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安徽:迎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26日 09:10 中国经济时报

  ——访安徽省省长王金山

  时报专访本报记者 包月阳 车海刚 孟歌

  正像奇瑞汽车成为近几年中国车市蹿出的一匹“黑马”一样,安徽的工业经济也日益显现出它的“黑马”本色。以汽车、机械装备、家电产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以金属材
料、非金属材料为主的原材料产业基地,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橡塑制品为主的化工产业基地,以煤炭、电力、煤炭液化和煤层气开发为主的能源产业基地……总投资上万亿元的数百个重大项目,正在江淮大地上渐次排开,蓬勃崛起。

  安徽,这个曾经首创了土地“大包干”的农业大省正全力加速向新型工业省转变,这块曾经孕育了“徽商”的土地准备重拾昔日的荣光。到任刚满一年的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安徽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机遇稍纵即逝。

  大灾之年安徽经济加速增长

  背景2003年是王金山出任安徽省长的第一年。上任伊始,他就碰上了两件棘手的大事,一件是全国共有的——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另一件是安徽独有的——淮河流域遭遇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面对接踵而至的灾害,安徽省提出以“生命至上、安全为天”为最高原则,最终不仅取得了抗击非典、抗洪救灾的胜利,而且出人意料地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

  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可以说是安徽的大灾之年,但从公布的统计数据看,安徽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减慢,反而有所加快。

  王金山:去年安徽经济的开局很好,一季度GDP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但接下来的非典疫情和淮河特大洪灾,都是未曾预料到的,这两大灾害给安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全年经济仍保持了加速增长的态势,相当不容易。2003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70亿元,同比增长9.2%,这是安徽的经济增长速度经过5年徘徊之后首次突破9%,表明整体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5%,而且,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实现利润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8%,出口增长22.3%,我们期盼了多年的三大需求同步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开始显现。

  实际上,非典和洪灾还是影响了安徽经济1-2个百分点,特别是农业因灾减产,要不是这个因素,去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突破两位数。

  中国经济时报:回过头来看,能保持这么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哪些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王金山: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仍然紧紧抓住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调整部署,以变应变。省里适时研究出台了“非典”期间抓好经济工作的具体意见,采取减免税费等措施扶持那些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和企业。针对农业因灾减产的不利局面,我们及时组织以养补种、以秋补夏、以工补农、以城补乡,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与此同时,毫不放松地抓改革、抓开放、抓投入、抓优化环境,充分发挥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并成功组织了一系列重大对外招商活动。这些措施都有效地减轻了“非典”和洪灾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去年年中,我们通过对省情的深化认识和反复的调研论证,确定了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加快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去年有一大批重大的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譬如,奇瑞汽车二期工程、江淮安凯重卡、昌河爱迪尔轿车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钢铁、有色金属、电厂、煤矿等一批牵动性项目开工建设,全省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双双突破1000公里。我们还乘势而上,(把淮河特大洪灾这件坏事转化成好事,)抓住国家加大治淮力度的机遇,提前全面展开了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以消除安徽的心腹之患。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力拉动了去年全省的经济增长,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后劲。

  当然,如果从深层次讲,能在大灾之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主要还是得益于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可以说是近年来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应该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周期和上升阶段,安徽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861”计划强力推动安徽起飞

  背景2003年6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具有较强牵动力、总规模上万亿元的数百个重大项目,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确保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该计划被称为“861”行动计划。

  中国经济时报:这次到安徽来,许多部门和地方的负责人都向我们提到了“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省里确定这“八大基地”“六大工程”的背景、依据和目的是什么?

  王金山:我们通过研究国际、国内的经验发现,要在经济起飞阶段实现工业化,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实施一批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社会效益显著的骨干工程,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有一个较快的增速。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60-70年代,固定资产投资率一直很高,1961年-1975年投资率一般都在32%-37%之间,高的年份超过40%。新加坡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投资率明显提高,由60年代的28%提高到70年代的40%以上,到90年代仍高达35%左右。我国近10年投资率平均在37%左右,比上一个十年提高了9个多百分点,沿海发达地区投资率都是比较高的。而安徽省近10年投资率平均在29%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

  安徽要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实现加快发展,也离不开投资快速增长的支撑,离不开实实在在的项目建设。实施“861”行动计划,其核心就是要加快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实现加快发展,这是我们确保起步阶段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中国经济时报:“八大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王金山:我们所说的八大产业基地指的是:1.以汽车产业、机械装备产业、家电产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2.以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为主的原材料产业基地,3.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橡塑制品为主的化工产业基地,4.以煤炭、电力、煤炭液化和煤层气开发为主的能源产业基地,5.高新技术产业基地,6.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7.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8.重要的文化产业大省。六大基础工程分别是:防洪保安工程,通达工程,信息工程,生态工程,信用工程,人才工程。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列举的这些产业当中,好像有不少属于国家进行结构调整、治理重复建设的范围?

