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从2003年经济形势看扩大消费需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朱剑锋

  在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的推动下,我国2003年的总体经济形运行良好:投资方面,在以国债投资的持续推动下,社会自主投资机制已经形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达3044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0.2%,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为1770亿元,增幅为2.7%,而企业自筹资金达到16219亿元,增幅超过47%,远远超过国家预算内和银行信贷总额。出口方
面,国际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8000亿美元,前三季度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6063亿美元,增幅为36%,其中出口达到307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中有涨,达到369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8%,其中9--11月较上年同期的增幅分别为9.8%、9.9%和9.5%;物价水平小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前十个月平均增幅为1.8%,11月较去年同期上涨3%,粮食、棉花和油料以及部分工业原料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性”回升,这些标志着我国正式摆脱了多年的通货紧缩局面。

  在总体经济态势良好的背景下,也存在明显的结构矛盾。

  首先,“三驾马车”对经济贡献率的差异很大。2003年前十个月,经济增长达到8.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较2002年同期的增幅都超过了30%,消费增长8.8%。这意味着:投资、出口对2003年经济的贡献率比上年更大;相对而言,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则进一步弱化。

  其次,经济中的结构矛盾明显。(1)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过热苗头,部分投资品(如钢铁、柴油、电解铝、电力)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已波及消费品领域,如棉花、食用油等,容易引起通货膨胀;(2)重复建设抬头,生产能力明显过剩,产品严重积压,2003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表明,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达53%;(3)外贸依存度过大,2003年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50%,比贸易大国的美国、日本的22%和17%还要高得多,国内经济发展易受国际市场和世界局势干扰。(4)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尽管政府采取了控制信贷、压缩投资等宏观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信贷增速逐渐稳定,但经济增长的“虚火”危害较大,电荒、成品油荒、煤荒开始扩散,危害程度可能继续加大。

  展望2004年,投资、出口难以维持高位增长。投资方面,因国家财力限制和控制投资过热,2004年国债发行规模由今年的1400亿降为1100亿,国家投资规模大幅缩小;人民银行已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减少货币供应量对降低银行贷款的滞后效应将逐渐显现。出口方面,2004年的出口退税率由15%下调到12%;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增加,倾销和反倾销、保护与反保护的贸易争斗将更为激烈;因而2004年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鉴于“三驾马车”中有二者受到限制,则消费应对2004年的经济增长发挥更大作用。

  扩大消费需求是当务之急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它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结果也是前提,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最终动力。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一般在80%左右,而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只有60%左右,若扣除政府部门的消费(一般占总消费的20%),则真正属于居民的消费率不到40%,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投资率基本一致。长期以来的高投资、低消费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运行质量。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一定时期内,依赖投资、出口主导的我国经济增长是摆脱贫困和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经历了近20年的高投资、高出口和高增长之后的今天,若仍然依赖沿用过去的发展模式,则上述结构矛盾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从投资、消费启动的理论方面看,扩大投资以推动经济增长主要适用于经济萧条时期,它能迅速扭转经济下滑并摆脱通缩;而在经济已进入复苏和繁荣阶段后,则应扩大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为此,今后一段时期内,应该推行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由重视供给向注重消费转变,由外向型向内生型转变,通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健运行。这也正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致力于“扩大消费需求”的意义所在。

  如何扩大消费需求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财政增加居民工资,通过转移支付扶贫救困,都难以扩大消费、启动市场。要扩大消费,只有以市场为主、财政为辅,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才是持久之计。而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属于典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决定着两者的消费主体、消费市场、供给结构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分别探讨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

  1、加大税收的再分配力度,扩大就业,扩大城市消费

  失业严重和贫富差距已阻碍了城市居民的消费。要在不损害“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可在税收和转移支付两方面加强公平。首先,调整个人所得的税率结构。提高社会整体的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免税额,这可相对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同时提高高收入者的税率。其次是征收遗产税、高档商品消费税。遗产继承时按所达档次适用不同的税率征税,鼓励遗产的公益捐赠。

  以上述方式来增加转移支付资金来源,但要改变国家转移支付的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去多以临时的救济的现金支付给个人,这无助于低收入者脱贫致富;应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就业,以持续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为扩大消费创造主体条件。在目前失业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从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的做法中得到启发,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建设以促进社区就业,如鼓励社区居民对公园、街道进行整治(卫生、绿化),缓解就业压力并增加居民收入;鼓励失业的艺术组成文艺团队,由政府支持他们到社区和乡村免费演出,这既可增加演出者的就业和收入,也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加强对居民的免费技能培训,给予小额免息贷款支持居民个人创业;对超过平均就业率的中小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等。

  2、增加“三农”投资,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

  目前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中国消费的全面启动,决不能忽视广大农村的消费潜力。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收入少且负担重严重制约着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资料显示,从1997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增加不到80元。同时,农民负担相当沉重。以2000年为例,美国对农民的每公顷土地直接补贴超过100美元,欧盟的补贴超过300美元;而我国农民每公顷土地的税费负担约100美元。

  为此,必须加大国家对三农的投资,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着手(1)增加国家资金投入,扩大就业。调整国债投资方向,将国债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投向农村,修筑水利设施和乡镇公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农用电网、电话、有线电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支持建立适合地方发展的农产品加工、矿产开采、林牧业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农村闲置劳动力。在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的现金收入的同时,还可增强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持续发展的能力。(2)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建立农产品流通体制,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对农民的市场观念,加强产业引导,推广新型定单农业生产及产品的深加工,促使农产品的流通。为防止“谷贱伤农”,设置最低保护价格,以保证农民的收入稳定,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进行产业调整。(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的未来预期。将现行农业税(2002年为700亿元)改为农民社会保险税并用于建立农民社保基金;解决农民的看病、医疗,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只有在国家加大投资支持,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让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才能够激发广大农民的消费热情和消费能力,真正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