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瑞士再中国摸底“灾害地图”图示1800亿巨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24日 08:3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陈恳 实习记者 程舒影 上海报道
  2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和瑞士再保险公司五年合作的结晶———《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盛装出炉。

  “灾害地图不仅能为政府部门减灾赈灾提供指导,而且能为保险公司精算费率提供依据。”项目组成员北师大周俊华博士称。

  业内人士透露,中国保监会酝酿巨灾保险也已逾两年。而瑞士再保险公司资助“灾害地图”研制的举动,为国际保险巨头洞悉中国巨灾保险的定价底牌埋下了伏笔。

  瑞士再保险资助

  “灾害地图”是对灾害信息收集、分析、预测、传播等功能的图片或图像的集成,它通过图像记录灾害发生的过程及其分布规律。

  该地图分为两部分———中国综合自然灾害系统和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系统。其中,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系统分为中国地震灾害系统、中国水灾灾害系统、中国台风灾害系统、中国雪灾灾害系统、中国沙尘暴灾害系统、中国冰雹灾害系统等方面。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如此评价这部灾害地图:“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自然灾害系统的综合地图册。自然灾害因素既是国内外投资者必须关注的一大因素,也是政府的管理决策、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

  地图的数据基础来自北师大历时15年积累建立的“中国自然灾害系统数据库”。据项目负责人北师大副校长史培军教授介绍,这个数据库存贮、管理了全国2359个县级统计单元、663个城市、34个省级统计单元的各类灾害数据约100多万个。

  这个项目的资助者是瑞士再保险公司。

  1999年4月,瑞士再保险公司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与保险研究中心”,正式启动了对灾害地图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瑞士再保险已投入人民币150多万元。”项目组成员、北师大资源学院副院长杨明川称,“另外,瑞士再保险每年都会派专家到北师大进行课题研究。瑞士再保险还希望结合保险和再保险的应用,开发出有效管理和控制自然灾害风险的方法和手段。”

  天灾年损失1800亿

  据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备灾处副处长李保俊介绍,2003年全国各个省市都有不同程度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受灾人口4亿多人,成灾人口3亿多人,因灾造成各类直接损失高达1800多亿人民币,其中以安徽,江苏,湖北,湖南,陕西等省区市为重。

  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又以地震和洪水为甚。

  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测定,2003年,我国发生5级以上地震39次。仅2003年2月24日发生在新疆喀什地区的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的估计,损失的总额就超过12亿元。1990-2000之间,我国地震灾害造成691人死亡,5485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亿元。

  而洪水造成的损失又猛于地震。

  根据民政部2003年7月23日公布的统计,截至2003年7月22日,全国共有26个省(区、市、直辖市)不同程度地遭受洪涝灾害。

  根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统计,1990-2000年,我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超过1160亿元。

  面对频发的天灾,各级政府财政的救灾支出也随之增加。根据民政部的统计,2003年仅经民政部的救灾资金就超过40亿元。而根据新华社的报道,1998年至2002年5月,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救灾款达20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133.7亿元,地方各级财政安排73.8亿元,使2亿多人(次)灾民及时得到政府救济。

  “和中国倚重政府财政的减灾赈灾体制不同,国际上多采用巨灾保险的安排来分散自然灾害等巨大风险导致的损失,典型的是美国的‘全国洪水保险计划’和日本的地震保险。”有保险公司人士称。

  根据瑞士再保险的统计,2003年,全球约有2万人死于自然和人为灾害,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达650亿美元,而世界各财产保险公司需要赔偿的损失大约达到了170亿美元。其中,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保险损失就有5笔,大多发生在北美地区。

  地震保险先行一步

  国外巨灾保险的经验显然已经引起了决策人士的关注。

  在2月10日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就称,将“引进在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等方面有专长的外国保险机构”。

  业内人士称,在中国保监会研究的巨灾保险中,地震保险已经先行一步。不过由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相关法律的欠缺,目前仍难以预计实行的时间表。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栾存存研究员介绍,“1995年,财产保险基本条款中删除了地震保险责任;2000和2001年,保监会连续下发了有关地震保险的通知,通知要求‘地震险只能作为企业财产保险的附加险,不得作为主险单独承保’。”

