售收入已近亿元。他如此诠释自己的创业之路,“一个博士要脱几层皮,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搞研究只要全心全意沉浸于科研就行了,而作为企业家要率领一个团队,要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作出判断,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二者的社会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他给留学创业人员的忠告是,创办企业不仅要有先进有前景的项目,更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管理团队,要充分尊重中国的国情,客观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他人及当地法律、法规,才可能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济南留学人员创业园谭光主任则认为,“海归创业项目大多不错,但成功率不高,这与大多数留学人员不具备企业家的领导素质有关,他们只有通过再学习,尽快从留学生蜕变成一个成熟的企业家,才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理征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当年响应祖国建设的呼唤,夹着欢呼声,怀着关怀,回国创业的“海龟”们,万万没想到,今天他们会遇到这么一种尴尬:待业!(戏称海带)以下是几位“海归”待业的心路历程: 一个不留神我“海带”了 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刘先生,出国前在上海某大学呆了4年多,工作经验也不算少,科研项目得过不少科研项目奖,也做过学生干部,很早就入了党。毕业时看到有的同学出国读书,心里总是不太甘心,也想自己出去能“开开眼界”。后来到加拿大读了两年,拿了个硕士文凭。本来想留在那边工作的,结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又回到上海找工作。 找工作时,开始一直想进国企,说爱国也罢,说找个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也好。从今年1月份开始,一直投简历跑招聘会。国企这边已投了近30份了,可惜一点回音都没有。他想,大概是看自己的条件太好了吧。后来倒是有几个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让他去面试了。虽然没有录用,但也稍稍安抚那颗备受打击的心。 后来在招聘会上,他发现有几个海归的经历与自己惊人的相似。他突然感慨万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这些海归怎么就变成了海待? 转了一圈又回到原位 张小姐今年31岁,原在国内一家小型服装企业做财务主管,两年前留学英国。去年回国后,想进入外企担任财务总监,一直未能如愿。今年初,猎头公司帮她联系一家外资企业,对方通过考察,认为张的资历没有达到该公司财务总监的要求,只能担任部门财务主管,月薪在4000元左右,待遇和张小姐出国前相差无几。张小姐再三衡量,最后接受了这一条件。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海归”都能像张小姐这样愿意“屈才”。有专家分析说,“海归”出国“充电”投资较大,回国后的薪水期望值均高于出国留学前。但是,如今高学历人才数量倍增,“海归”求职优势并不像以前那样突出了。所以,“海归”一族应当认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在现阶段要调整非名企不去、非高职位不干的心态。 高也不成低也不要 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袁先生,在上海找工作已经半年多了,没回来前虽然也想到海归可能已经不太稀罕,但没想到问题如此严重。本来想就算找不到年薪两位数以上的职位,总也不至于待业在家。但现实令他重新审视自己…… 他兴冲冲地跑去上海各种大型小型的招聘会,一开始当然倾向于大型外企,但不久就发现这些公司都是很现实的,凡能用本地毕业的本科生完成的工作,就绝对不用海归的硕士博士。因为海归实际工作经验毕竟不多,也还需要公司从头开始培训,那他们还不如用些大学本科生,既可节省支出,比较稳定,还方便管理呢。 而一些中小企业呢,也未必会对“海归”看高一眼。在求职外企不成后,袁先生就试着和几家中小企业商谈。他们首先表示希望引进高技术的人才来帮助他们管理,但同时也怕“小庙容不下高僧”,海归不一定会满足于他们开出的待遇,在公司里待不久。的确,袁先生扪心自问,如果花费二三十万出国读了两年书,回来的待遇却和大学本科生差不多,那怎么对得起父母投下的血汗钱呢?更何况背着那个名为海归的沉重枷锁,怎么能低下头来? 所以他在找工作的这几个月里非常苦闷,他后悔:早知如此,本科毕业就不应该出国而是在国内积累工作经验,那么凭着几年的工作经验,或许能比现在的我不上不下为好……。[故事] 甘当副总的美国博士 在美国生活了10年的邓峰,1999年却出人意料地举家搬回武汉,就职于创办才5年的民营企业精伦电子。4年前的精伦电子,完全没有今日的辉煌,当年产值也只约2亿元。 40出头的邓峰1983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92年获得美国北依阿华大学商学院MBA学位,1997年获美国孟菲斯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阿肯色大学商学院任教。 看起来平和的邓峰,其实骨子里从来都是不安分的。为了寻求更有价值的人生,在过去的岁月里,他总是在不断地选择全新的人生。选择精伦电子,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在实现一种人生价值。 用他的话来说,如果一直在美国教书,30多岁的他似乎就已经看清了后半生的整个人生景况,打打高尔夫球,种种花草而已,富足但悠闲琐碎。回来经营民营企业,生活的意义更有内涵,而且自己的理念也有付诸实施的机会。 邓峰到任精伦电子后,随即在精伦电子全面推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开始了企业现代信息流和物流的整合之路。在他的努力下,传统财务仅有的简单记账职能,转变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邓峰还在公司导入了以利润率为基础而非以销售收入为考核指标的观念,严格实行成本作业法。经过一年的辅导期,2001年底精伦电子被中国证监会批准上市,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 即使现在精伦电子上市了,身居副总要职的邓峰,在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精伦电子,也并没有股份和期权,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打工仔,拿着20多万元人民币的年薪。 邓峰说:“如果精伦电子从现在3亿元的产值做到30亿元的规模,把精伦电子的事业做大了,这就是我存在的价值。”“海归”创业3优势有专业本领 就众多学有所成的“海归”来说,当初选择出国的动机主要就是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深圳志鸿联汇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出国前在IT行业已摸爬滚打了7年,如果作为一个高级白领在国内呆下去也足够了,但他觉得必须掌握本行业的世界前沿状态,因此到美国留学。学成后,他毅然归国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具国际视野 海外留学人才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运作惯例。深圳留学生创业园总经理张滨龙说,与具体的“本领”相比,留学生的“国际化观念”更重要。资讯丰富 归国创业的留学人员,有很多在国外曾经在大企业工作过,有的还是复合型人才,所以他们创办的企业将来更容易走向国际市场。深圳清华源兴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潘武宾就曾在英、美留学,毕业后他与美国微生物学协会主席一起共事,同时还担任两家公司的顾问,出任一家公司的总裁,这使他在获取国际资讯方面非常便捷。 邓小群、王根喜(夏天/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