  王金山:结构调整确实是近几年全国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但我们理解,调整并不等于扼制,调整是为了更健康地发展。实际上,我们所确立的这些重点发展产业,都是安徽在全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徽恰恰可以成为结构调整的受益者。

  比如说农业,安徽是农业大省,国家开始重视粮食安全,把农业增收摆在突出位置,这对于我们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机遇。钢铁、水泥等行业重复建设严重,但要控制的是小钢厂、小水泥厂,我们的马钢、海螺产品供不应求,恰恰是在结构调整中可以发展壮大的那部分。再比如煤电,现在缺电严重,许多地方想大搞电厂,但是最经济的办法还是煤电一体化,国家将在全国范围重点建设几个煤电基地,华南、华东就只有两淮(淮南、淮北)这一个点,现在许多发电公司纷纷进入安徽,这对于我们不是机遇吗?

  2004年是安徽全面实施“861”计划的重要一年,我们将开工建设奇瑞轿车四期等55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安庆电厂等87个续建项目,建成佳通全钢子午胎扩建等39个重点项目。争取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33%以上。目前,正在由省计委牵头,会同各市和有关部门,建立一个包括数百个重大项目、总规模上万亿元的“861”项目库。需要强调一点,这些项目必须是加工制造产业和骨干基础设施项目,房地产、广场之类的项目不会被列入项目库。

  强化“腹地意识” 无缝对接长三角

  背景2003年以来,安徽省明显加大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力度,精心组织了沪苏招商、日韩招商、第三届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徽商大会、第四届上海农展会和广东大企业来皖考察等大型活动,收获颇丰。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注意到,去年安徽派出了一个高规格、大规模的代表团到上海访问,看来,安徽正在更积极更主动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王金山:这是安徽的区位特点所决定的,安徽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它有沿江通海的黄金水道——当然这是沿江各省市所共有的;安徽还有一个独有的优势,就是和长三角无缝对接。沿海地区要实现经济辐射和产业的梯度转移,我们这里是第一空间、第一承接地,这个地位是其他许多省份无法取代的。我们最近的地方离南京只有22公里,从南京机场到马鞍山比到南京还近。

  现在许多地方都表示要融入长三角,长三角是哪儿?狭义地说就是指上海;广义地说,就是“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我认为后边还应再加上半句话:“安徽是腹地”。其实,最肥美的一块就应该是腹地。因为,资金、技术等等从“头”和“口”进来之后,最终要到腹地来,是金蛋得在这儿孵化。所以说,安徽本身就是长三角的一部分,是长三角的腹地,应该当仁不让地强化“腹地意识”,发展“腹地经济”。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一个中部省份,安徽没能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搭上改革开放的头班车,现在国家又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安徽有没有一种“不东不西”的失落感?

  王金山:我倒是听到一种说法,叫做“头二十年改革开放最红火的是沿海地区,今后20年是中部地区的战略机遇期”。虽然西部有大开发的政策,但是相比之下,中部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利润更大的优势,商家自然愿意到这儿来。

  有一位在安徽投资的浙江民营企业家曾跟我说,他和一些同行在一起聊天,达成一个共识:现在谁再看不到安徽,谁就是“有眼无珠”。我听了很受鼓舞。我希望、也相信,安徽可以成为商家投资的热土、兴业的沃土。

  中国经济时报:在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哪些地区会成为安徽优先发展的亮点?

  王金山:我们北方有句俗话:“指儿不养老,指地不打粮”,就是说,你所指望的并不一定指望得上,平时不指望,有钱不给他花的,可能倒还是个可以养老的对象。所以,要一视同仁,实行一个政策。各地都可以发挥各自的独到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就像世界格局一样——也要多元化,而不是集中力量培养一两个地方。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就提出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调动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努力在全省形成一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各展其长、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新发展观与时俱进

  背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王金山今年1月在安徽省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了这一点。记者在安徽的采访中了解到,有的城市正在筹划根据新发展观的要求,探索改革对基层领导干部的考核方式。

  中国经济时报:您在省人代会的报告里提到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抢抓发展机遇”,也强调了树立新的发展观,可不可以谈谈您对新发展观的理解?

  王金山:“发展”实际上是我们多年来一贯的目标。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对发展问题有过论述,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提法,为了实现发展这个目的,也采取了不同的办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关于发展的理论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准确。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百废待兴,在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借鉴了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并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响亮口号,发展的着眼点首先是要解决物资极大匮乏的难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十年动乱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以说一句“发展是硬道理”激励我们整整25年,成为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总号角。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不仅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更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的发展,是对邓小平理论发展思想的深化和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发展。我认为,理解新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把握两点,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两根主线构成了新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坐标体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就是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重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多方面的需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这个新的价值体系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多重关系,揭示了新形势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尊重自然规律、历史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发展和深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

  王金山简历

  1945年2月生,吉林公主岭人。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吉林省公主岭市农业局副局长,中共吉林省梨树县委副书记,吉林省副省长,中共吉林省白城地委副书记、书记,白城地区行署专员,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中共吉林省委常委。1992年任第五届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1993年4月任第六届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1996年8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后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2002年10月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代省长。2003年1月当选安徽省省长。

  王金山是中共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六届中央委员。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