  一位参与人士称,1997年和2001年底,保险监管部门先后两次启动了针对地震保险的研究。该人士透露,1997年,当时的保险监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司牵头,组织国家地震局、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等主要财产保险公司,形成课题组,启动了对地震保险的研究。研究范围包括我国的地震分布、国外的地震保险,以及国际再保险安排等基础性研究。

  由于监管部门变动等外部原因,该项工作没有持续。

  2001年底,中国保监会重新启动了对地震保险的研究,具体由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负责。

  “此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建立中国的地震保险制度。”上述人士称。

  而消息人士透露,目前设计的地震保险框架参考了“国际经验”———地震保险设计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保险,采用附加险的形式,要求强制投保,其基本费率要求统一,但是,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另外,地震保险在经营上会指定一家再保险公司为管理公司,承担国际再保险、风险基金管理,以及日常协调工作。剩下的国内财产保险公司为成员公司,负责承保和理赔。而目前国内经营财产再保险业务的国内保险公司只有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另有接近核心内容的人士称,目前设计的地震保险是针对家庭财产保险的附加险。即如果推行,每个家庭都可能因此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而条件成熟时候,针对企业财产保险的地震保险也会考虑。

  此外,“在地震保险的研究过程中,瑞士再保险等国外再保险巨头也曾提供过技术咨询。”上述参与人士称,“当然,他们也不完全是‘活雷锋’,由于国内再保险和原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有限,国际再保险巨头显然是地震保险分保的重要对象。”

  而“由于风险地图提供的数据是保险费率的因素之一,理论上,该地图以及背后的数据库应该能够为保险巨头们判断原保险费率拟订是否合适,从而决定是否接受分保提供参考。”有再保险公司专家称。

  大地财产保险公司的精算师认为,理论上,同样的险种,高风险区域的保险费率应偏高。

  ·记者手记·

  洪水保险的失败实验

  因为保监会的额外关注,地震保险似乎已经“有女初成”。而仍然待字闺中的洪水保险,其成长的过程似乎“烦恼”更多。

  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苑希民高级工程师介绍,有关部门在建立洪水保险制度方面曾进行过三次尝试,都无疾而终。

  1986年至1988年,国家防洪办牵头,安徽省农经委和当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办,选择淮河流域的一段行洪区进行洪水保险的试点。保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承担,主要保障试点区域居民的房屋等财产的损失。

  1992年至1996年,同样在安徽,洪水保险又开展了一个试验。试验区域为蒙洼等六个行蓄洪区,对区内的农作物,特别是秋季作物提供保险。保费由地方政府从农村提留款或者农业税中扣除,经办由保险公司负责。1992年至1996年,共收取保费3700多万元,赔付890多万元,保险公司多有盈余。

  另外一个洪水保险的试验发生在浙江。由浙江省防办牵头,浙江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办,对该省的海塘工程提供洪水保险,保费从工程建设费中支出。不过,浙江人保却没有安徽人保幸运———保费收入共计860多万,而累计赔款则超过了1900万。

  苑希民认为,试点区域狭小,风险集中,是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不过,他坚持,洪水保险制度应该比现行的蓄洪区补偿政策效率高。蓄洪区补偿政策是国家财政对蓄洪区内,因泄洪而造成的损失提供补偿的制度。

  他认为,蓄洪区补偿政策对于局部小范围的洪水灾害是有效的,不过,如果是大范围灾害,每年预算的资金投入可能出现较大缺口;随着蓄洪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财政负担可能会日渐加重;现有救灾资金的投入方式具有无偿性,缺乏约束机制。一方面为争取更多上级财政无偿的投入,受灾区可能会夸大灾情;另一方面,为了说明抗洪成绩,又可能会宣传灾害损失已经减少至最小。

  2003年10月,水利部曾召集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针对洪水保险进行过专门的讨论,但是,短期仍不可能出台洪水保险制度。苑介绍称:“首先是洪水风险的分布不明确,另外相关法规和财政补贴等也不配套。不过,可以选择一个流域,例如太湖流域或者珠江中下游进行试点,然后立法推广。”

  图:

  和中国倚重财政的做法不同,国际上多采用巨灾保险的安排来分散自然灾害等巨大风险导致的损失。imaginechina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