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推动下,上海期货市场不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其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市场功能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服务国民经济功能渐现
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期货市场规模扩大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同时,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强化了企业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也拉动了企业及投资者对避险工具多样化、投资标的多元化的需求,为期市的活跃和规模的扩大注入了动力。去年,上海期交所市场积存资金比上年增长137%;客户开户总数达11万个,比上年增长83%,投资主体结构有了新的改善;套保交易量比上年增长121%,达365万吨,其中,铜166万吨、铝128万吨、天胶71万吨,单边计算分别约占我国年产量的46%、13%、72%。
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上海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许多大型有色企业已不满足于传统的套期保值模式,而是把期货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风险管理工具加以灵活运用。江西铜业、铜陵铜业、云南铜业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通过参与上海期货市场规避了经营风险。以江西铜业为例,其生产经营计划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期货市场所发现的价格来制定。天胶期市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功能日益凸现:公开、透明的价格信息理顺了天胶产业链,提升了行业效率;社会隐性库存实现显性化;加工、消费企业利用期货工具回避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农垦企业借助期市壮大了自身实力。在铝期货市场,有了一定期货操作经验的铝行业企业逐步参与期市套期保值见到了成效,特别是一些大型铝生产企业面对国内铝产量大幅增长、原材料氧化铝大幅涨价的不利状况,果断通过上海期铝市场套保运作,减少了价格波动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在市场外部环境趋好的背景下,上海期货交易所因势利导,进行大量市场宣传、培育、引导和启发工作。一年来,该所深入矿山、橡胶农场、生产第一线实地了解企业实际需求,调研企业利用期货工具回避经营风险的情况;经过考察了解,增设了多个交割仓库,扫清了现货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联合部分期货经纪公司,几乎走遍了国内主要的大型铝生产、加工企业;为相关生产、加工企业免费举办了多期期货投资培训班,使一大批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树立了运用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同时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期货专业人才。
去年,上海期交所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促进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连接,为企业参与市场、走向国际打开了通道。该所铜期市所发现的价格,已经参与全球商品定价,成为仅次于伦敦的全球第二大铜定价中心,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众多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企业利用国内铜期货市场进行保值的需求强烈,江西铜业等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已经和竞争对手一样能够依托期货市场实现快速发展;天胶期市交易规模超过东京等国际成熟胶市,正向着国际定价中心迈进。
以创新推动发展
在规模做大的同时,上海期交所始终坚持以创新推动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去年,上海期交所通过制度创新为加强监管提供了法制依据。该所十分注重规章制度的前瞻性,针对品种不同的特性和运行规律,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风险控制制度,为化解市场风险提供了依据。去年4月上旬,天胶期市3个月份合约连续跌停,风险集聚,该所成功运用市场化手段有效化解风险,制度创新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检验,为期货市场处理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成功范例。8月份,该所从市场运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又对交易规则及细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完善,健全了风险控制机制,引入了一些比较灵活的、渐进的风险控制措施,提高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和境内外的关注。
在不断完善现有品种的基础上,上海期交所去年加快了品种创新步伐,以迎接市场新一轮发展。一方面,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在这方面,主要是以推动燃料油期货上市为重点开展了多方面工作,为建立完整的石油期货市场探索经验,促进石油流通体制的完善,维护国家石油安全。另一方面,在金融衍生品领域,以开发股票和债券衍生产品为重点,为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维护金融安全服务。
此外,上海期交所未雨绸缪,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交易规模扩大的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该所去年对现有技术系统进行了多次扩容和软件的功能调整,基本保证了当前市场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科研攻关,牵头开发的《期货交易业务数据交换协议》(FTD),在证监会系统率先通过了全国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的审批,成为行业标准。为迎接衍生品市场的新一轮发展,该所正采取积极步骤,着手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平台,为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监管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上海证券报 记者 许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