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其政策思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20日 09:46 中国经济时报

  大势观察冯飞

  一、几个关键问题

  1.如何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增长。电子信息产业持续了十几年的高增长,从这一时期产业的增长机制来观察,我们似乎可以按时间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198
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中期以家电产品旺盛需求而拉动的产业高增长;其二是1990年代中期之后以通信设备和产品快速需求而带动的产业高速增长,目前该需求领域仍处在高速增长中,特别是通信终端产品(如手机);其三是1990年代末和本世纪头两年逐步初步形成规模的,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为特征的发展高潮,自1998年起机电产品的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品,位居出口产品第一。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这三个阶段,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了连续接替的特征,从而使得电子信息产业长时间高速度增长。第一、第二阶段产业增长的动力当然包括供给侧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等重要因素,但主要动力来自于“消费补课”性质的需求释放,来自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由家电类产品消费升级到通信产品的消费。应当说正是有前两个阶段需求拉动的增长高潮,才奠定了发展的产业基础、市场基础,并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而第三个阶段的变化对产业发展及其增长机制的影响是更加深刻的,在供给侧伴随着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形成了我国以制造环节的优势参与国际大分工的格局,而且这一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国将难以撼动和替代;在需求侧由于电子信息产品世界制造基地的初步成效,以及跨国公司在华战略性投资的进入,国际市场的外需就成为一个影响产业增长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形成了内需和外需共同影响产业发展的局面,而不是前些年主要靠内需拉动增长的模式。

  现在将分析问题的视角集中在需求侧。首先观察外需,需要注意两个问题或现象:一是结构性问题,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结构中,主要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尤其是低端消费类产品),其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竞争力方面,尤其是家电产品出口的实物量增长明显高于价值量增长,投资类等产品的规模化出口尚在形成中。二是对外贸易中的新现象,即跨国公司在华的战略投资,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出口产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和渠道输出去的,这一现象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显露得十分充分。

  就内需而言,面临着中长期意义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消费类产品经历了“补课”性消费的跳跃式增长后,内需增长的空间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存在内需增长的新领域以保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目前看来,此问题还不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必须未雨绸缪,从长计议。

  解决内需增长问题,还需要开辟新的内需增长领域,以实现内需的连续接替。加速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一把多刃剑,一是从需求角度解决信息产业的持续增长动力问题,以此作为内需增长的新领域,逐步形成消费和传统产业信息化的双重推动力量;二是在解决传统产业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应用领域取得突破;三是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点更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

  2.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以进入国际产业分工大循环为特征的产业国际化,加工、组装环节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逐渐形成;技术进步特别是技术进步机制的变化(主要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入和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产业分工方式的细分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和地区结构的明显变动,等等。这一系列复杂、剧烈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处在阶段升级的变革之中,也意味着新形势下政府功能有效发挥和政策决策的复杂性。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薄弱环节和症结所在。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薄弱环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技术结构方面,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二是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尽管产业的总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但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化跨国集团;三是在产品结构方面,高端产品少,基础类产品(如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等)能力弱。

  本节仅对第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自主创新能力差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产业创新能力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有两个:一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向我国的加速进入;二是相当数量的代工类企业,由原厂委托加工(OEM)向原厂委托设计(ODM)的升级。这两方面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改善,但在产业技术进步机制方面却出现了变化,一方面是形成了关键技术来源于境外并在跨国公司内部循环的局面,尤其是外资企业“独资化”的趋势将加剧内部循环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通过“溢出效应”而产生影响的,而不是引进技术和中外合资等形式来直接获取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要素的流动性(如研发人员、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另一方面是“干中学”性质的由OEM向ODM转化的自学习机制。

  对于产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变化,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就应是多方面的,关键还是建立适应于新形势和新情况的产业技术进步机制,当前政府应该采取“三管齐下”的方式:其一是加大针对电子信息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政府投资,继续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工程,但需做出两个调整,一方面项目的实施应做到科研院所与企业,国有、民营和外资的多方位结合。另一方面要注重需求侧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实施驱动项目工程;其二是创造条件加速产业研发领域的国际化进程,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内涵和地位由加工组装领域向研发领域扩展,并建立有利于要素流动的机制(主要是技术人员的通畅流动和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实现“溢出效应”的最大化;其三是引导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由OEM向ODM再到自主品牌生产(OBM)的升级。从而形成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业技术进步体系。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还是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在此强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是否定当前错位分工的产业格局,更不意味着主张放弃已形成的产业竞争优势,而是着眼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培养和形成,着眼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

