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赵立岩 西安、洛阳报道
因连续三年亏损,被ST的春都从2003年3月25日起暂停上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ST春都恢复上市资格。这之间,正是海拓普历时三年的重组“长征”,使*ST春都开始走出困局,看到了摘“星”去“帽”的曙光,近期又拟将公司改名为“新春都”。
从巅峰跨越到低谷穿行,从粉墨登场到仓皇落幕,中国的证券市场无疑是最具戏剧性的资本市场看台。
2004年1月15日,谢幕近一年的*ST春都重回资本看台,当日该股以“恢复上市和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告”复出,单日涨幅24.29%,流通股换手率达42%。
2004年2月17日*ST春都发布公告,预计2003年净利润将实现盈利。而在此之前,股市已闻风而动,出现剧烈波动,连续三个交易日达到涨停板限制。
因2000年、2001年、2002年三年连续亏损,被*ST的春都从2003年3月25日起暂停上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ST春都恢复上市资格。这之间,*ST春都背后站着西安海拓普。
正是海拓普历时三年的重组“长征”,使*ST春都开始走出困局,看到了摘“星”去“帽”的曙光,近期又拟将公司改名为“新春都”。近日,记者辗转于西安与洛阳两地,走马探营于*ST春都及其第一大股东海拓普,寻找*ST春都的重生之路。
坎坷重组路
在80年代末期,春都曾是行业老大,“会跳舞的火腿肠”风靡一时,其以火腿肠为主的熟肉制品一度占有着国内市场70%的份额。
然而,大股东春都集团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据2002年中报,原大股东洛阳春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他关联单位占用上春都35987万元。大股东巨额欠款及由此导致的坏账准备,使春都只能戴着脚镣艰难起舞,是春都连年亏损的罪魁祸首。
到2002年,*ST春都已经风雨飘摇。斯时,“我退敌进”,竞争对手漯河双汇则羽翼渐丰,将春都的市场份额纳入囊中,渐渐奠定了国内熟肉制品的霸主地位。
2002年12月5日,ST春都发布预亏公告称,公司2000、2001年已连续两年亏损,2002年至三季度亏损5033万元。预计公司将会因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此时,*ST春都有着2亿的逾期债务无力偿还。
重组,这一在中国股市屡试不爽的利器再一次被祭出。基于地方利益,地方政府对ST春都的重组也大力支持。
在*ST春都困顿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等因素的合力下,*ST春都重组的序幕徐徐拉开了。
然而,*ST春都的重组之路颇费周折。由于自身资产的特有属性,以及众多利益难以有机地调和,重组进程缓慢。据知情人士透露,从2001年直至海拓普入主,重组洽谈工作就没有停止过。在春都重组的过程中,先后有几十家企业与春都进行了接触,其中不乏国内知名药企和通讯类企业参与角逐。2001年初,由当地主管副市长挂帅、经贸委牵头成立了春都重组领导小组,负责春都的重组改造工作。考虑到春都本身的品牌及职工等情况,其重组的倾向依然是依托原有的主业,其间春都在全国范围内与多家企业进行了接触,但因种种原因,最终均无结果。
不得已,*ST春都最终将绣球抛向了异地的高科技企业西安海拓普公司。
2002年4月11日,ST春都公布重组计划,春都集团引入了西安海拓普。消息一公布,股价旋即涨停,然而投资者还未展开笑颜,春都的历史地雷就相继引发。
2002年4月16日,春都2001年年报每股亏损1.42元,一夜之间就被戴上ST帽子,股价随即接连跌停。
这对刚刚接手春都的海拓普,不啻于一个下马威。然而,更为波折的是,由于春都集团所持的股权冻结和违约,在公告重组春都后,海拓普并未马上拿到当初协议中的全部股权。由于股权转让的停滞,海拓普对ST春都的重组也基本无从进行。在先期陆续投入3000多万资金,而重组又陷于搁置的情况下,海拓普骑虎难下。
许多市场人士认为,海拓普在初期介入重组之时对春都重组之难,似乎估计不周,乃至于陷入了步步艰险的重组漩涡。
2002年8月,ST春都与海拓普在已签订的重组协议基础上,再次签订了补充修订协议,主要是确保重组期间,海拓普的收益来源及其在上市公司的处置权限,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海拓普自身的风险。
2002年9月,海拓普的子公司华美科技,与春都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持有上市公司29.5%的股权。其间和其后,海拓普还先后与春都集团签署了两份《股权托管协议》和一份补充协议,受托管的股权比例达到了37.5%。在托管期限内,春都集团将其持有的ST春都6000万股的股东权利委托由海拓普行使。
2003年2月底春都集团还就该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占用ST春都的33609万元资金作出解决方案,除其中根据法院裁定的春都集团已偿还的16469.82万元债务外,通过股权转让方式抵偿其10367.4万元的债务,通过出让其资产(包括土地、设备等)偿还6772.65万元。
