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去年夏天以来相继发生的电荒、油荒、煤荒,有人乐观地认为只是暂时性、局部性的紧缺。近日有关部门也表示,随着正在建设和新开工的电站(厂)的陆续建成使用,电力紧张的局面可望在两年之后基本缓解。山西省煤炭部门负责人也否认煤炭紧缺的说法,他认为煤炭供应的主要症结是结构性矛盾,是局部性、暂时性紧缺。笔者是个乐观派,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持悲观的看法,中国将长期面临能源紧缺的状况,能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笔者斗胆断言,中国已进入能源紧缺时代。
笔者的结论据于以下三点理由:一、现实状况。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份实行拉闸限电,且电力部门预测,明年电力紧张的局面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国产石油只能满足市场2/3的需求,其余部分依赖进口,明年中国有可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到2020年中国石油将有60%依赖进口。煤炭价格看涨,且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未来发展。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使经济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上。要保证经济的高速运行,就必须加快发展钢铁、化工、机械(包括汽车、造船)等重化工产业,而这些产业恰恰是高能耗产业。农村对电力、石油的消耗仍然处在很低的水平,随着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能源消耗将呈几何级上台阶的势头。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能源年耗将达到标煤38亿吨相当于2000年的3倍,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三、能源资源。我国能源总量相对丰富,而人均却稀少。煤、石油、天然气只占世界经济可采资源量的12%、3%和2%;人均占有量也分别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6%、15%和10%,属于石化能源紧缺的国家。按今后国内需求量预测数生产,50年后石化能源资源将趋向枯竭。我国水能资源位居世界第一,但目前仅开发20%发达国家在50%以上,装机只有7900万千瓦,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即使达到高度开发,每年也只能提供相当于3亿多吨标煤的能量,数量有限。
在经济要加速发展和能源供给紧缺的两难中,我们只能也必须选择前者,如此则意味着我们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走进节能时代,必须走节约能源的道路,即以较小的能耗获取较高的经济速度。对于节能时代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被迫选择,一种是主动选择。被迫选择我们将付出浪费资源的代价、高额成本的代价、污染环境的代价。主动选择则大大减少代价的支出。
一方面是能源紧缺,一方面是能源浪费。中国经济的高速运行是在能源紧缺下的高能耗过程中实现的,这种高能耗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煤炭工业协会会长、工程院院士范维唐说,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欧盟国家平均值的3.8倍、日本的7.2倍。他举例说,比如工业锅炉,我们的平均能耗效率为60%,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有的专家说,从中国发电量增长率来看,中国电力供应短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供应不足,而是由于电力利用的粗放和浪费造成的,例如,中国绝大多数钢铁公司每吨钢的耗电量远高于美国、日本同行。即使是水电厂、火电厂等电力供应单位,其自身浪费的电能也很多,其中水力发电厂有10%的电力是被电厂内部消耗掉的。
至于长明灯、长流水、长滴油的现象无论是住家还是办公场所,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随处可见。这里既有设备工艺的陈旧落后,也有意识观念的陈旧落后,而后者的落后最终决定了前者的落后。
节能是解决能源问题最根本、最有效、最经济且最有潜力的办法。一些专家建议把节能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提出,为确立节能的战略地位,建议把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称为新时期的基本国策。他说,根据战略转型原则和着眼解决能源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未来20年中国应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到日本当今的水平,就可能在今后40至50年内不增加能源消耗量。国家应编制长期节能规划和计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中。关键是建立科学高效的节能机制,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国人的节能意识,从而调动社会各方节能的积极性。
能源匮乏的日本早在1972年就设立了热能源技术协会,并于1978年成立了节能中心,全面协调和指导国民和企业的节能以及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1979年,日本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其后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使之更加严格、完善。日本的经验值得中国认真学习借鉴。
在紧紧抓好节能的同时,我们还要时刻不放松能源开发。如果现在不超前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煤层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替代能源,那么届时很可能发生能源断档。我们的脚下有很多道路可走。丰富的水电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清洁、安全、高效的核电前景广阔,至今不到全国发电装机的1%,远低于世界16%的平均水平,核能在能源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煤层气预测资源量在31万亿立方米以上,但勘探工作刚起步,开发还在试验阶段,离具有商品价值煤层气产业还有较大距离;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分散、规模很小,但资源分布广,潜力较大。作者:李仁虎作者单位:经济参考报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4-2-24星 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