  3.应充分重视产业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就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而言,产业外部服务支撑体系的欠缺成为了制约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矛盾之一。

  这一矛盾的产生和加剧是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新规律、新趋势的出现而发生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最重要变化是产业分工的高度细化,主机生产企业同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了多层级分工,主机生产企业的生产、研发外部化,以及自制率大幅度下降(换句话说外购率大幅度提高),这同过去各产业普遍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全能型企业的情况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专业化分工方式的形成使得制造成本明显降低、产业的进入门槛也明显降低,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外部交易活动大幅度增加。这样,如何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就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产业的区域集聚化发展是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的有效方式,在区域集聚、深度分工等产业形态都已经初步形成的条件下,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服务体系是否完备。

  制约因素外部化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需要建立满足企业中间服务需求增长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发展面向制造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服务支撑体系的内涵较丰富,其内容包括现代物流产业(特别是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软件工程测试和认证,产业和企业的咨询服务业,金融服务和产权交易,人才培训等知识型服务业。而电子信息产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区域集聚化发展的特点,可以使我们以这些地区为依托建立集中程度较高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形成产业与服务支撑体系相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

  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具有“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属性,不是公益服务设施。企业商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一个能够产业化的市场规模,产业服务支撑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对从事相关服务企业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产业,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必须以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予以建设和发展。目前,在市场化方面还存在着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若干政策限制,应尽快消除这些政策瓶颈,创造条件和宽松的政策环境,调动各方面(特别是外资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尽快形成能够使产业服务支撑体系良性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二、新形势下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思路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已得到初步确立,电子信息产业正处在结构升级的变革之中,孕育着新阶段的出现。在此关键时期,更需要准确把握发展的脉络和时代特征,抓住历史机遇,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结构升级,当前要力争做到“三个转变一个巩固两个提升”。

  国际化战略的政策转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特征,初步实现了由依靠国内资源的内循环型产业向国际性产业的转变,而且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将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发展而显著提高。但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基本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然发展的结果,在政策层面还没有将国际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与此相对应的政策、措施也与国际化的现实和趋势存在一定距离,在许多方面还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制约和政策缺失。为此,必须明确国际化战略的产业发展思路和模式,制定和实施基于国际化战略的产业政策,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服务体系。基于国际化战略的产业政策取向有着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资源利用和整合的全球观,特别是在产业国际间转移的过程中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演变的背景下,应以充分吸收和利用国际资源(包括资本和技术)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进而增强和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三是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使之以积极的方式直接介入和参与国际产业整合的过程。

  由只关注制造业向同时重视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转变。将政策的着力点由过去只重视制造业发展,转变到产业发展综合体系的建设上来,特别是解决当前产业服务支撑体系薄弱的突出问题。在电子信息产业密集的地区,依托中心城市,建立和完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由于产业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涉及许多领域,因此应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特别是消除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的市场准入限制,制定鼓励性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思路推动产业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

  由供给侧政策向供给、需求双向政策的转变。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政策并不仅仅是一个供给侧政策的问题,这是由产业的战略性地位、需求侧的特征等因素所决定的,需求侧政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极其显著,对产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增长和技术升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前,应明确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的推行过程中,注重发挥信息产业的体系效应,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力度,使这项工作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措施,并依托一些重大项目的实施推进应用性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巩固初步形成的加工、制造环节的竞争优势。依托业已形成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信息产业制造基地,进一步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总量规模,政府应顺势而为,遵循电子信息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规律,注重产业发展综合环境和配套体系的建设,使之成为世界性的信息产业制造基地。

  由加工类产品向高端产品和基础类产品的提升。就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而言,加工类产品已形成了比较大的生产能力,但高端产品以及许多技术密集度高的基础产品的开发和供应能力还比较薄弱。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的方向,一是促进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软件等基础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二是鼓励高端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由制造中心向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的提升。在当前已出现外资公司将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向我国新设甚至转移的背景下,应制定鼓励性的政策和措施,使我国不仅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基地之一,而且是世界重要的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之一。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