其后,虽然春都处于暂停上市时期,但海拓普的重组行动依然暗流涌动,2003年6月,子公司华美科技要约收购*ST春都37.5%股份的行为获证监会豁免要约收购义务。
至此,海拓普费尽周折谋求的当家身份终于实现,而扶持处于暂停上市状态的春都尽快重回股市,成为海拓普最为紧迫的任务。
厉兵秣马
在资产重组的同时,大股东海拓普加强了*ST春都的内部管理,并通过建立直销配送加上服务的运作,大力开拓市场,现在企业的生产运作呈良性循环。
记者在春都的大本营洛阳看到,生产车间一派忙碌,厂区内停着一排崭新的直销配送小货车。据春都的运营总监陈阳友介绍,春都目前的生产运营已经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其中2004年的牛肉屠宰线的全年订单已经额满,而主要产品高温肉制品(火腿肠为主)和低温肉制品(冷鲜肉)也在2003年也打了几个漂亮的热身仗。
据陈阳友称,春都正努力推进和实施“撕开战略”,以夺回市场份额,也就是建立自己的直销配送体系。之所以用“撕开”来加以强调,是因为作为产品退出市场已有时日的老品牌,如今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如若要后来居上,拉近与领跑者的差距,就必须在初期费时费力,寻求市场的空档,并且面临巨大的阻力。为此,春都制定了具有区别性的销售策略———直销配送加上服务的运作规划,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村市场定位,并且已就相应的市场区域在配送专用车辆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投资,在其根据地河南、山西、安徽、陕西等相邻几省均组建了以专用冷藏车为主的配送车队,并计划构建更为有规模和效率的运作体系。
此外,海拓普还为*ST春都大力“重组”和引进人力资源。
海拓普虽然以前对春都的主营领域并不熟悉,但是随着经营控制权的转移,其在新春都的运作上已经着力启用了一批行业内的行家里手和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团队,这些举措显然也对春都振兴主业方面发挥了较为有效的作用,春都的资产正处于逐渐盘活的过程中。在企业生存第一位,发展第二位的状况下,海拓普对春都采用聘用外援的方式,实施专业人员管理运作的举措,在生产与销售上放手一搏,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人们对海拓普能否有效经营春都资产经营的顾虑。
一系列动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03年8月29日,*ST春都公布中报称,中期盈利4200万元,每股收益达0.26元的业绩。
资本野心
位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海拓普控股集团是一家大型的多元化股份制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注册资本1.3亿元,其前身西安海通原子能应用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9月,其中海拓普直接关联方与其创始人刘海峰等自然人持股合计超过50%。海拓普的民企本色决定了它谋求资本跨越的原动力,而这正可能是海拓普入主*ST春都的原因所在。
海拓普集团创始人、总裁刘海峰有着所有技术出身的民营企业家特有的执着与激情,也有着将事业做大做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而实施多元化的投资策略是其做大做强的重要策略。到目前为止,海拓普旗下已经云集了斯达机电、北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中日合资)、深圳英贝电子、海拓普智能电子、BONAGROUPLTD(跨国投资性公司)、海基泰医用机器、河南华商置业、郑州华美科技等数十家、跨行业的科技研发、产业与投资实体,还形成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医疗设备投资服务网络,即VENUS—傲华医疗投资集团。
大量的投资需要足够的资金,寻找通畅的融资渠道成了刘海峰的一大目标。
海拓普一直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快速发展,曾一度努力到香港创业板上市而未成功。基于此,不难发现海拓普对*ST春都的扶危济困,实则寓意深远,毕竟“没有免费的午餐”。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海拓普尽力打造好*ST春都,最终还是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融资平台。
而据*ST春都和海拓普的有关人员表示,海拓普力图高科技主业与传统产业并举,着力于构建涉足科技、资本、产业、市场的互动性运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