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治理整顿一些行业混乱的市场秩序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搞一刀切,也要切一刀。在整顿北京土地交易市场秩序过程中,如果把2002年6月北京市政府《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有关规定》的33号令比做切了一刀的话,那么,日前北京市出台的号称4号令的《关于停止经营性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的补充规定》,则真是一刀切了。从此以后,1992年起在北京延续至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制度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将是土地交易的公开化。
曾经有位电视台的记者慨叹,北京的房地产业浪大水深,敢在北京玩房地产的,几乎都是有背景的。有背景就有关系,有关系就能拿地,拿到了地可就是拿到了钱啊。在前几年北京工业结构调整的时期里,不少有污染或效益不好的企业迁到了郊区,原来市区里的厂房大都协议转让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北京很多开发商就是在那时赚了个钵满盆溢。据说有家开发商1998年在城西北拿了一家锅炉厂的地,开发后一算帐,净赚四个亿。有的开发商干脆就不开发,炒地就能赚大钱。三元桥附近有块地,倒了七次手才把楼盖起来。
土地的协议转让是否造成了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到底流失了多少,不敢妄加评论,但它确实给北京的房地产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无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难以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刘永好曾经这样评价北京的房地产市场,说北京的房子盖的又差,价格又贵。房子差是由于没有竞争,价格贵是因为资源无法优化。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广大的消费者。近两三年来,一些有实力的外地开发商开始试水北京市场,虽然他们大多也是用协议转让的方法拿地,但他们毕竟为北京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消费者惊奇地发现,原来房子还可以那样盖,这样买。
有数字表明,在33号令出台后的短短4个月时间内,北京市突击批出的土地量就相当于10年的总量,9000多万平方米土地协议转让到开发商手中。4号令公布后,受到影响的地产项目共有1270个,其中,被真正卡住的有400多个。到底如何解决这些“历史问题”?对取消转让协议的土地,能否真正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公平、公开、公正地出让呢?会不会出现以前足球甲A球员转会那样,转会双方先在下边谈妥,再挂牌走走过场的情况呢?所有这些,虽然现在还难以判断,但是,毕竟有了4号令,有了斩断北京土地市场乱麻的一把钢刀,到了刀不快的时候,磨磨就是了。
有一个在亚运村北边搞房地产开发的朋友,去年年底忙的四脚朝天,一问,是忙着跑开发项目的立项和规划许可证,以规避4号令。算他有道,虽然险过剃头,还真跑下来了,这一刀没切到。不过,下次再想拿地,恐怕就没有“剃头”那么简单了。
作 者:王永增作者单位:经济参考报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4-2-25星 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