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凌波
近期,许多投行人士都闭门谢客,专心准备首次“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从审核制下忙于公关到保荐人制的忙碌备考,投行人士角色的转换映射出发行体制变革的脚步。一个投行人真正需要用专业技能和诚信操守取胜的时代来临了。
从 1990 年到2000年,那一代投行人的主要任务是跑政府,施出浑身解数拿下享有上市额度的项目。因为从上市企业的选择到发行上市整个过程透明度不高,市场的自律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投行人士对于项目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充其量是一个走上市程序的办事员。公关占据了其工作的主流,专业水平无法发挥。在这样的制度下,一批未经严格审核的公司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资本市场的入场券。直至今日,这批未经严格审核的产物还在贻害市场。
那是一个无法评判投行价值的时代。由于市场诚信意识和自律观念比较薄弱,证券市场的责任追究一直缺乏可操作的制度安排。投行竞争机制还不完善,无法把好资本市场准入关,上市公司质量的市场约束机制也未建立。有关券商对其推荐发行上市的企业尽职调查不够,不能充分发现问题,披露风险。甚至个别证券公司受利益驱动,与发行人一起弄虚作假,欺骗公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有的券商精于帮助企业“包装”上市,而对企业上市后能否规范运作和持续发展关心不够,因此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当年就发生业绩大幅下滑、频繁改变募集资金用途等情况。另外,通道制对证券公司的责任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没有很好地把责任落实到公司和个人。市场也无法对投行的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
2001年3月开始的核准制,改变了过往审批制下行政额度分配、指标管理和政府推荐企业的做法,由担任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负责选择、推荐企业,中国证监会依法核准。但通道制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安排,使投行人深受通道周转率低和发行效率低下之苦。投行的专业技能在通道的窘境中无从施展。
保荐人制正在为中国投行业务发展制造新的改变。今年以来,发审会项目通过率问题日益受关注,事实证明,存侥幸心理保荐项目过会的机会正在大大减少。保荐人制实施后,上市企业的质量和保荐人对诚信的追求已成为竞争的基点。投行人士必须培养自己以专业眼光去发现具市场价值和持续增长潜力的项目。
市场风传,此次保荐代表人能力考试是一次门槛不低的测验,投行人士一旦取得保荐代表人资格,身价将飚升至百万年薪以上。对保荐代表人来说,比身价更值得关注的是与之俱来的责任。保荐制度已明确了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责任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将建立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注册登记管理制度、明确保荐期限、确立保荐责任、引进持续信用监管等严格的监管措施。
已有投行人士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保荐代表人在上市保荐过程中任何一阶段发现发行人不符合上市条件或者存在道德风险,都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隐瞒并继续提供服务,这种以质量为代价获得眼前利益的行为,最终将影响到其投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那些视质量和诚信为生命的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获得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但愿中国产生更多珍视自身品牌的保荐代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